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矫直理论的研究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近年来矫直理论研究的几种主要模型和各种弯曲理论模型的基础,总结了各种模型的主要应用范围及自身特点,分析了矫直理论模型及常用矫直理论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总结了国内外矫直理论的研究历程及发展现状,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矫直研究各领域的情况。最后,针对现有矫直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而对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分析认为,矫直理论的研究应朝着构造考虑初始缺陷的矫直理论分析模型、建立参数化的有限元模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手段研究新型矫直方式及加强理论实验的力度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针对三维打印过程中,打印后模型的支撑体积需减小的问题,研究了模型打印方向与模型支撑体积的对应关系,提出了一种计算最小理论支撑体积所对应的模型打印方向的方法。介绍了离散网格模型理论支撑体积的理论背景,给出了理论支撑体积的计算方法;分析了理论支撑体积函数的可导性,针对该函数的不可导性,利用无导数优化算法计算了最小理论支撑体积所对应的打印方向。实验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准确地计算理论支撑体积所对应的打印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飞机连接装配工艺规划的自动化水平,在研究飞机连接装配工艺特点的基础上,基于多色集合理论,在统一的数学模型中同时构建了工艺规划模型和资源配置模型.采用多色集合理论构建了工艺规划围道矩阵和扩展多色图,提出了多色图到多色集合关系规则模型的映射机制,以此建立了工艺规划模型,并提出了工艺路径求解算法.在此基础上,采用多色集合理论中的体运算,建立了与工艺规划模型匹配的工艺资源模型.以飞机铆接装配工艺规划为例,对所提理论与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4.
针对汽车纵向动力学模型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鲁棒控制理论的多模型分层切换控制方法。在分析汽车纵向动力学特性基础上,用4个乘性不确定模型描述对象,并应用鲁棒控制理论设计控制器集合。考虑鲁棒控制理论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不确定性估计的切换指标函数,实现了汽车纵向加速度多模型分层切换控制。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提出的方法在模型具有大不确定性时可以对加速度进行有效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稳态误差小于0.1m/s^2。  相似文献   

5.
韩晓建  帅春义 《机械》2005,32(7):18-20
在充分分析产品市场与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需求分层获取的观点,并利用面向对象技术建立了多级继承产品需求模型。结合多级产品需求模型理论,利用集合与映射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产品需求设计模型,产品需求设计过程模型,并详细地、系统地定义了产品需求设计的流程。  相似文献   

6.
《机械强度》2017,(2):417-422
在损伤本构模型基础上,依据Lemaitre-Chaboche塑性损伤理论,建立了一种新的齿轮材料疲劳损伤模型,导出了齿轮材料的疲劳寿命理论方程,结果表明基于损伤本构的疲劳损伤模型正确反映了材料属性、三轴应力比、应力幅值水平对疲劳寿命的影响,而且给出了这种新的理论疲劳理论模型算例验证,分析了该模型与传统名义应力S-N曲线形式的统一性,为预测齿轮材料的寿命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水力旋流器新型分离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试验研究和流场测试的成果,利用沉降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水力旋流器分离模型--"锥段模型"。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经验证在低浓度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8.
构建了一种考虑相关性的证据理论高效求解模型,讨论了该模型在结构可靠性中的应用。为了提高证据理论进行结构可靠性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引入了非概率凸模型中的椭球模型和一种高效分析方法。通过把非概率凸模型中的椭球模型应用到证据理论中,考虑每对变量的相关系数,把变量的边缘基本可信度分配(BPA)转化为联合基本可信度分配。提出了一种高效计算方法,通过寻找最可能失效点(MPP)将不确定域划分可靠域和待确定域,结构可靠性的求解只需要在待确定域中进行。该方法减少了需要计算的焦元数,提高了证据理论模型求解结构可靠性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利用数据处理与理论推导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钢在完全再结晶区变形后奥氏体晶粒平均直径的预报模型。在模型中引进了微合金化元素Nb、Ti的影响,并对该模型进行实验验证及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轧机系统经常发生的自激振动现象,综合运用轧制理论、流体力学理论、润滑摩擦理论以及机械振动理论,建立了基于轧制力模型、界面摩擦模型、工作辊运动模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编制了相应的仿真分析软件。同时对某大型公司2 800轧机系统的自激振动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仿真分析,定量地分析了一些主要参数对轧机自激振动临界速度及振幅的影响。充分验证了本文所述理论及仿真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磨削弧区的粒子进行概率统计分析,在对单颗磨粒受力状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磨削力理论计算模型。通过试验研究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试验结果与理论预测结果较为吻合,该计算模型能够准确预测磨削力。  相似文献   

