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冯雨  李陌 《山西建筑》2007,33(31):45-46
从街区自然地理环境、选址布局方式、街巷空间结构、空间层次、街巷尺度以及建筑单体类型等几方面解读街区物质空间环境,并对其以茶文化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环境进行了研究分析,逐步展示了教场坝历史街区丰富的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2.
杨丹  罗谦 《山西建筑》2012,38(3):23-24
从文殊坊历史街区的空间关系、街区肌理特征、街巷建筑的空间形态、建筑与街区空间界面、建筑与街区空间节点这五方面解读了文殊坊历史街区物质空间形态环境,旨在展示文殊坊历史街区丰富的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3.
莆田萝苜田历史街区作为民国时期繁荣起来的商埠区,因港兴城,不仅拥有水乡城镇港城一体、水陆交织的肌理特色,亦呈现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貌,是莆田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保护对象。文章通过对其特征价值的梳理分析,结合具体实践,从街巷肌理织补、界面的整治、节点空间塑造、景观与环境优化等方面入手,提出适应性历史街巷保护整治相关策略,以作为该街区保护再生实践性探讨。  相似文献   

4.
传统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作为中国最具文化代表性的街区,在建筑空间、街巷空间、景观园林空间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本文从三坊七巷的改造背景入手,通过对三坊七巷改造前后公共空间环境的对比分析,以及对商业运营情况的探讨,以期探寻文化历史街区更新中本土化继承的完美方式。  相似文献   

5.
景观视廊控制是以视觉分析为手段的城市设计方法,也是提高城市空间景观品质的重要途径。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视廊控制应从街区空间形态、视廊布局、视廊要素控制三方面着手进行分层次引导。从而通过街巷方向,街阔比、广场边界的长宽比来控制公共空间内的视廊和视景,改善历史文化街区视觉环境品质,让视线呼吸。  相似文献   

6.
镇江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空间特色及其保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镇江三个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空间特色,分析其现状存在问题,并从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街巷建筑尺度控制和街巷界面延续等方面提出了保护镇江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特色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许建和  李婧琦 《中外建筑》2022,(11):123-130
以长沙市太平街为例,归纳其街区业态在现有类别、构成比例、发展情况、空间分布四个方面的特征,在研究其街区建筑构成、街巷格局、空间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空间句法工具计算其街巷空间的整合度、可理解度和深度,提出了区位条件、空间资源、空间参数三个业态分布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业态的空间分布是其经营策略、风格定位、目标客群与空间资源和空间参数进行匹配的结果,历史街区的街巷长度、宽度和建筑状况等因素影响业态数量和品质,而区位条件、街巷可达性、街巷深度等因素则影响街区层面的业态类型与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8.
历史文化街区是个极具"空间特征"的场所,它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原生生活特质,展现了城市环境的多样性,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感与场所感。本文立足现状调研,结合集美学村这一独特的"学城型"历史文化街区概况和其空间形态发展历程,在理解其历史底蕴、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石鼓路街区为代表,对其从街巷格局、功能分区、街道空间、环境、立面、断面、第一/二次轮廓线、风貌保护建筑等方面进行空间特征分析,并从使用人群需求角度提出街区保护和发展策略,以期改善石鼓路街区环境,促进发展,助力延续城市文脉。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西安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生态学功能耦合理论,对西安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区生活环境与行为模式、街巷空间与社交行为、院落建筑环境与生活行为进行了耦合作用分析,从而揭示了街区空间环境与行为模式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0.
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是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结合西羊市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深入分析研究街区的文化脉络、街巷空间、建筑特色,将各构成要素在街区这个系统中进行整合。探讨使城市的未来景观与传统文脉达到和谐一致的可行之法。  相似文献   

11.
街巷空间作为安仁古镇风貌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体现了其特色。通过对现有环境的调研,对镇内历史街区的街巷空间及建筑特色加以解析,指出当前小城镇历史街区改造及开发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保护更新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祯 《古建园林技术》2020,(148):73-77转83
东关正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汉中市目前现存规模最大,传统风貌保留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本文首先通过历史文献阅读和现状调研,分析了东关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道路变化,其次从图底关系、空间界面、空间尺度、空间节点等四方面剖析了街巷空间形态特征,最后对东关正街历史文化街区“两街六巷”鱼骨状街巷空间的保护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传统聚落的历史文脉以显性文脉和隐性文脉的要素形式融入在聚落空间中,其中显性文脉表现出的要素特征对传统聚落的风貌与特色起着直观的主导性作用。文章以连城县水南和吴家巷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为例,从传统聚落显性文脉要素及其相关性入手,将其分为自然与建成环境要素。基于街巷空间现状调研,运用尺度比例分析法、建构材料分析法等,提取街巷空间格局、空间界面、尺度比例关系等显性文脉要素中的属性特征及相互关系;梳理凝练具有地域特色的街巷空间的显性文脉特征属性,并探索其提取方法;最后,以传承地域特色的显性文脉为导向,将传统聚落街巷空间显性文脉要素提取法应用于连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的技术策略案例研究中,验证研究技术路线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孙思敏  吴颖  赵庆 《中外建筑》2014,(6):108-110
本文针对长沙老城区在旧城改造中所处的尴尬境地,通过对东到蔡锷中路,南到西湖路.西到湘江大道,北道五一大道,1.45km^2范围内的长沙老街区的调研走访,挖掘老街区特色。总结其现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武汉天地和户部巷两个旧区改造案例的调研,从用地使用功能、街巷总体风貌、空间尺度格局以及景观环境等因素与长沙老街区进行对比分析,借鉴武汉天地与户部巷改造的成功经验并反思改造后存在的问题,对长沙老街巷街区改善与微循环处理等提出规划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苏州平江历史街区是古城内迄今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众多。当前,历史街区的夜间景观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然而,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夜景照明呈现设计手法单一、光色混乱、眩光严重、缺乏地域特色等问题。该文从地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视角,不仅关注街巷、河道、建筑等实物景观,还要实现文化意境、传统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非实物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使得夜景灯光营造既能实现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又促进其在当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松溉古镇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街区街巷空间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松溉古镇是重庆市长江上游古街区保存最完好的古镇,其保存完好的街巷空间为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提供了极好的样本。解析松溉古镇的街区风貌和街巷空间,从中发掘朴素的适应性方法,以期对当代人居环境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传统街区街道空间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传统街区的街道空间,并对街巷的平面形态、街巷的比例与尺度、街巷的结点及其结点的形态进行了分析,指出充分了解街道空间对传统街区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首先从价值构成、生成环境、空间格局、街巷肌理4方面阐释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的特征,并从空间格局、空间肌理、保护范围、建筑高度4方面提炼适应于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保护措施,然后以重庆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详细阐述将这些措施运用于保护规划实践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家对历史街区的关注度不断上升,并掀起了一股旧城更新、街区改造的热潮。本文研究从理论剖析和现实基础两方面出发,介绍了扬州东关街的历史价值和改造更新背景,并将景观生态规划的"基质-廊道-斑块"模式结合在其城市设计过程中,分析其整体风貌控制、街巷空间联系和节点塑造特征,提出适应在地历史、文化、地域优势的城市设计方法,为实际历史街区保护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苏州平江路历史保护街区的街巷空间进行了分析归纳,从街巷使用人群的行为模式出发,进行了一系列相关论证,指出只有结合空间使用人群的行为模式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利用,才能真正完成历史街区的使命和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