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采用低密度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三元乙丙橡胶(PE-LD/EVA/EPDM)共混物为电缆护套料的基材,分别以复配的氢氧化镁/氢氧化铝[Mg(OH)2/Al(OH)3]和单组分的Mg(OH)2为阻燃体系,研究了这两种阻燃体系对材料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g(OH)2/Al(OH)3比例的增大,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极限氧指数增加,但断裂伸长率不断下降;在以Mg(OH)2为阻燃剂的体系中,材料的极限氧指数与Mg(OH)2的添加量成正比,而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与其成反比,当Mg(OH)2的添加量在40~50份时,材料的极限氧指数能够达到29%以上,力学性能也优于Mg(OH)2/Al(OH)3体系阻燃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4.
选用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和辛基三乙氧基硅烷(OTES)为共聚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聚氧乙烯辛基苯酚醚-10(OP-10)为乳化体系,采用乳液聚合方法成功制备了稳定的MPS/OTES乳液。探究了不同工艺条件对乳胶粒粒径和乳液性能的影响,利用FT-IR、SEM、TEM、纳米粒度和电位分析仪等对乳胶粒形态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单体MPS质量比的增加,乳液粒径先减小后增大,MPS:OTES=2:1时,乳液的粒径最小;当酸性催化剂DBSA用量为1.33~1.67%时,乳液粒径在100 nm左右,粒径分布较窄,乳液稀释稳定性、离心稳定性、储存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以N-烯丙基全氟戊基磺酰胺、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为主要单体,马来酸酯为反应性乳化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通过乳液聚合制备了有机氟硅改性苯丙无皂乳液.讨论了聚合工艺、聚合温度、水用量、氟硅单体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预乳化法、反应性乳化剂的质量分数2.5%、水的质量分数50%~60%、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的质量分数为1.6%、N-烯丙基全氟戊基磺酰胺质量分数为1%、聚合温度75~80℃、聚合时间5~6 h时,单体转化率较高,改性乳液的稳定性较好、乳胶膜的吸水率和表面张力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6.
采用十二烷基三乙氧基硅烷(DTES)改性H_3PW_(12)O_(40)/MCM-41催化剂,研究了硅氧烷偶联剂改性对催化剂上蓖麻油脱水制备脱水蓖麻油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氧烷偶联剂改性有利于显著提高催化剂上H_3PW_(12)O_(40)物相的分散度,主要原因是由于硅氧烷偶联剂增加了相邻H_3PW_(12)O_(40)分子的空间位阻;分散度的提高导致了催化剂上总酸量以及Brnsted酸占总酸量的比值显著增加,且酸强度减弱,从而有利于蓖麻油转化率、脱水蓖麻油选择性和催化剂稳定性的提高。在220℃,H_3PW_(12)O_(40)和DTES最佳负载量分别为15%和9%的条件下反应1. 5 h,羟值、碘值分别达到8. 3 mg KOH/g和149. 3 g I_2/100 g。 相似文献
7.
8.
9.
以聚醚和二异氰酸酯合成聚氨酯,并用硅烷进行封端制得硅烷改性聚氨酯(SPU)预聚体,再添加导热填料、助剂等制备了导热硅烷改性聚氨酯粘接剂。研究了聚醚分子量、异氰酸酯、封端硅烷和导热填料对SPU粘接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聚醚分子量增加,粘接剂的拉伸强度和硬度不断下降,断裂伸长率不断升高,导热性能基本不变;异氰酸酯结构中的苯环和对称结构有利于提高粘接剂的刚性,降低粘接剂的韧性,对导热性能影响小;三甲氧基硅烷封端制备的粘接剂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高于六甲氧基硅烷封端制备的粘接剂,三甲氧基硅烷相比于六甲氧基硅烷更适合作封端剂;氧化铝粒径越小,越有利于提高导热性能,复合粒径制备的粘接剂导热性能高于单一粒径的导热性能;在60~80份范围内,随着导热填料用量不断增加,导热系数不断增大,导热性能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0.
制备了丙烯酸(AA)接枝线型低密度聚乙烯(PE–LLD)(PE–g–AA)高分子偶联剂,并将其用于改性PE–LLD/Al(OH)3复合材料。研究了PE–g–AA对PE–LLD/Al(OH)3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流变行为、电气绝缘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电气绝缘性能和界面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PE–g–AA偶联剂显著改善了Al(OH)3填料与PE–LLD基体之间的界面作用机制,不但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拉伸和冲击强度,而且增加了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另外,PE–g–AA提高了Al(OH)3在聚合物基体的分散性并作为绝缘层减少了填料之间的相互接触,因而获得的复合材料的电气绝缘性能在低偶联剂的掺量下大幅提升,达到电气绝缘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1.