12.
以航天拦截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应用最优控制理论对拦截动力学的建模方法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拦截器和目标器的相对运动动力学模型,以飞行时间最短、燃料消耗最少和脱靶量最小为综合性能指标,应用了最优控制理论和Pontryagin极小值原理,推导出一种适于拦截问题的最优控制动力学建模方法,并将拦截最优控制动力学模型在惯性系中表示。最终得到的模型即易于计算,又正确反应了拦截器与目标器的运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TRIZ的二级类比概念设计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创新问题解决理论求解领域问题所得到的解及相应的设计实例作为类比设计的源设计,将创新问题解决理论过程转变为第一级类比过程,提出了其过程模型。将上述过程的结果作为情景,按基于情景的类比设计原理,提出了第二级类比过程模型。两级类比过程模型集成形成了基于创新问题解决理论的二级类比概念设计过程模型。该模型分为9步,不仅应用了创新问题解决理论标准化的问题求解过程及已积累的知识库,也能发挥设计人员的创新能力。上述模型已应用于国产圆网造纸机烘干部件的概念创新设计实例中,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复杂系统故障诊断问题,利用面向对象思想、高级Petri网技术、模糊理论以及概率理论,建立了一种描述复杂系统故障关系的模型———FPPNS,介绍了模型涉及的对象类,给出了模型的诊断推理过程。该模型应用于发射装置的故障诊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用实例说明了模型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分别建立了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和深度置信网络的FFT-DBN模型、基于小波变换和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WT-CNN模型以及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和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HHT-CNN模型,通过将3种深度学习模型有机融合,进一步构建了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齿轮系统故障诊断综合评判模型。通过搭建功率封闭齿轮系统振动测试试验台,加工不同故障模式的测试齿轮副并提取其振动加速度信号作为样本,将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综合评判模型的故障识别效果与其他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综合评判模型能够有效地辨识出多种齿轮故障;与其他模型相比,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综合评判模型的故障识别准确度更高。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保障资源规划模型未考虑已有保障系统功能,应用于非战争军事行动领域会带来保障效果难以预测的情况,在模糊理论和非线性规划理论基础上,提出了IDEF0-QFD集对资源规划模型。通过IDEF0建模分析了非战争军事行动工程装备保障需求,实现工程装备保障能力独立无重复划分,并把其分析结果反馈到QFD模型中,运用模糊理论对质量屋数据进行处理,提高了运算结果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实现了保障能力最大化条件下的保障资源节约。最后通过示例对所建模型进行了验证,运算结果证明了所建模型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应变梯度理论的新进展(一):偶应力理论和SG理论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介绍两种应变梯度塑性本构模型:CS应变梯度理论-偶应力理论,SG应变梯度塑性理论,并对它们在断裂国 的应用进行了评述。给出一种考虑可压缩性的方法,并根据这种模型用薄梁弯曲的例了给出了可压缩性的影响,本文的讨论虽限制在形变理论范围内,但按照相应的方法也可以得到流动理论的形式。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汽车的单轮动力学模型、轮胎模型、制动系统模型和控制模型,在理想路面上,为使汽车与地面保持最大附着系数以达到最佳制动状态,建立了模糊控制器,并引入了预测控制理论,实现了汽车ABS的模糊预测控制。  相似文献   

19.
在直接转矩控制理论基础上,针对MATLAB中直接采用模块搭建感应电机仿真系统模型的缺点,提出了基于MATLAB/Simulink S函数的感应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并详细介绍了Simulink S函数仿真模型各环节的构建过程和仿真的结果。仿真结果验证该仿真模型具有结构简单、直观、容易理解和可移植性高等优点,为实际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实际工程中,对于较大装配体前期模型的处理是非常繁琐的,通过对多个作用在弹性半空间体上的力进行理论分析,并在有限元分析环境中引入理想的等效刚体装配模型,得出理想模型和理论分析在应力变化方面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预留焊缝和焊缝填充处理模型,最终发现,在模型前处理和接触设置的过程中遇到类似等效刚体装配模型的情况,此时可以直接保留仅有三维模型的装配特征,根据情况在ANSYS Workbench中进行相应的设置即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