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采用粉煤灰代砂法掺入再生混凝土,并进行配合比设计。研究各材料用量与混凝土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推导出各材料用量与粉煤灰再生混凝土28d强度之间的定量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线性回归分析显著,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交设计选择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最佳配合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再生骨料掺量、粉煤灰取代水泥量、粉煤灰超量系数和水灰比对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正交试验表明 ,水灰比是影响粉煤灰再生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 ,再生骨料掺量是次要因素 ;通过正交分析 ,提出了粉煤灰再生混凝土的最佳配合比  相似文献   

3.
钢纤维粉煤灰再生混凝土强度正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正交试验方法对钢纤维粉煤灰再生混凝土(以下简称再生混凝土)的强度性能进行了试验,考察了粉煤灰取代率(质量分数)、钢纤维掺量(体积分数)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质量分数)对再生混凝土28d立方体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的影响,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粉煤灰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抗压与抗折强度的影响规律一致,但对其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规律却不相同;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均随钢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大,但钢纤维掺量对劈裂抗拉和抗折强度的影响显著,对抗压强度的影响较小;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强度总体上随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大而增大.要使再生混凝土强度得到提高,需降低粉煤灰的取代率,增大钢纤维掺量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当粉煤灰取代率在30%以内、钢纤维掺量在18%以内时,粉煤灰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最次是钢纤维掺量;钢纤维掺量对再生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粉煤灰取代率,最次是再生粗骨料取代率.  相似文献   

4.
5.
6.
随着再生粗集料混凝土研究的不断深入,现有的粉煤灰再生粗集料混凝土抗压强度计算模型,没有考虑粉煤灰的胶凝作用,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在粉煤灰胶凝系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16组粉煤灰再生粗集料混凝土28d抗压强度试验结果的研究,分析了真实水胶比和广义砂率对粉煤灰再生粗集料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参考已有的研究结果,利用多元回归计算建立了以水泥强度,真实水胶比和广义砂率为基础的粉煤灰再生粗集料混凝土抗压强度计算模型,为粉煤灰再生粗集料混凝土基本力学系能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纳米CaCO3掺量、水胶比、砂率和再生粗骨料掺量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再生混凝土7 d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胶比,而影响再生混凝土14 d和28 d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再生粗骨料掺量。此外,适量纳米CaCO3能够改善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其对早期抗压强度的提高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粉煤灰掺量不同的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30%和50%的粉煤灰再生混凝土进行回弹检测其抗压强度,得出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粉煤灰再生混凝土的回弹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为推测粉煤灰再生混凝土的专用测强曲线和回归方程提供了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9.
粉煤灰掺入方式对再生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分析粉煤灰用等量取代法、超量取代法和粉煤灰代砂法3等种掺入方法对再生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粉煤灰代砂法是最有效的掺入方式,用粉煤灰代替30%砂子,可使再生混凝土强度提高20%。  相似文献   

10.
11.
粉煤灰再生骨料混凝土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粉煤灰和再生骨料成功地配制出塌落度245mm、28d抗压强度达54.9MPa的粉煤灰再生骨料混凝土,并对粉煤灰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其中应用全部再生骨料配制的混凝土的3年强度达到了96.1MPa。  相似文献   

