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岛弧系的主要地貌单元包括:海沟,隆起或岛弧,以及弧后凹地或边缘海。隆起包括火山脊和弧—沟过渡带。并非所有的边缘海都属于岛弧系。P.J.Coleman(1975)说的对,大多数边缘海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陆缘弧-沟系的构造问题已成为迫切的研究课题。这首先是由于获得了有关这些弧-沟系深部结构的新资料,后者在最大程度上推动了关于推测在这里发生的俯冲过程(这是当今最流行的“板块构造”学说的极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机制学说的发展(和验证)。因此,千岛弧-沟系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新资料引起人们的兴趣,也就不足为奇了。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从1957年起单独地或与其它单位合作研究了该  相似文献   

3.
近几十年来,岩石圈板块在岛弧及安第斯型大陆边缘(边缘系)下相互会聚的概念,已成为多方面愈益详细研究的对象,基于广泛流行的增生棱柱体的概念,浊流和远洋沉积物在海沟的岛弧或大陆一侧揉成褶皱的现象,可作为俯冲作用的反映。进一步发现,与俯冲有关的环境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海沟的研究表明,增生棱柱体可以缺失。计算和实际观察均证明了未固结沉积物俯冲的可能性。最后,还揭示了越来越多的标志,表明某些俯冲带之上的悬翼遭受构造侵蚀。显然,有赖于岩石圈板块接合处应力的性质和附加的地质  相似文献   

4.
岛弧构造     
俯冲大洋板块与上覆岩石圈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板间的逆冲断层地震。全球地震图显示,这些地震的分布与俯冲边界非常一致。当考虑地震能量释放,发现这里释放出全球地震总能量的90%以上。通过区分马里亚纳型和智利型弧,即区分弧后构造应力是张性还是压性,对这种引人注目的情况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本世纪最大的地震,似乎无一出现在马里亚纳型边界。因此上田等断定,大洋板片与上覆板块的相互作用,在上述两种极端情况之间有着明显的变化。马里亚纳的情况是板片相对自由地沉入地幔。然而,在智利板片与上覆板块接触处遇到强大的力学阻抗。自然,这种耦合作用可以随板块形状及板块运动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当各种海底构造抵达俯冲带,耦合作用也可能发生变化。并且,这些观察成果表明,  相似文献   

5.
序言现今,在各种场合均宣称日本列岛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岩浆等中所含的深部起源的捕虏体是俯冲带上岩石圈的一部分(荒井,1989b)。特别是地幔楔的一部分作为捕虏体获得的样品更为稀少,除日本列岛以外,据最新报导,仅在菲律宾、巴坦群岛发现这种捕虏体(Richard等,1986等)。在日本列岛,作为捕虏体除了上地幔物质超镁铁质岩以外,还有一般认为是下地壳起源的镁铁质深成岩和深变质岩等岩石。因此,日本列岛是获得俯冲带上(即岛弧  相似文献   

6.
千岛深海盆或南鄂霍次克深海盆是广泛发育于西太平洋的岛弧系的典型构造。海盆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深度相当大,未被沉积作用补偿,其下垫的地壳具次大洋结构。这就使人们把这类深海盆与大洋相类比,或者把它们当作被岛弧分隔出来的大洋的一部分,或者把它们当作正导致大洋化作用的大陆构造。  相似文献   

7.
了解日本列岛周边的海底地壳结构对于研究千岛、东北日本、西南日本、伊豆-小笠原和琉球五大俯冲带的结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自六十年代后半期以来,在日本列岛周边进行了长期的海底地壳结构勘探。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勘探手段有了更新,普遍采用了海底地震仪(简称OBS,下同),使地壳结构调查的精度得以飞跃提高,并逐步阐明了日本周边各岛弧系的构造特征。本文主要讨论最近约10年间采用OBS折射法地震勘探对日本列岛周边海区的地壳调查。  相似文献   

8.
从晚中生代起,北、中琉球与南琉球在地质和构造上就有很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似乎与面对琉球的菲律宾海床的性质,亦即北为大东海岭和美海台,南为较深的海盆有关。从晚中生代到第三纪,北、中琉球是一个与南琉球分离的构造单元。以后在晚第三纪到第四纪,随着岛群以不同速度向东南移动而联合成为一个岛弧。  相似文献   

