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快速扩张发展进程给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和负面影响。"城市双修"理念的提出,是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时期的必然选择,是对城市发展建设经验的重新反思和总结。河流是城市中重要的自然元素,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城市双修"的视角解读河流的综合整治提升,带来了更加理性和科学的思路。文章以石家庄市滹沱河城区段为例,关注河流对城市生态及城市功能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造提升建议,力求让历史悠久的滹沱河重新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2.
背景:1842年开始,香港政府出台维多利亚港填海造陆政策(填海总面积约2830 ha),旨在将香港打造成国际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经过近一个多世纪的滨水开发建设,香港地区已成为一个超高密度的海港城市.本次访谈主要围绕香港地区城市滨水建设的创新举措,基于海洋社区建设的角度,对香港地区滨水空间活力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4.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同时,简单粗暴的设计致使我们的环境不仅遭到生态破坏,也毫无特色可言。近年来,我国掀起一股绿道建设风潮。我国研究城市滨水绿道还在初级阶段,有关城市滨水绿道的空间特色的设计手法、设计策略等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如何营造生态环境良好,同时空间特色兼备的滨水绿道是该文探讨的问题,需要研究者从新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完善绿道设计的手法。  相似文献   

5.
流域与城市滨水是中国传统人居环境中人文和风景营造的重点,然而,目前在很多流域和城市滨水空间规划中,传统山水文化智慧和山水意境塑造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梳理中国山水文化内涵、发展及山水文化影响下滨水规划智慧的基础上,结合钱塘江流域滨水空间的规划实践,提出流域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控中应重视山水文化的回归与引领,在规划立意与战略中强调生态人文合一的双底线思维,管控传导中以刚性管控为先、兼顾多元引导,行动选择上以意境塑造为重、优先特色行动落实等。  相似文献   

6.
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空间中人工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交接地带,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具有深厚的文化传承和物质文明资源.我国的城市建设给滨水区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建设性的破坏.本文以邯郸市滏阳河多元滨水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邯郸市滏阳河滨水空间的现状,阐述主要滨水空间功能需求,提出滏阳河及两岸多元滨水空间的营造对策,以期为...  相似文献   

7.
"城市双修"是"存量规划"时代城市空间治理的有效举措。在对当前城市更新空间治理的内涵、模式等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明确了城市建成区作为城市更新空间治理实施范围的基本定位。今结合杭州城市更新空间治理发展历程的3个发展阶段,尝试构建基于"城市双修"视野下的杭州城市更新空间治理体系,并重点分析该体系的结构、内容、实施措施和保障措施,以求为国内城市空间治理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结合居民公众参与数据分析,以邯郸主城区滨水植物景观营造为例,在"城市双修"与植物景观营造的原则指导下,对滨水植物景观中的地质地貌的形态结构、生态结构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建设人文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水系统治理力度加大,城市水环境质量得到逐步恢复,但社会水循环对于城市自然水循环系统的冲击依然严峻。城市水系统修复需要将自然水环境与人工水系统结合进行修复,减少社会水循环对于自然水系统正向循环的影响。在城市双修的契机下,从社会水循环对于自然水循环的影响入手,依据城市水系统功能与现状问题构建城市水系统的综合修复体系。文章以六盘水为例,梳理山地城市水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水安全保障、水生态恢复、水环境提升"等措施,构建正向循环的城市水系统。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探索,从"城市双修"的视角对亳州陵西湖需要解决的"底子""里子""面子"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城市双修"的理念,从"水""绿""城"三个方面,提出修复生态基底、塑造水岸森林、恢复历史文化、重塑场所记忆等措施。目前,亳州北部新城滨水空间改造已实施完成,陵西湖水质达到了地表水Ⅳ类标准,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提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改革不断深入,城市建设领域打破传统界限,私人经济介入公共领域,厦门城市滨水空间也正面临着这样的挑战。文中选取厦门大学周边4处不同典型形态的滨水公共空间进行研究,通过建构公共性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体系,运用公共性观察法分析空间可获得性与空间活动可支持性程度,定性描述公共性程度;采用公共性模型评价法,定量分析不同维度的公共性评价。分析总结公共性缺失的原因,并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政府管理,提出以公共性为导向的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2.
肖晓萍 《福建建筑》2006,(1):102-106
通过对闽江公园滨水地带景观设计的阐述,探讨了解决过洪公园防洪与亲水、安全与美观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开发建设,滨水区域以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成为小城镇规划的核心区域,同时高强度的开发建设也使得滨水区域存在着空间破碎化、地域特色模糊、河道生态功能退化、空间活力不足等问题。该文基于地域性的设计理念,以大凌河滨水景观概念设计为例,从滨水景观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设计原则,即整体布局原则、可识别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及多样性原则,从而对功能布局、主题选择及节点设计等方面提出地域性景观设计策略,使滨水空间现存的问题得以解决,为以后滨水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旧城改造重新装饰、旧貌换新颜为主线,但对那些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构筑物,需要本着谨改慎拆、整旧如旧的保护性修缮原则,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城市的厚重底蕴。城市双修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国外城市发展经验的充分借鉴。城市双修工程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补足市政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恢复自  相似文献   