12.
超细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了向再生混凝土中加超细粉煤灰的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水泥、超细粉煤灰、再生骨料等因素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掺入超细粉煤灰可以成功配制抗压强度在50MPa以上的再生混凝土。再生混凝土的砂率选择应稍大于普通骨料混凝土的砂率。超细粉煤灰对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强度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在混凝土中应用粉煤灰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项技术在国内外已有多年的推广应用历史。应用粉煤灰,对降低混凝土成本,节约能源,改善混凝土的工程质量都有显著的效果。如可大量节约水泥(同时也是节省能源),改善混凝土耐久性,提高混凝土和易性,减小泵送阻力等等。但是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应用都是以取代水泥为基础的,就一立方米混凝土而亩,最好的粉煤灰(Ⅰ级灰)在混凝土中取代水泥量最多只有20~25%,约合100~140kg/m~3左右;如果是Ⅱ、Ⅲ级粉煤灰则取代水泥率就更低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大大限制了粉煤灰的用量,更限制了低品位粗粉煤灰的开发利用。为此,我们开展了以粉煤灰代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旨在寻求一条粉煤灰在混凝土中大量应用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4.
针对使用传统配合比经验设计再生混凝土时产生的不足,设计正交试验对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了改善,分别讨论了再生骨料取代率、不同浓度硅酸钠溶液对骨料的强化以及粉煤灰掺量3个因素对再生骨料与骨料-水泥石界面的改善作用,采用极差分析归纳了其各因素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并给出了合理配合比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因再生粗骨料来源的多途径,RAC(再生混凝土)棱柱体抗压强度将不同。为探索不同粗骨料来源RAC棱柱体抗压强度之间的差异性,选取最具典型代表性的旧房拆迁、高强桩基、市政工程、科学研究等四种不同粗骨料来源的废混凝土,经破碎加工成四种再生粗骨料,分别选取25%、50%、75%和100%四种取代率,同时掺入粉煤灰、硅微粉两种矿物掺合料,采用正交试验法,配置成四种不同粗骨料来源的RAC,测其棱柱体抗压强度,经比较与分析,得到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和矿物掺合料是影响RAC棱柱体抗压强度的两个重要因素,再生粗骨料来源对RAC轴心抗压强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探讨粉煤灰再生集料混凝土的性能。研究表明,利用粉煤灰取代部分再生集料,将显著提高再生集料混凝土的强度,改善表观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建议在利用再生集料制备混凝土时宜掺加合理比例的粉煤灰。  相似文献   

17.
用正交分析法分析矿渣粉、粉煤灰、引气剂、聚丙烯纤维和再生粗骨料5个因素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和劈拉强度的影响,得出再生混凝土的最佳配合比。试验表明:粉煤灰和矿渣粉是影响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随着粉煤灰掺量增加,再生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和劈拉强度分别降低2.6%~8.8%和0.6%~4.7%,粉煤灰掺量30%的再生混凝土90 d抗压强度比28 d提高了49%;再生混凝土的强度随着矿渣粉掺量的增加呈增大趋势,抗压强度增幅为4.9%~8.1%,劈拉强度增幅为0.4%~4.6%。  相似文献   

18.
鉴于废弃混凝土的日益增多和危害,迫切需要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针对再生粗骨料(RA)来源的多途径和品质差异及其对再生骨料混凝土(RAC)质量的影响,探讨不同来源再生骨料对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frcu)和棱柱体抗压强度(frc)的影响,选取最具典型代表的旧房拆迁、高强桩基、市政工程和科学研究等4种来源的废弃混凝土,经破碎加工成4种再生粗骨料,并作净化和预湿处理后,分别选取25%、50%、75%和100%4种取代率,按相关标准配置成4种再生骨料混凝土,经标准试验测其立方体抗压强度和棱柱体抗压强度。结果表明,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立方体抗压强度和棱柱体抗压强度影响较大,而不同再生粗骨料来源对立方体抗压强度和棱柱体抗压强度影响并不明显;矿物掺合料是影响棱柱体抗压强度的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硫酸盐渍土地区粉煤灰混凝土抗压强度随侵蚀时间的变化规律,在某典型硫酸盐渍土地区埋置不同粉煤灰掺量(0、10%、15%、20%)的混凝土试件进行了硫酸盐侵蚀后的抗压强度试验和微观形貌分析,并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了试件的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粉煤灰掺量试件的抗压强度均随着侵蚀时间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当粉煤灰掺量为10%时,试件的抗压强度最高。SEM分析表明:540 d时大部分试件出现了微裂缝,840 d时试件均发生了劣化,但尚未破坏;当粉煤灰掺量为10%时,试件的劣化不明显;预测结果表明,侵蚀时间是影响掺粉煤灰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周文轩 《山西建筑》2024,(6):121-123+149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自诞生以来,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受到桥梁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其使用的水泥和砂远超普通混凝土,有着较高的初始成本以及失效后的残值。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开启碳中和征程的元年,加快构筑废物循环利用体系同时成为时代背景,这意味着UHPC再生循环利用是必要的。将废弃的UHPC构件进行破碎、磁选、筛分后得到粒径为0.15 mm~0.6 mm的再生砂,取代35%的天然河砂制备再生砂C50混凝土(RSC),通过试验分析发现,由于掺加了再生砂引起微观的缺陷最终表现为宏观抗压强度下降43%,达到34.02 MPa,可应用于道路工程。UHPC再生砂的应用是一次新的尝试,仍存在一定局限,在后续研究中将针对UHPC再生砂改性增强进行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