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对关的追求从无止境、从衣着、鞋袜到眼镜,各类产品愈发缤纷、关丽多姿。彩片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人们的眼睛变得更加有神或者显得时尚。因此,当从韩国刮来的彩片潮风靡国内时.发现商机的各路商人无不闻风而动,不仅一些眼镜店在卖,网上在卖,就连女人街的各类小店也在卖。 相似文献
2.
沈理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3,(9):86-87
先让我们来看一篇报道——日本兴起廉价眼镜店,老牌眼镜店大跌眼镜日本廉价眼镜店的兴起,给原本已经是奄奄一息的日本眼镜业带来了生机。这一行业的兴起,不仅改变了日本人觉得戴眼镜是老套的审美观,也以廉价作为鱼饵,培养顾客逛眼镜店、买眼镜、换眼镜,把眼镜视为时尚的消费习惯,从而给眼镜行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商机。一个人一生中或许还不需要用到10副眼镜。可是,只有23岁的日本女子野田洋子却在这一年里,配了12副眼镜。她平均 相似文献
3.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2,(3):6-7
彩色平光隐形眼镜将纳入医疗器械监管最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消息称,彩色平光隐形眼镜属于较高风险的医疗器械产品,今后将正式纳入医疗器械监管范畴,并建议生产、经营者暂停该产品的生产或进口,以减少可能带来的损失。(《浙江在线新闻网站》)评长期以来,由于国家相关规定和监管的缺失,彩色平光隐形眼镜市场呈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局面,不 相似文献
4.
贾昌荣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06,(12):65-67
由于特殊的产品功能和市场需求特点,与一般行业相比.眼镜产品明显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与之相应,绝大多数眼镜企业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形成了多品种、多品牌的现象。纵观目前眼镜行业内部.多品种、多品牌齐头并进的现象可谓司空见惯,然而,在企业经营中,在市场上不见得每一个产品、品牌都能“一个萝卜一个坑”地顶上去,不见得每一个品牌都能做大、做强,这几乎成为了一种绝对化的规律。实际上,对于一家拥有十几个、几十个甚至百余个产品或品牌且具备一定规模的眼镜企业来说,维持企业日常运营或能为企业带来巨额利润的产品可能就是少数几种,能够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或许就一个或少数几个.而大量的产品或品牌都处于一种闲置状态或无作为状态。 相似文献
5.
门吉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2,(9):82-83
我们就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争取把产品配置到最全,才能对本地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刚一进入江苏徐州惠友眼镜批发公司,就让记者感到意外,这里简直就是眼镜的大聚会。徐州惠友批发的眼镜产品几乎涵盖了眼镜行业的全部领域,比如代理的镜架产品中,有天天亮、平凡、恒兴、新族等公司的多个品牌;镜片有依视路、明月、凯越、新思路等公司产品;太阳镜有暴龙、保圣、罗马假日以及众多国际品牌;隐形眼镜有海昌、卫康、 相似文献
6.
刘贤华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4,(11):105-105
正未来眼镜行业的消费者会如何消费呢?设想一下,周末想买副太阳镜,先用手机搜索附近的眼镜店,浏览完几家店的情况介绍,仔细对比后,挑一家好评多、款式美观且价格实惠的,在线领取一张微信电子会员卡,定制好眼镜款式。等时间到了,点击导航,去店里直接取眼镜,而无需排队。戴上新眼镜拍张美照,发到微博或朋友圈晒一晒,说不定哪个朋友看中了这款眼镜,凭借着 相似文献
7.
王元元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5,(3):76-81
<正>处于新老交替的眼镜行业,不少年轻的镜二代已经开始接过父辈的重托,开启属于自己的全新征途,其中不乏表现优异的佼佼者。成都时代天鸿眼镜公司总经理林涛,就是这群80后批发商的代表之一。出生于满溢书香眼镜世家的他,曾经是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叛逆问题少年。18岁接触眼镜行业,在基层磨砺了10年后,才接过父亲肩上的重担,正式接班了4年,把质疑抛在身后,将压力转化成动力,公司经营得风生 相似文献
8.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5,(6):16-29
<正>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则不算笑话的笑话:有人问他的一位女性友人你最喜欢什么花?伊回答我只喜欢两种花,一是有钱花,二是随便花。年过完了,真正的春天来了,又是一年换装季,相信不少已是有钱花的朋友都在琢磨如何添置新行头,但考虑到大部分人还没有任性到可以随便花的境界,那么怎么花就成了一个值得考虑的现实问题。国人现在有钱了,说起Chanel、Hermès、Dior、LV、Gucci、Ferragammo、 相似文献
9.