9.
琉球岛弧从地貌上和地质上分为三部分:北琉球(大隅群岛)、中琉球(奄美大岛和冲绳岛)、南琉球(宫古岛和八重山岛)。琉球群岛被吐噶喇海峡和宫古凹陷分隔,两者都被认为是左行断层,它们已为一些人详述过。有意义的是,北、中琉球的前中新世沉积被认为是日本  相似文献   

10.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南部壳—幔边界的广角反射剖面,揭示了喜马拉雅山之北连续莫霍界面的深度(70公里),而向前莫霍界面的深度要浅15公里.再往南从35公里深度来的反射波是来自印度半岛的莫霍界面.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基底构造与地壳分层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4 条盆地转换波剖面、1 条人工地震深反射-折射剖面和重磁反演以及相关深部探测结果,将准噶尔盆地地壳结构划分为3 个构造层,即沉积盖层、古生界褶皱基底层和结晶地壳层,确定了B、G、C1(或G1)、C 和M 界面及其参数特征。盆地具褶皱基底与结晶基底的“双层基底”构造特征,为陆壳性质。现今总体表现为东侧、北侧和西侧埋深较浅,盆地中部由北往南呈倾斜加深;褶皱基底北厚南薄,三个泉凸起带以北厚度为4~10 km,以南为0~4 km,昌吉凹陷一带最薄,为0~1 km. 盆地的莫霍面存在卡拉麦里-乌伦古北西西向上地幔隆起区、卡拉麦里-帐北和加依尔-四棵树南北向上地幔隆起区以及由此分割的凹陷区和斜坡带。  相似文献   

12.
台湾岛位于东海陆架边睡,是我国大陆东缘的海岸山脉,岛四周的大陆架明显不对称,东部海底以1/10的坡度急降到太平洋中,离岸不到10km,即降到1000m水深,离岸约50km,水深可达4000m。但在岛的西部,陆架则连续延伸140~200hm与大陆海岸衔接,西部陆架大部价区域水深小于60m。这种情况在西太平洋的各个岛弧中是独一无二的。台湾岛弧北接日本-流球岛弧,南连菲律宾岛弧,处于两个岛派的交接处。这说明台湾的构造演化既与西太平洋岛弧系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其特殊的发展过程。台湾岛弧的大洋一侧没有深海沟,东吕宋海为在吕宋岛北端便已封闭…  相似文献   

13.
岛弧的形态是由于弧后盆地长轴方向岩石膨胀,导致弧后盆地轴线形变,推动岛弧向俯冲带方向弯曲,形成弧状岛弧.弧后盆地长轴方向的岩石膨胀,是由于俯冲洋壳脱水,导致脱水带之上(弧后盆地长轴方向)陆壳底部熔化(底侵),形成拱形熔化面,导致熔化面之上的岩石差异化升温和差异化膨胀.弧后盆地长轴方向岩石膨胀长度与岛弧的弧度成正比,岛弧的弧长等于弧后盆地长轴的长度与岩石膨胀长度之和.根据岩石膨胀长度可以计算岛弧的偏移距离和弧长,反之,根据岛弧的偏移距离或弧长也可以计算岩石膨胀长度.根据岩石膨胀长度和岩性,可以推算出熔化面之上岩石的温度增加值、陆壳底部熔化(底侵)的厚度和弧后盆地的沉降深度.  相似文献   

14.
由上海海洋石油局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共同承担的国家“863“计划”中的“海洋领域海洋深部地壳结构探测技术”课题(820-01-03)的海上技术试验,最近在“奋斗7号”和“探宝号”船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野外资料采集任务。在这次海上试验中,科研人员首次使用了双船折射、广角反射地震探测技术,在东海进行了试验,为研究海洋深部地壳结构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科研人员在海上采用两条船共同完成了扩展排列剖面410千米和合成排列剖面765.3千米的采集。“奋斗7号”和“探宝号”船联手完成的以双船地震测深为主的地球物理…  相似文献   