15.
该文基于场景理论与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塑造之间的联系,尝试将场景理论应用于公共空间更新,探讨老城区滨水空间生活品质与美好生活场景塑造方法。以重庆市石柱县玉带河滨水空间为例,提出了基于场景理论的滨水空间更新框架,分别从真实性、戏剧性维度探索了滨水空间更新的具体策略,为同类滨水空间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城市双修"理念为工业废弃地的再利用提供了方向,本文通过阐述包头市在"城市双修"理念指导下对工业废弃地治理所采取的措施,探索如何修复工业废弃地生态环境,织补建成区城市设施与空间环境,进而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延续工业化历史文脉,唤起城市记忆。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在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中,已经不能单一考虑景观效果,而是需要将景观重构与生态修复以及文化传承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基于此,论文以新乡市凤泉湖右岸景观设计作为实际案例,提出"生态、景观、文化"三位一体景观设计理念,塑造地块内生态、景观、文化要素为一体的城市滨水景观,探索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增强城市滨水空间的开放性特征是提升城市活力的重要支撑,也是进一步促进城市滨水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区域路网结构、公共交通系统以及城市用地功能与一系列社会经济活动紧密相关,能够从使用规模、使用效率、使用行为等不同角度反映滨水空间的开放性特征,是影响城市滨水空间活力的重要因素。建立由路网系统整合度、轨道交通覆盖度、城市功能混合度3项指标组成的多维测度体系,对上海滨江核心区开展实证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分区的单项、综合性指数差异明显,表明上海滨江核心区内的空间开放性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基于计算结果,对上海滨江核心区的空间开放性影响因素做了分析解读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9.
艾绍琰  丁素红 《住区》2022,(3):24-33
针对城市快速发展以及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致使的历史文化村镇原有空间结构瓦解,场所记忆丢失,日常交往场所衰败等问题,本文在“文化记忆”的视角下,以历史文化村镇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建构出历史文化村镇公共空间设计研究框架。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调研和归纳分析的研究方法,总结唐家湾古镇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以及构建当地人身份认同的文化记忆;梳理出唐家湾古镇公共空间的现状与困境,进而总结出空间的物质特征与文化记忆符号表达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推导出历史文化村镇公共空间营造策略。提出空间结构的完善,生活图景的重构,空间秩序的动态发展三个方面的历史文化村镇公共空间营造策略,以延续和发扬当地独特文化记忆,激发历史文化村镇活力以及完善物质空间品质。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深入调研的闽北历史文化名镇和平古镇公共空间的保护性整治规划的分析研究,认为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上不管是物质遗产或是非物质遗产在本质上都是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历史发展,都有着异曲同工之源的解读。对作为古镇复兴的原动力之一并具有文化遗产特性的传统历史公共空间的保护,实质上也是对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战略层面上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