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街道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场所,以人为本的街道更新改造有利于人居环境的提升。为了解街道中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营造宜人的街道空间,文章在用户画像的基础上,进行街道用户分类。以邯郸市安居东城社区周边街道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用户的需求,提出街道更新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3.
从城市设计的视角,分析了城市街道的功能及意义,并从街道定位、发展趋势、设计技巧、生态环境等方面,阐述了街道景观的设计方法,指出街道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优秀的街道设计可提升城市片区形象。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及残障人士的特殊需求得到了社会的日益关注。本文从老年人的视角对目前我国城市建筑外部环境中社区街道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发达国家户外空间包容性设计的相关经验与启示,对我国社区街道设计提出了有效的设计策略,期望可以为提高城市整体品质及老年人生活质量,创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由于受当前科技发展客观水平的束缚,仅依靠建筑设备、建筑构造等科学技术手段无法完成建筑节能任务,因此需要人文角度辅助。本文从使用者行为视角探究建筑节能,提出行为修正、行为模型、行为契合三种建筑行为节能途径。同时,挖掘使用者行为视角下的建筑节能潜力,提出依靠使用者行为降低建筑能耗的可行性操作方式,对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碳中和碳达峰战略目标具有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晓飞  贾晓浒 《城市住宅》2021,28(4):144-145
从使用者行为的视角对中学校园建筑设计展开思考,分析当下中学校园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使用者行为的中学校园建筑的设计原则,继而探讨使用者行为视角下的中学校园建筑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通用设计的视角出发,抽取四个国外城市街道规划导则与弱势群体有关的内容,根据相关导则的内容进行提炼、归纳并重组,针对我国街道设计中的不足,提取相应建议,包括设计应适当从不同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将规划要素扩充到构建和街道中的其他元素,并覆盖不同人群;将市井气息加入步行空间当中等.  相似文献   

8.
现代科学证实,宜人的医疗建筑环境对患者的康复有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大多数医疗建筑方案设计仍停留于功能、美观等初级层面,对使用者——患者及其陪护人员的具体需求未作深入思考。在前期实地调研、观察、访谈和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使用者视角的门诊部环境因素重要度评价体系,共16个因子,并以量表的形式呈现。通过分析可知,使用者对门诊部环境的重要度评价因子可概括为4个主成分,其中室内物理环境及维护规划与布局这两项的重要度较高。最受使用者重视的评价因子为空气新鲜,通风良好。女性对色彩及辅助设施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本研究结果或可为门诊部环境评价的进一步定量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健  赵茹丰  吕元 《城市住宅》2021,28(2):92-95
研究深入分析城市街道在城市发展触媒影响下的街道功能、行为心理及文化情感诉求的变化,针对性地提出与其相适应的街道空间人本化设计策略,以期对营造特色、活力、人本的街道空间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华中建筑》2021,39(10)
当今城市高密度开发模式和资本流动使综合体建筑的设计愈加复杂,建筑间连接体空间的出现是当代建筑发展的产物。基于对腾讯滨海大厦连接体空间的实地调研与建筑内部腾讯员工使用者的意见反馈统计,对腾讯滨海大厦复合功能连接体空间的设计进行分析与反思。总结阐明出连接体空间出现的内在原因以及其现存的使用问题,并根据使用者需求提出相应的设计优化策略。分析得出应在公共性盛行的今天适当增加"针对性设计"与"私密性设计"的结论,为未来类似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推进街区制开放住区建设的背景下,文章针对当前街道生活消失的现象,调研分析了街道建设存在的现状问题,尝试提出重塑街道生活、激发街道活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王东  王勇 《小城镇建设》2011,(12):99-104
街道是人们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而当前街道建设过于机械化与理性化.导致街道的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环境普遍面临人性化的缺失与漠视。本文从人本主义思想出发.认为街道是交通与场所的共存体.通过剖析当前街道建设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结合人本主义理念对街道环境提出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城市快速发展,许多具有历史人文精神的街道在发展的进程中渐渐丧失。面对城市更新和历史文脉传承之间的矛盾,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有效的保留和传承城市的特色历史文脉,是摆在每一座城市的重要命题。本文以文昌市铺前镇新兴街综合改造为例,如何分析研究其街道的历史文脉,风貌特色,并通过对建筑符号、建筑元素的运用,结合入户调查,了解住户的实际需求基础上,形成不仅美观、具有实用功能的街道,还能传承其历史文脉。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3月31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二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主动式建筑——绿色建筑研究与实践"分论坛备受关注。国际主动式建筑联盟1)主席科特·伊米尔·伊莱克森作了题为"Active House:主动式建筑"的报告,本刊特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宋晔皓就"各种可持续建筑基本概念的辨析""建筑师在可持续设计中该发挥怎样的作用""使用者的行为和建筑表现的关系"等方面对伊莱克森先生进行了访谈,以飨读者。(编者)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入存量提升阶段,城市设计的作用有所变化但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在此背景下,《城市设计管理办法》确立了城市设计的法律地位,城市设计立法在我国拉开序幕。围绕正确认识城市设计立法的意义和目的以及在此条件下提升城市设计的实际管控效力两个核心问题,文章结合当前的城市更新背景,从街道空间管控的角度展开论述,在充分讨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街道设计导则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城市设计法律效力的挑战及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城市街道既是道路又是场所,既是构成城市空间的自然元素,又是一种体现城市生活的社会元素。城市街道承载着多重功能,丰富了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人们常常津津乐道于那些作为历史典范的充满人气的老街道空间,而现代城市街道空间却因对交通运输的推崇忽视了人性化而饱受诟病。我们可以将传统与现代城市空间理解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前者是一种紧密的空间构成,街道和公共广场对于城市空间密不可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的城市要求囊括方方面面,包括良好舒适的居住环境、清洁的生产空间、舒适的街道等,吸引了大批研究学者对其进行广泛探讨。本文将关注点投放于城市中人性化的街道设计,以广州市沙面片区的街道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自身的服务属性,划分出3处不同类型的街道,深入探究这些街道规划中的亲民性并对其提出建议与反思。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使用者的特点,以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为例,对以学生为核心设计的中学教学楼在色彩、通风和安全性三方面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19.
20.
《新建筑》2018,(6)
传统的地域主义研究侧重于从建筑师的视角关注建筑的空间形式、建构文化等内容。在我国城市转型时期,如何处理好城市、建筑与人的关系是学界重要的研究内容。在回顾传统地域主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建筑使用者的视角,扩展地域主义文化内涵,并通过相关设计实践的实证分析,论证从使用者出发的地域主义建筑能够更有效解决此时此地的真实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