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4):130-132
中国的文化遗产主要是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农业文化遗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技术更新、文化变化日新月异,人口较少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在社会大变迁中,如何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并使其长期生存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倡议和农业农村部开展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hina-NIAHS)发掘与保护工作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我们需要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历史与文化反思,唤起全民族对于农耕文明优良传统的文化觉醒,通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使农业文化遗产在社会变革中得以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3):133-140
中国拥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已认定1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11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上述农业文化遗产为代表的农村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分布地域、发展目标、可用资源等方面紧密关联和高度契合。从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开发实践来看,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而言,在提供资源基础、带动经济增长、促进协调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通过创新式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开发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再把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打造为乡村振兴示范点,以点带面,协调推进,积极探寻利用农业文化遗产来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3.
罗韬  罗维  周婷 《城乡建设》2023,(20):44-45
<正>科创新城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的西南部,是郫都区“一心两廊三片”总体布局中的“一心”,东邻南北大道,北邻望丛中路,南接温江区、西接都江堰市,规划总面积约106平方千米,是郫都区城南的门户形象、宜居宜业宜创的科创高地、城市未来的新中心及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在建设过程中,郫都区着力依托清水河和磨底河良好的生态资源,串联主干河流,打造设施完善、功能多元的滨水带状公园,以高品质公园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片区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1)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老百姓在生活生产中总结的喜闻乐见的技能和娱乐形式,在中国,它是从农村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去。如今,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和开发还是在最原始的村落进行。因此,解决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相关问题,就是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文通过对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用法律手段来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简称“地理所”)作为我国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研究与发展的领导者,半个多世纪以来,地理所在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需求方面做出了社会公认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其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发展的方向与水平。地图学与地学信息图谱研究室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3):116-11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不断发展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结合当地生态地理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流传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为基础的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因其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内涵丰富而堪称典型代表。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118项涉及136个县级行政区域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少数民族地区有38项涉及45个县级行政区域;在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15项,涉及30个县级行政区域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少数民族地区有6项,涉及11个县级行政区域。通过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区域、民族、类型以及经济、生态、技术、文化与景观特征,阐释了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对于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并在总结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和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保护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深入发掘、有效保护与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周成虎在大会主论坛做《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演讲。 周成虎认为,世界上"一切皆可数据化"。他表示,到了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智能终端,在移动状态下,人与设备皆为主体,采用的非结构化的自动记录方式,大数据超越了人类正常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文化生态保护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地存在于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态传承、可持续性保护的重要载体。通过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创造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实践。研究归纳了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策略,并结合江苏省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实践,通过文化生态资源与文化生态分析,指出村俗文化是高淳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民间传承是高淳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从文化价值和特色价值两大属性对保护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价值评估,划定"三个核心区、两条文化线路、四个文化节点"的保护格局;将保护方式分为抢救性保护、群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四类开展分类保护,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只有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乡村特色,才能留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情".因此,要切实保护文化遗产. 建议各地政府抓紧抓好农村文化遗产普查、农村文化保护人才培训、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农村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保护,建立农村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出版"农村文化遗产名录",建设古村落博物馆、古遗址博物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博览馆等.  相似文献   

10.
农业遗产是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农村文化、民俗的载体,也是我国乡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中华民族农业遗产,使其活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当下遗产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要议题。文章系统梳理了青岛西海岸旺海社区的农业遗产资源,剖析了村庄规划与农业遗产保护的内在关系,在农业遗产的扬弃中实行景观改造和旅游规划,推动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和开发,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