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流动人口聚居区衍生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聚居区火灾、治安和公共卫生等衍生灾害的致灾因子与致灾机理的分析,从防灾体制、灾害预警、空间防灾和民众防灾意识等四个方面提出流动人口聚居区衍生灾害的防控策略。以聚居区的特征与需要为基点,不但提出城市空间防灾优化策略,更强调建立聚居区综合防灾体制、灾害监管预警体系、提升民众防灾减灾意识等非工程性措施,从根源上控制和减少流动人口聚居区衍生灾害的产生与蔓延,完善流动人口聚居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李军  吕庆海 《室内设计》2018,(4):107-114
我国村镇地区灾害频发,防灾减 灾规划不足导致受灾严重,而国内针对村镇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理论基础研究相对有 限。本文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从防灾规 划前期村镇灾害分析与评估、村镇综合防灾 规划、村镇综合防灾规划评价三个层面建立 整体的村镇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体系。并以木 鱼镇镇域为例,进行了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尝 试,通过镇域基础条件分析、灾害概括与特 征分析、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评估、镇域灾害 风险评估、镇域防灾规划编制和镇域综合防 灾规划评价予以说明佐证。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严寒地区高校的防灾规划与设计进行思考,以吉林建筑大学为实例进行校园防灾规划设计,阐述高校校园在城市格局下的防灾体系。  相似文献   

4.
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各级城市建设管理带来巨大的考验,2020年南方肆虐的洪灾叠加了城市防灾救灾难度。医院、交通枢纽、体育馆、街道等公共开放空间是综合防灾的重要场所,承担了疫情期间的重要防疫任务。从韧性与健康城市建设层面提出韧性健康开放空间的概念,梳理疫情等灾害下城市防灾空间的发展。基于综合防灾存在的多系统叠加的复杂性,提出韧性健康开放空间特征及规划策略:完善叠加灾害预防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建立平灾结合的开放空间弹性复合功能系统、建立线上线下多方联动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日本防灾基本计划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江波  苟爱萍 《四川建筑》2011,(6):39-41,44
防灾基本计划是日本编制各层次防灾规划的基础。文章首先阐述了日本防灾基本计划的目的和立法依据,回顾了防灾基本计划的背景概况、历史上多次修订的具体原因。然后,分析了该计划的体系构成;总结出其特色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按灾前预防、灾中应急、灾后恢复和复兴的时间阶段来划分对策;二是手段多样综合,包含大量的有关灾害管理体制、区域支援与协调、灾害应对活动的组织、居民防灾活动引导等众多非工程性措施;三是灾种全面;四是重点内容突出。最后,提出对我国的启示包括综合防灾规划管理应及早立法,防灾工作应常态化,逐步走上"主动防灾"之路。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高温热浪将成为我国城市未来面临的最主要极端气候灾害之一。文章总结了英国、加拿大、美国等欧美国家应对高温热浪灾害的规划研究、实践经验,提出从两个维度构建我国城市高温热浪防灾规划体系:首先,以整合统筹的视角制定长远、常态化规划策略,提升城市整体御灾性能;其次,制定多主体参与的高温应急规划。最后着重对高温灾害高风险区的研究,使两个维度的防灾策略能有的放矢、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包括近期发生的云南漾濞和青海玛多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要求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国防灾减灾工程学术会议已分别在南京、哈尔滨、深圳、武汉、广西成功举办五届,值此建党100周年之际,  相似文献   