冯立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2,(12):72
本刊讯从今年8月以来,横岗街道正式启动眼镜行业诚信建设试点工作。通过强化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共同推进眼镜行业交易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引导培育信誉优良的眼镜消费市场和发展环境,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扩大市场知名度,促进眼镜行业转型升级。在诚信建设试点工作办公现场,记者看到眼镜商户代表在签订《眼镜商户诚信经营责任书》。据介绍,该责任书是由横岗街道办联合广东省眼 相似文献
10.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09,(4)
日前,从拉萨市质监局了解到,拉萨市又有3家眼镜企业顺利获得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这3家企业分别为西藏康明眼镜有限公司一分公司、傲视宝岛眼镜城、西藏博仕眼镜销售有限公司。这使拉萨市眼镜店获证率达到了83.3%。 相似文献
11.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0,(4):65-65
3月1019.深圳市眼镜同业公会“3·15行业规范座谈会”在粤海酒店召开。此次会议由深圳市眼镜同业公会会长,亚洲眼镜董事长陈汉清先生主持。与会企业紧紧围绕如何建立深圳眼镜行业操作规范、开展行业自律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行业自律公约是进一步树立本行业规范操作、从道德层面规范眼镜企业经营行为. 相似文献
12.
正从海口市解放路的第一家店,到如今遍布全国的1100家加盟店,精功眼镜用了26年的时间。连续举办了14届的精功(国际)模特大赛,已成为业内外关注、谈论精功眼镜时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从海岛到内陆,精功眼镜的星星之火已有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13.
王有西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08,(4):42-47
2007年,一部名为《士兵突击》的28集电视连续剧席卷了中国荧屏,相对于之前的几部收视冠军,不管是无厘头风格的《还珠格格》,还是浪漫唯美的《金粉世家》、《士兵突击》与它们在题材、风格上都大相径庭,而是依靠一种全新的、独创的对军事题材的把控力.获得了从CCTV到地方电视台的全面丰收。不过,与这部电视剧一起飙红的只有一个人物那便是——许三名 相似文献
14.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2,(9):100-107
从全球首次成功将树脂变色镜片商业化以来,全视线作为光学制造行业中的领先光致变色镜片供应商的地位便牢不可撼。在欧美发达国家,变色镜片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知和接受。作为变色镜片行业的领先者,全视线对于推动中国眼镜行业的整体发展责无旁贷。除了在各大城市进行大手笔的终端消费者教育投入,耐心地培育市场认知之外,在另一层面,全视线期望通过聚集行业内的精英力量,给整个行业带来一股新气象。2012年,全视线启动了首个旨在为眼镜行业专业人士提供的高端交流平台——全 相似文献
15.
谭肖明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08,(9):107-107
在南京眼镜行业的市场竞争中,我们凭什么战胜或领先干我们的竞争对手?靠什么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如何快速扩大经营“版图”?除了清晰的发展思路、准确的战略定位、有效的经营管理等之外,还必须打造出一支具有远见卓识.能协同作战,且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铁一般的精英团队,在我的领导下,依靠这个铁一 般的精英团队去开创亮丽眼镜辉煌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卢辞多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4,(19):74-76
正眼镜私人定制高端产品在今年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与挑战。虽然前些年私人定制服务是提升眼镜档次、塑造品牌形象及保证营业额的一种竞争手段,但是在快时尚眼镜店异军突起的冲击以及限制三公消费的政策影响下,面对私人定制的高端眼镜市场的有效需求被限,眼镜企业是突破进取还是另择出路呢? 相似文献
17.
傅维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1,(6):7-7
4月22日,由中国眼镜科技杂志社主办,河南省眼镜协会协办,江苏舒曼光学有限公司承办,主题为“创新中的中国眼镜行业”的飞行讲座,在郑州成功举办。中国眼镜科技杂志社总编贺庆。河南省眼镜协会秘书长王卫东莅临讲座现场并致辞,来自河南的零售商和部分周边省市的零售商代表聆听了讲座。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酒器生产企业众多,但真正能在市场叫好又叫座的企业很少。其中称得上是专事酒器生产制造的专业品牌更是凤毛麟角。融和荣,一个最近在业内广受关注的企业就是为行业所夸耀的最具代表性品牌。从2005年开始涉足酒水玻瓶行业,在这六、七年时间里,融和荣成功完成从单纯产品生产到品牌经营的完美蜕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异军突起,为行业刨造了太多传奇.同时也缔造出值得行业去深思的价值。虽然说融和荣并不是业内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品牌, 相似文献
19.
周林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4,(7):97-98
正第一次见到张维,是从他的后脑勺开始。睡了一晚起来,后脑勺的头发被压得扁扁的,浓密的黑发里夹杂着不少白发。我以为采访对象至少是个70后,可当他转过身来,向我们热情地打招呼时,我才发现面对的明明是一张80后的脸。不好意思,早上匆匆忙忙就赶到生产车间,还没来得及收拾自己。张维一边腼腆地解释道,一边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喝茶。 相似文献
20.
原勇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4,(13):54-57
正人才作为企业要素的组成部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富有远见的企业家对于人才的搜求都是不遗余力。在眼镜行业,由于各类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经营者对于人才资源的竞争也显得格外突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市场格局的嬗变,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不断加强,各类论坛、峰会、培训、参观等活动日渐增多,不少经营者乐于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