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SiO2纳米粒子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利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对SiO2纳米粒子表面进行改性,考察了偶联剂的用量对粒子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同时利用红外光谱、透射电镜对改性前后的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基体接枝甲基丙烯酸(MAA)对AI(OH)3填充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力学性能的改善。接枝反应在密炼机中采用固相接枝方法进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在聚乙烯基体上进行了接枝反应。力学性能测试表明当AI(OH)3填充量较小时断裂强度和伸长率略有下降,而对于高填充量的复合材料,强度和伸长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断面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基体接枝改善了填料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状态。 相似文献
13.
14.
15.
通过三乙氧基硅氢改性纤维素合成了一种硅烷改性纤维素材料(SOCL),通过FT-IR、SEM、TG对其进行结构和热性能分析;并把SOCL做碳源与聚磷酸铵(APP)复配成膨胀型阻燃剂(IFR),用于阻燃聚丙烯(PP)。结果表明:硅烷改性纤维素能很好地提高纤维素的热稳定性;与APP复配能有效提高PP的阻燃性。 相似文献
16.
以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inyl triethoxy silane,VTES)为表面改性剂,对锑掺杂氧化锡(antimony doped tine oxide,ATO)纳米粉体进行表面改性制得ATO隔热浆料,利用激光粒度分析、沉降法、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接触角测定、热重分析研究了改性前后纳米ATO浆料的分散稳定性及其表面改性机理,并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了该ATO透明隔热涂膜在紫外-可见-红近外光波段的透过率。结果表明:经VTES表面改性后,ATO浆料的分散性及稳定性明显改善,浆料中ATO粒子的平均粒径由改性前的221.0nm降至121.1nm,静置24h后相对沉降高度仍达96.3%;制成透明隔热涂料后,涂膜试样在可见光区的透光性和红外光区的屏蔽能力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基于Al(OH)_3粉体与PVC基体的界面设计和调控,采用表面原位化学组合改性方法,在Al(OH)_3表面依次化学键合烷基酚醛树脂、丁腈橡胶等几种大分子改性剂,形成极性逐渐过渡的梯度界面层。当改性Al(OH)_3在PVC复合材料中的用量为80份时,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添加等量偶联剂改性Al(OH)_3、未改性Al (OH)_3复合材料的2.5和2.7倍,是基体树脂的1.5倍,获得了具有高阻燃消烟性能,同时改善了力学和加工性能的综合性能良好的高填充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分析表明,Al(OH)_3粒子经过表面原位化学组合方法处理,在PVC中分散均匀,与塑料基体结合良好,并形成了以Al(OH)_3粒子为核、以多层大分子改性剂为壳的软壳硬核结构。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硅烷改性液体聚丁二烯,即三乙氧基硅烷封端聚丁二烯(TTPB)对填充炭黑和白炭黑的天然橡胶(NR)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TPB通过链两端的硅氧烷接枝到白炭黑的表面,改善了白炭黑在NR中的分散性;而且TTPB主链上包含有双键,该双键参与了NR的硫黄硫化,填料-橡胶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白炭黑的增强作用均得以强化,导致橡胶的交联程度提高、填料网络减少。与未添加TTPB的NR相比,随着TTPB用量的增加,NR硫化胶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均有所提高,压缩疲劳温升下降,60℃时的损耗因子降低,耐磨性能提高。其中,TTPB用量为5.0份(质量)时NR复合材料的撕裂强度最大,60℃时的损耗因子和DIN磨耗量均为最小。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一维材料ZnO和MoO_3纳米线(nanowires,NWs),并通过SEM和XRD对纳米线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将一维纳米线和纳米氢氧化铝(ATH)与聚丙烯(PP)熔融共混制备了ZnO/MoO_3/Al(OH)_3/PP复合材料(NWs/ATH/PP)。利用TGA、极限氧指数(LOI)测定仪和锥形量热仪(CCT)表征了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和燃烧性能,利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当添加质量分数3.75%ZnO纳米线、质量分数3.25%MoO_3纳米线和质量分数21.00%纳米ATH时,NWs/ATH/PP复合材料的初始分解温度较纯PP增加了17.8℃,残重率为24.6%,峰值热释放速率(PHRR)和总热释放量(THR)分别下降了54.3%和25.7%,LOI提高7.1%。SEM结果显示:NWs/ATH/PP的残炭表面致密、连续且平整。 相似文献
20.
超细改性Al(OH)3阻燃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产氢氧化铝经超细加工,表面改性和阻燃增效作用,合成的阻燃剂平均粒径可达到1~2μm,对EPDM的阻燃性能评价表明氧指数可达到34~44%,垂直燃烧达到美国UL-94V-0级标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