15.
1 构造背景日本位于太平洋的西缘,陆上和近海都发育有与俯冲作用有关的盆地。日本的许多沉积盆地主要含晚第三纪层序。其中,发育于日本主岛的本州岛北部日本海沿岸的沉积盆地对勘探石油特别重要。相对未变形的剖面出现在沿太平洋的弧前盆地内,而变形的剖面则出现在沿日本海的弧后盆地内(图  相似文献   

16.
西太平洋俯冲带,包括日本岛弧,通常与东太平洋对应部的俯冲带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日本岛弧本身由二个弧系组成;东日本弧和西日本弧,它们也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本文对在这些俯冲带上的地质构造及深部结构的最近调查的一些结果进行评论。1 比较俯冲学及日本俯冲带的一般特征日本俯冲带构成了西太平洋边缘俯冲带的重要部分。另一个主俯冲带体系为沿东太平洋边缘的秘鲁-智利俯冲带体系。这两个体系的俯冲带通常有明显不同的特征。特别的是,西太平洋俯冲带形成有孤后盆地  相似文献   

17.
松辽盆地北部深部地壳结构及盆地成因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松深大部面地震反射结构及大地电磁测深资料,结合当前国际上对地壳结构的研究成果,将松辽盆地(北部)的地壳分为上,下2个部分。分析认为,上地壳上部呈现脆性,发育有近水平的韧性剪切带,由此认为松辽盆地主要是由拉张作用形成的。此次深部综合地质研究所获得的资料,是建立松辽盆地形成,演化模式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1前言台湾中央山脉最高海拔达4000米。1980年以前,在中央山脉只做过少量的重力测量。为了提高对台湾大地构造的认识,从1980年开始,对整个台湾岛特别是中部人迹罕至的山区开展了重力调查,并于1987年完成这项工作。这次调查设置了603个重力测量站(图1),站点的设置尽可能均匀覆盖整个岛屿。根据新测量的重力资料编制了布格重力异常图(1995),它与原图相比在质量和精度上有较大提高,因为原布格重力异常图是在中央山脉资料不足的情况下编制的。为了揭示重力资料是如何反映地壳结构,取了三条垂直于主体构造走向的重力剖面进行重力分析…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如,西藏地区是研究地球深部结构和构造的窗口,是研究大陆板块学说的重要场所,也是寻找热源和其它矿产资源的有利地区.因此,世界各国地学科学家都希望在本地区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或与我国科学工作者协作共同探索这一重要地区.中国和法国的地质、地球物理科学家经商讨共同组成“中法喜马拉雅山地质研究队”,对西藏中部广大地区进行地质、地球物理的科学研究工作.深部地震探测是地球物理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中法双方共同决定,在中国西藏南部的日喀则地区至北边的那曲地区作地震探测工作.为了探测地壳上地幔的结构,1981年在西藏的南部佩枯错至普莫雍错500公里的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地区进行了人工爆炸地震探测工作.本文是中法地质研究队合作的深部地震探测资料的解释结果.  相似文献   

20.
边缘体系(E.阿甘德提出的术语,拉丁文为liminaris,来源于limen—边界,界限),指安第斯型或巽他型活动大陆边缘。与岛弧体系一样,它们是发生于板块汇聚边界—贝尼奥夫带中和贝尼奥夫带上方的深部作用的反映。其特征是具有巨大的火山—深成岩带,如安第斯的阿劳卡带和鄂霍次克—楚科奇带,以钙碱性系列占优势。根据早中生代生成于联合古陆周缘的边缘体系的资料,确定了边缘体系结构和发展的基本特点。它们的发展业已纳入八大型构造旋回中,并且是按阶段进行的。在早期阶段,一些边缘体系背后形成了伴有拉斑玄武岩喷溢的引张地带。在造山阶段(造山边缘阶段)大陆边缘的拱形抬升产生了一种对应的应力场:在穹窿及其洋侧是引张,与地台的沉降边缘交界处为挤压,形成褶皱及逆掩断层。由于越来越多的硅铝地壳物质参与而生成的钙碱性岩浆的成分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