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可 《山西建筑》2007,33(9):55-57
从发展新时代背景下的生物气候建筑的需要出发,剖析了传统地域建筑中的生物气候性设计手法,指出保护建筑比重建建筑的合理性与重要性,为实现建筑的可持续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潘勇杰  张彤 《世界建筑》2023,(12):70-76
乡土生产性建筑作为“非建筑师们”与气候环境长期共存过程中容纳生产活动的载体,利用自然能量并提供适宜的生产空间是其一以贯之的目标和原则。本文以鄂西土家族吊脚粮仓为研究样本,结合田野调查、环境实测、性能模拟等研究方法,对地区性气候下粮仓建筑构形的外在表征与内在机制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通过介绍北京锋尚国际公寓设计、应用生态理念的实例,实现居住环境的高舒适度和再生资源的循环使用及低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4.
岭南建筑具有诸多绿色建筑的特质,实施绿色建筑的时候应借鉴岭南建筑乡土和低技的手法。传承和弘扬岭南建筑应着眼于其绿色建筑的生态实质。  相似文献   

5.
以石林生态厕所工程为例.阐述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尊重自然环境.利用自然资源。营造自然环境.注重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设计,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优良的环境.让建筑与环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建筑室内环境是伴随着生态建筑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两者之间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形影不离。它们相约制约,又相互依赖,建筑是形成室内的前提,是室内实现其功能的载体;室内则是建筑的结果,是建筑的目的,也是体现其价值的真正所在。  相似文献   

7.
杜萧翔 《山西建筑》2009,35(25):53-54
结合生态高技建筑的产生背景,阐述了生态高技建筑的基本特征,介绍了生态高技建筑的发展和实际情况,指出中国建筑师应开拓思路,汲取各种有益的经验,重视设计中的科技含量,积极实践,将理性思考认真的付诸实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相似文献   

8.
迈向生态的高技术建筑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郑炜 《华中建筑》1999,17(1):105-110
针地日渐恶化的全球性问题,如何处理好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成为建筑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文章立足于分析发代建筑创作思潮中着眼于高技术表达,利用技术解决生态问题的生态高技术理念的发展途径,探讨其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结合生态建筑的特征,介绍了生态建筑设计的准则,分析了现代建筑与生态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重点论述了生态建筑设计思想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为创造出绿色、环保、低碳的现代建筑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建筑是以人为本,建筑也同样是与大自然合而为一。建筑适应当地的气候,表现出各式各样的建筑形式,也即"形式追随气候"。本文以赵家堡传统村落为例探究建筑的地域性气候适应,研究建筑的气候特征,从而更好的指导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11.
风土建筑保护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常青 《时代建筑》2000,(3):25-27
文章重点讨论了我国城乡改造建设中风土建筑保护与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特别对保护与发展,风土与风及保护中的改造与“真实性”等命题,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和对策 。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视域中的乡土建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用社会学方法进行乡土建筑研究的理论框架,从社会组成、社会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及社会变迁的角度分析乡土建筑,为乡土建筑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闫杰  王军 《华中建筑》2012,30(6):144-146,132
目前,我国乡土建筑的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然而就乡土建筑研究的区域来说,还缺少完整性。特别是对于缺少有显著特征的小流域文化圈的乡土建筑,研究还处于相对空白的阶段。基于此,该文以陕南的乡土建筑作为研究背景,从功能的角度系统地进行了分类,较为详尽地介绍了不同类别乡土建筑的特点。希望通过对比分类的研究方式,使人们全面了解和认识陕南乡土建筑的特征,拓展我国乡土建筑的研究范畴,为小流域的乡土建筑研究提供方法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盛建荣  章玲 《华中建筑》2007,25(8):166-167
坐落在湖北省宣恩县武陵山北麓的彭家寨,至今保存有完整的吊脚楼群,是鄂西土家聚落的典型选址和典型的土家山寨.通过分析彭家寨建筑群在规划设计中所蕴藏的大量符合生态的理念和技术,让我们感到中华传统乡土建筑所体现的环境生态观是现代建筑设计中应该不断吸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刘松茯  李鸽 《华中建筑》2011,29(6):12-14
该文简要地梳理出"先锋"与"建筑"组合到一起的整个经历,清晰地勾勒出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的前身--先锋派建筑,从最初的理念形成,到发展成熟,并最终失去了"先锋"身份的全过程.并且通过对"先锋"本质的深入解析,描绘出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的具体特征.  相似文献   

16.
建筑学的第三次革命:走向生态建筑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生态角度分析了建筑的历史演变,认为建筑学正在发生第三次革命,正在走向生态建筑体系,并从理论上对生态建筑体系的建构进行了探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绥远地区乡土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世礼  刘塨 《华中建筑》2008,26(12):234-238
绥远乡土民居的地域性特征集中体现在对地理、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和对文化、习俗、社会制度的适应性两个方面。其中对气候的适应性是绥远传统民居最为突出的特点,也是形成其它地域性特征的重要因素。绥远乡土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为绥远地域性建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Climate is one of the many factors such as socio-cultural structure, economy,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that influence architectural forms. The resolutions that exist as a result of the effect of climate on architecture differ according to regions, cultures, time and technology. The climate in the Eastern Black Sea region, which lies in the north of Turkey,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diversity of the vernacular houses in the region. Climatic factors such as rain, wind, humidity and sunlight in the region, which has a warm-humid climate and which gets excessive rain,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spaces, elements and annexes of the vernacular houses. This study explains climatic approaches that are evident in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vernacular houses in the Eastern Black Sea reg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give information about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n the Eastern Black Sea region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chitectural products and the climate tha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is architecture. Thus, the effects of climatic factors, such as rain, wind, humidity and sunlight, on vernacular houses are explained in the topics as plan, external walls, roof and exterior of buildings.  相似文献   

19.
方志戎 《华中建筑》2004,22(B07):A0047-A0051
江西流坑村以其建筑古朴典雅、文化积淀深厚、历史遗存丰富而引起世人的关注,是赣文化的一朵奇葩。本文将从流坑村久远的历史渊源入手,就其选址与布局,建筑艺术、悬匾镌联等方面作一初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20.
魏秦 《华中建筑》2010,28(7):47-49
该文通过分析建筑对各种气候因素的控制手段,进一步总结了地区建筑在聚落形态、选址、形态布局与构造形态对气候的应对策略,提出遵循气候的设计原则,结合现代的环境技术作出理性选择,才是寻求地区文化根源与延续文脉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