8.
《规划师》2017,(8)
当前城市面临着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的威胁,如何提升城市应对灾害的韧性并在灾后采取快速有效的措施,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议题。基于此,文章以日本神户六甲道车站北地区的灾后重建为研究对象,系统地从环境、制度、个体和社会四个方面剖析了其提升社区韧性的过程,提出了实行"土地区划"政策、建立多元参与机制、注重灾害管理教育和引入社会住宅的韧性社区建设策略,以期为我国防灾型社区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城市安全防灾管理体系 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有了灾害防救和危机应对的基本法律.日本的<灾害对策基本法>,对有关防灾组织、防灾计划、灾害预防、应急对策、灾后恢复、灾害紧急状态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国家成立了灾害防止委员会,各都、道、府、县也都设置相应的常设机构,统一管理综合减灾和紧急事务的处理.而日常的具体防灾事务,则按不同灾种(地震、洪水、火灾、气象灾害等)的相应法律,由各单项灾害管理部门负责.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梳理了我国防灾减灾政策的发展,指出当前阶段在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控制等技术仍有欠缺,信息化防灾减灾能力相对薄弱,并缺少综合化、集成化与系统化的防灾减灾科技平台建设。为促进城市防灾减灾建设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防灾转变,提高防灾减灾信息化管理水平,本文提出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在系统研究城市建设多灾害防御技术基础上,构建"单体建筑防灾设计—区域防灾分析—统一管控平台"三个层次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技术理论体系,完善了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实现了从单体建筑到城市不同维度的灾害分析与处置决策支持,对于提高我国城市建设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校校园因历史原因具有人群密度高、区域内功能划分混乱的特点,这使其成为当今城市各项防灾体系中较为脆弱的一环.文章以日本"防灾生活圈"理念为基础,以大连理工大学主校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场地建设、功能分区、人群行为和疏散路径这四个方面的特点与优势,运用实地调研和GIS数据平台,对校园防灾规划进行分析与总结.对大连理工大学主校区的防灾规划提出改进意见,提出"环绕式避难场"的高校防灾规划构想,提升地震灾后校内人员的避难效率,提升我国校园防灾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突发性气象灾害事件明显增多。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相比,在防灾减灾建设方面相对薄弱,导致农村地区在遭遇灾害后损失较大。此外,目前大多数防灾减灾的研究重点在城市,对农村的关注较少。本研究从农村社区韧性入手,以阜宁"6·23"龙卷风灾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农村社区韧性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农村社区韧性的指标权重,然后计算出23个重灾村的韧性得分,并通过与实际灾损情况的比较研究,探究龙卷风灾害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本文针对阜宁受灾地区的薄弱环节提出了提升农村社区韧性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正随着经济活动的不断加剧和城市的快速发展,人类的自然生态环境日益受到安全威胁,当前,各种自然及人为灾害频发,城市生态安全与综合防灾,已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期呈现给读者的12篇"城市防灾减灾"文章,从应对气候灾害、高密度中心区防灾疏散及文化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等方面,反映了"城市防灾减灾"这一课题的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1.应应对对极极端端气气候候灾灾害害的的沿沿海海与与内内陆陆城城乡乡规规划划方方法法研研究究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如何应对气候灾害成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空间要素密度增加,城市面对的风险复杂程度提高。加强灾害风险管理、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可以有效减少灾害损失,促进城市的安全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为灾害风险管理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技术支撑。文章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灾害风险管理领域的交互研究现状。根据灾害不同阶段的特点,本文从灾前的预防准备、监测预警,灾中的灾害救援、应急响应和灾后的恢复重建三个阶段探讨了人工智能在灾害风险管理中应用的关键技术和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我国城市灾害风险管理建设过程,构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灾害风险管理平台,为我国国土空间安全格局规划和韧性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公园绿地应对极端气 候事件和不确定干扰的能力在提高城市防灾韧性中起到关键作 用。基于对华南地区城市公园绿地防灾过程与功能分析,构建 了一个涵盖灾前、灾时和灾后“全过程”的城市公园绿地防灾 韧性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11个准则和32个指标构成, 用于应对极端高温灾害;暴雨、台风和城市内涝;森林火灾以 及其他灾害。最后,以广州珠江公园为例对该指标体系进行实 证检验。结论有助于明确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韧性的重要性与方 向,优化和提升华南地区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韧性设计。  相似文献   

16.
正引言我国防灾预警及灾后救援体系在逐步完善,但灾害自身的突发性特质在短时间内仍会对城市造成巨大冲击,城市规划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健全可持续的城市安全共同体,应涵盖常态化的社会治理和非常态化的社会应急治理两大部分,形成韧性有机体系1。其中,城市开放空间作为市民日常生活、健康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应对城市突发公共事件时,可有效地"理疗式"缓和城市突发矛盾。从2003年"非典"事件引发国内公共应急治理体制的改革2,  相似文献   

17.
"提高应急能力,有效应对突发性灾害是当前一项紧迫任务."王金山说,回顾这场抗御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的过程,分析未来我国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严峻形势,落实好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加强应急管理、保障公共安全,是地方政府必须承担的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18.
在对已经发生的灾害经验总结中,高校校园作为相对适宜的防灾避难场所,本身也存在着一些设计误区和管理隐患。根据对灾害时校园内的真实情况的分析,对比高校校园建筑和环境与城市级应急避难所的普遍标准,高校校园的规划和设计应该加强统筹考虑综合防灾的功能,在避难建筑的疏散、空间结构、出入口及楼梯间细部设计、外部空间综合设施等方面给予充分考虑,使高校在避难方面的优势能够得以发挥,同时避免次生灾害和人为隐患所带来的进一步损失。  相似文献   

19.
以强调全灾种防控和多部门协同的城市综合防灾为视角,针对灾害防控空间缺乏统筹、防灾部门传导路径不明的困境,围绕国土空间规划的灾种协调和传导机制展开探讨。以风险区划和指标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优化多灾种风险评估,在多灾害风险叠加视角下对应急空间进行差异化配置;构建横向“多主体、多规划”、纵向“多层级、网格化”双向引擎的传导体系,以解决城市综合防灾与国土空间规划拟合错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的城市安全研究中,根据各学科特点采取的安全对策很容易造成对城市承灾体的割裂看待。"耐灾"概念将承灾体作为一个整体,提供给承灾体一种更好地应对灾害不确定性和多灾种防救的思路。本文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角度对耐灾城市进行研究,强调城市规划在城市安全问题研究日益综合化的背景下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具体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在个体层面,尽可能保证城市重要目标的安全,这样当灾害发生时城市的基本功能才能够得到保障;其次,在群体层面,对城市空间和设施进行系统化建设,发挥其系统的安全保障功能;最后,在整体层面,城市的布局和形态结构是城市多目标功能实现的基础,对城市耐灾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