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赵晅  朱子瑜  李宁  向玉映  徐亚楠  吴晔 《城市规划》2011,(Z2):92-95,114
北川新县城安居房设计遵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要求,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及山东、四川省各地市的多家设计、施工单位互相协调,在2年时间内完成了建设任务,成为北川新县城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本文分析、总结了安居房设计与实施的特色,并阐述对灾后重建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近日,由南京林业大学、东南大学设计,南京固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负责施工的竹结构抗震安居房完工,抗震设防烈度达到8度。竹结构安居房建设是中国工程院“灾后重建新型抗震竹质工程材料安居示范房的设计与建造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3.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距今已经快两年了,如今,四川灾区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灾后重建工作在快速有序地进行,目前灾区永久性安居房建设工程逐渐进入收尾阶段,150多万户农村居民在2010年春节前陆续搬进已经建好的永久性安居住房.  相似文献   

4.
曾卫  封健  王华 《风景园林》2019,26(11):103-107
灾后重建关乎灾区长远稳定的发展,不仅受到学者的关注,也是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工作,其涉及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及物理等多个层面。芦山"4·20"地震发生以来,作为灾害的见证者和灾后重建的践行者,以芦山根艺苑广场设计为契机,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提出"重塑"的设计理念,以灾后重建中公共空间的生态重塑、文化重塑和公共重塑为研究内容,着眼于以问题为导向、需求为目标的设计框架,探索和归纳灾后重建中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路径,体现其本土性、文化性、公共性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灾后,城镇的跨越发展成为重建契机下规划师追求的目标之一。城市文化复兴是灾后规划工作者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设计层面的城市文化偏重文化环境的塑造,即把虚体文化实体化的过程。本文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以都江堰市向峨乡灾后重建城市设计为例,探讨灾后安居环境文化复兴的手法。  相似文献   

6.
阐述"5.12"地震后,松潘县人民医院灾后重建的设计理念,强调结合地域文化、体现地方特色进行现代医院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7.
《中国住宅设施》2008,(10):11-11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汶川地震灾区城镇居民住房重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要求四川、陕西、甘肃等受灾省份组织建设安居房,加大廉租住房保障力度,优先安排除险加固,积极推进原址重建,并确保灾后住房工程建设质量。  相似文献   

8.
王雷  张彬 《城乡建设》2010,(4):28-29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距今已经快两年了。如今。四川灾区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灾后重建工作在快速有序地进行,目前灾区永久性安居房建设工程逐渐进入收尾阶段。150多万户农村居民在2010年春节前陆续搬进已经建好的永久性安居住房。  相似文献   

9.
设计借鉴了台湾9.21大地震灾后重建先进经验,并结合川西平原的"林盘"模式、TOD模式及灾后重建的需求,从生态体系、社会心理、人居环境、商业价值等多角度出发进行构思设计,尊重地域特征及社会需求(水文化和道文化的延续、满足灾民安置需求);传统模式的借鉴(林盘文化和水系肌理的延续);新型人居社区的营造(新都市主义的街坊式社区)力求创造新都市  相似文献   

10.
从四川汶川水磨镇重建实践中解读城市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汶川水磨镇灾后重建的规划设计过程与建成效果,回顾其灾后重建城市设计中安置—文化—生态—经济统一结合的发展理念,并总结了水磨镇灾后重建过程中采取从策划—概念规划—总体城市设计—重点片区城市设计—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全过程的设计服务,指出水磨镇的经验在于全过程的城市设计保障城市形态的完整性以及总设计师负责制这一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在对汶川地震灾区临时安置区进行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灾后临时住房在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灾后临时安置住房规划和建筑设计新的思考,在城市临时避难安置地增设管线出入口,制定灾后安置区规划设计规范,研究新建筑技术,做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广州援建威州镇的居民安置房一期工程是广东省援建项目中最早动工、最早完工的民生工程之一,该文回顾了由政府主导的该援建工程,既要超常规快速完成,又必须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民族风格,更要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使灾区的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信心的特殊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13.
将经济适用房与商品房捆绑开发的混合居住社区为解决弱势群体住房难问题、降低贫困聚集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基于项目规划设计实践,从总体规划、设计理念、交往空间、绿化景观系统、建筑设计等方面总结了大型混合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经验,并例证了“社区混合,小区同质”规划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邢佳林 《城市规划》2011,35(Z1):157-160
近年,南京主城边缘的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已成为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主力军,大规模集中建设已成为趋势,在全市的大型保障性住房项目中雨花区西善桥岱山项目是其中占地最大的一个项目,此案例作为大型保障性住房项目实践的尝试,可以从中总结出保障性住房选址、设计、建设中的一些规划思考,对下一步的工作提供可参考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丁家庄经济适用房的规划设计实践,探索大型保障房社区持之有效的住宅规划模式,结合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节能省地型社区。"街坊式"布局在大型社区中的成功运用,从而解决了不同人群的混居问题,解决了当地的就业和安居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罗体斌 《城市建筑》2014,(2):106-106
本文从房建施工项目的开发管理、房建施工项目的规划管理以及房建施工的成本管理三个方面出发,对房建项目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和分析,以证明房建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石,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是新时代对社区规划的顶层设计指引,也是国外社区规划的魅力所在。国内的社区规划长期聚焦于对物质空间的刻画,但随着政府和公众对居住环境品质关注度的提升,社区规划正逐步转型,但转型程度尚有待探索。以广州市早期及新建成的保障房社区为例,从居住环境品质的角度对规划实施成效及公众参与的影响程度进行比较评价。结果显示,保障房社区规划的制度设计与技术标准均有提升,规划编制与实施也更多地吸纳公众的意见。为社区规划的转型与社区共同缔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Prime c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ike Dhaka experience haphazard and intense horizontal densification. The livability of dense neighbourhoods needs to be investigated, particularly, the role of housing and planning in mitigating density problems and capitalizing the advantages of high-density living.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housing form and planned community facilities giving respect to socio-cultural practices ca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Dhaka’s livability. Also, a wider definition of housing should be adopted to facilitate improvements in livability. As well, an integrated approach of residential planning is important in intensified housing development projects or planning for dense areas, encompassing housing standards, community facilities, public transport, open space provision and socio-cultural habits. This paper recommends the Bangladeshi Government to ensure enforcement of residential plans, to establish density zones in Dhaka’s main urban areas to guide spatial and transport development and neighbourhood facility provision, and to give greater respect for cultural practices in neighbourhood planning.  相似文献   

19.
刘艺 《建筑与文化》2016,(12):224-226
社会民生问题关注度日益增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也日益增多。伴随绿色住区规划设计理念也在日益成熟,将"绿色住区"规划思想应用到保障房住区建设中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分析"绿色住区"规划原则及保障房住区自身特点,试图以南京市幸福城为例,探究"绿色"保障房住区建设相关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