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字符排序一般要遵循字典顺序并且需要为每个参与排序的字符赋予特定的排序码。藏文字符有两种编码方式:动态组合方式和静态组合方式,对于动态组合方式编码的藏文组合字符而言,仅仅根据构成它的字母来排序,则排序结果与字典顺序有较大的差异。文中分析了藏文字符的字典顺序,总结了藏文的字典顺序规律,提出了引入藏文字符集扩展集A中的UNICODE编码为排序码对藏文组合字符进行排序的观点,使得藏文组合字符的排序符合藏文字典顺序。 相似文献
2.
Word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应用程序之一,对目前的绝大多数用户来说Word几乎接近完美,但对少数藏文研究工作者来说依然存在不足,其中藏文排序在Word中尚未实现,该文提出一种实现在Word中藏文能同其他文字一样实现排序的算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DUCET的藏文排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UCET为每个藏文字符规定了排序码,但藏文音节的拼写复杂性使得藏文排序不能直接应用这些排序码,提出了基于DUCET的藏文音节排序方法,主要思想是首先,将二维的藏文音节转化成一维的字母串;其次,从DUCET中查出每个字母的排序码,得到藏文音节对应的排序码串;最后,通过比较排序码串实现藏文音节间的排序。还讨论了藏文音节与一般藏文字母串以及藏文字符串与外文字符串间的比较规则。 相似文献
4.
5.
目前藏文预训练模型主要使用音节作为藏文单词表示。采用音节嵌入构建藏文单词表示,会存在藏文单词表示不完整且鲁棒性不高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提出了一个名为藏文字符感知的预训练模型,该模型融合藏文字符、字丁和音节三个维度的特征,从藏文更细粒度的信息表征藏文单词特征。利用原始数据集和对抗性拼写错误测试集,评估了所提出的方法在藏文自动分词和命名实体识别任务上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同时提高藏文预训练语言模型的性能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6.
论藏文的序性及排序方法 总被引:7,自引:10,他引:7
为解决藏文排序问题,本文提出藏文的构造序和字符序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藏文词典序的计算机方案。文章对各类藏文构造及字符进行了分析和赋值,给出了藏文计算机排序的技术流程图。 相似文献
7.
构成藏文音节的字母具有一定的顺序,ISO/IEC 10646(Tibetan)中每个藏文字符规定了排序码,但是藏文音节的构造复杂性使得藏文不能直接按构成藏文音节的字母顺序来排序,也不能直接应用这些排序码,提出了基于ISO/IEC 10646(Tibetan)的藏文排序算法,主要思想是:从文本中读入藏文音节,并把它转化为一维的字母串;识别基字及调整构成藏文音节的字母(构件)顺序,并且在缺构件位置上添加相应的空格符;用快速排序法对藏文音节串进行排序;构成藏文音节的字母(构件)顺序调回到原来的顺序,去除空格符,并输出。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8,(3)
为了使得藏文字符特征向量维数少、存储空间小、运算速度快及区分相似字能力高,基于图像投影法提出一种基于极坐标投影变换的脱机手写藏文字符特征提取方法。将脱机手写藏文字符图像进行预处理后得到大小、位置统一的二值图像,并定位二值图像的极点;求出二值图像中所有值为1的点对应的极坐标后将其进行投影变换得到投影向量,即作为脱机手写藏文字符的特征向量。使用KNN分类器对30 000个脱机手写藏文字进行实验,其中80%的样本作为训练数据,20%的样本作为测试数据,识别率达到了96.32%。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有效性、计算简单及达到了较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以字节为对象的文本处理方法在今天越来越显出它的弊端。本文提出的基于变长码的面向字符的文本处理方法, 在统一编码的基础上, 将逻辑字符与它的存储方式独立开来, 并以此为单位进行文本处理。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汉字等多字节字符集的编辑、显示、检索的不便, 还可使字符集的容量无限扩充。本文陈述了变长码的概念与面向字符的文本处理方法的基本思想, 并以汉字处理为例给出了几个层次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判别式模型的藏文分词方法,重点研究最小构词粒度和分词结果重排序对藏文分词效果的影响。在构词粒度方面,分别考察了以基本字丁、基本字丁-音节点、音节为最小构词粒度对分词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选定音节为最小构词粒度分词的F值最高,为91.21%;在分词结果重排序方面,提出一种基于词图的最短路径重排序策略,将判别式解码生成的切分结果压缩为加权有向图,图中节点表示音节间隔,而边所覆盖的音节作为候选切分并赋予不同权重,选择一条最短路径从而实现整句切分,最终分词结果的F值达到96.25%。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描述了在工业气体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一种气体分段计量系统的设计,包括系统产生的背景、设计的目的、系统的结构、实现的功能、系统特点及应用领域等。 相似文献
12.
在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总是会存在一些涉及托管代码与非托管代码之间互操作的需求。由于这两类代码执行机制不同,造成了这两类代码间的交互存在一定的障碍。而C++/CLI代码却是一种特殊的编程技术,它介于托管代码与非托管代码之间。所以以C++/CLI代码作为中介,可以简单且高效的实现托管代码与非托管代码之间的交互。对如何使用C++/CLI代码实现托管代码与非托管代码之间的交互进行了研究,并以C#代码为例展示了其交互方式,最后通过一个试验,对此交互方式的执行效率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3.
石峰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3,(20):4-5
在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时,添加记录是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当录入的数据项很多时,录入速度会影响应用系统的执行效率,提高数据资料的快速录入已成为解决该瓶颈的焦点。通过实例,阐述了在Delphi7环境中利用第三方控件cxDBLookupComboBox实现数据资料的快速录入。 相似文献
14.
15.
李胤贤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09,(18)
该文主要是基于芯片W77E58来设计条码打印机实现数据处理,从而实现了双串口功能在实时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先介绍了单片机和核心芯片W77E58,接着简单介绍了打印机背景,接着进行环形队列设计验证和实现,说明条码打印机驱动设计实现数据处理的时实性和传送数据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周志方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07,2(8):486-487
本文提出一种可对任意分布的浮点数进行排序的快速排序方法,它基于浮点数的机内编码,具有速度快、实现简单、实用的特点。其时间复杂度为O(n),在对不同分布的随机浮点数进行的排序实验中,其速度是快速排序的数倍。同时,本算法思想还可用于双精度数、整数、字符串等类型数据的排序。 相似文献
17.
18.
C. F. Reynold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1988,4(2):79-92
Abstract There are a number of practical advantages in exposing schoolchildren to simple expert systems. This should be done in order to give them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bout what information is and how decisions are made by both people and advanced computer systems. However, there is a danger of blinding the pupils with science if expert system techniques are moved directly from the research laboratory to the classroom without appropriate adaptation.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problems of producing a flexible and easily demonstrable system which can be used for teaching about expert systems and the underlying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rinciples. Key features of a working system, called Micro- CODIL , are described. This uses a distinctive paradigm which is particularly suited to the needs of the classroom.
Example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include a micro-expert system relating to the finding of a body in a Danish bog, a brainteaser involving logical deduction to demonstrate production rules and a simple French-English dictionary which can be used to widen pupils' ideas about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problems of producing a flexible and easily demonstrable system which can be used for teaching about expert systems and the underlying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rinciples. Key features of a working system, called Micro- CODIL , are described. This uses a distinctive paradigm which is particularly suited to the needs of the classroom.
Example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include a micro-expert system relating to the finding of a body in a Danish bog, a brainteaser involving logical deduction to demonstrate production rules and a simple French-English dictionary which can be used to widen pupils' ideas about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