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非均匀沙挟沙力是河道水流泥沙运动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采用随机数学的方法,分析了水流与床沙的相互作用及床沙与床沙质的相互交换,建立了非均匀沙挟沙力公式。并用野外实测资料对公式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公式有较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2.
近期得到的高、中、低浓度挟沙水流统一挟沙力公式均以能量平衡为基础,公式都反映出紊动扩散作用与重力作用之比是决定挟沙力大小的最关键因素.利用实测的180 多组资料对这些公式进行对比、验证,并对阻力系数的确定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高,中,低浓度挟沙水流挟沙力公式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近期得到的高、中、低浓度挟沙水流统一挟沙力公式均以能量平衡为基础,公式都反映出紊动扩散作用与重力作用之比是决定挟沙大小的最关键因素,利用实测的180多组资料对这些公式进行对比、验证,并对阻力系数的确定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二维激光流速仪LDA—10和超声波流速仪CDL—86型在固定、活动玻璃水槽内对清水情况三种床面形式和挟带推移质水流进行试验研究,对清水、挟沙水流的纵向脉动流速分布进行了检验、研究,得到纵向脉动流速分布在近壁区是偏态Γ—分布。然后向主流区过渡为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5.
水流挟沙能力反映了运动水体所能挟带泥沙的最大能力,确定水流挟沙力公式对于泥沙数学模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关键是其系数的最佳确定.通常挟沙力公式在实际应用时都要用实测资料对系数进行率定,对李义天的平面二维挟沙力公式,利用最小二乘法与灰色关联度相结合对其系数进行确定.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二维挟沙水流数学模型系统的详细分析,提出了二维挟沙水流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GIS)集成的数据集成模型及功能集成模型.  相似文献   

7.
挟沙水流的速度脉动导致了泥沙浓度的脉动 ,文章利用MicroADV超声流速仪信号强度与泥沙浓度之间的关系 ,观测了挟沙水流浓度的脉动特征 ,对浓度脉动信号采用小波分解 ,对比分析了挟沙水流速度脉动与浓度脉动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无论从微观结构 ,还是外在特征 ,挟沙水流速度脉动与浓度脉动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南京市冬季市区和郊区晴天大气边界层结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2008年12月24—31日南京市区和郊区同步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对晴天大气边界层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地区冬季晴天,市区近地面层气温高于江北郊区近地面层的气温,市区热岛效应明显,且热岛强度夜间大于白天;市区逆温出现的时间滞后于郊区,逆温层高度也大于郊区.夜间,市、郊区风速随高度不断增大,并在一定的高度出现一个8m/s的极值中心.市区空气相对干燥.通过典型日分析,市区14:00干岛效应显著,相同高度上相对湿度一直低于郊区.在市、郊区近地面层中,愈近地面风速愈小;近地面层中白天风速最大,夜间最小;白天,大气层结不稳定,湍流混合作用强,上下层风速的差别趋于减小.市区风速在低层受建筑物影响.相同高度上小于郊区风速.  相似文献   

9.
主要根据长江河口段肖山至石化下河段的水文泥沙实测资料,分析径流和潮流共同作用下的水文泥沙特性,归纳影响该区段水流挟沙力的主要因素,从而求得适用于该区段的水流挟沙力公式.经验证,计算值和实测值基本符合.比较研究河段与上下游的水流挟沙力,结果表明,肖山至徐六泾河段受径流作用为主,而白茆沙至石化下河段的潮流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三角形网格划分 ,应用破开算子原理 ,建立了平面二维非均匀沙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并使用了平面二维非均匀沙水流挟沙力公式 .着重对河床冲刷过程中悬移质含沙量、河床变形和床沙级配等沿时空变化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 ,模拟了概化河道中床沙粗化层的形成过程 .数值实验表明 ,该方法边界符合良好 ,计算量小 ,能准确地模拟出河床冲刷过程中水沙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从两相流理论出发,对水沙两相间作用力进行分析后认为:对低浓度挟沙水流,仅存在水流与泥沙之间的相互作用,且其主要反映在两相之间存在阻力、附加质量力及压力梯度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低浓度挟沙水流的一般数学模型与简化数学模型,并以简化数学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低浓度挟沙水流平面二维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泥沙相对水流时均运动的影响,且控制方程形式和已有水沙数学模型相近,因此便于工程计算.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大气折光系数实时改正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大气折光的变化特点,导出了大气折光系数中误差的计算公式,分析了影响大气折光系数测定精度的主要因素。结合南里渡特大桥施工监测监控实例,以地形、时段、气温和气压为网络输入,大气折光系数为网络输出,建立了大气折光系数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大气折光系数的实时改正。实施有效的大气折光系数实时改正,成为提高全站仪精密三角高程精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The paper studies on the sediment-laden flow by using MicroADV.Laboratory calibration has been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ckscattered signal strength an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ediment and fluid in open channel flow are investi- gated.The experiment shows that there exist inner relation between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nd turbulence, and the relationship is distinctry related to the diameter of particle as well as the flow concentration itself.With the same hydraulic condition,the relationship becomes evidently closer with the increasing sediment concentra- tion.The experiment also shows that with the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the presence of particles has a notice- ably impact both on the mean velocity and on the turbulence intensity,i.e.the flow turbulent intensity will be strongly attenuated and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mean velocity will be changed greatly at all.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旋风分离器内流场的三维速度分布和各主要结构参数对分级效率计算的影响,推出了新的旋风分离器分级效率计算公式。不论从分离机理方面看,还是通过实验验证,新理论公式均优于国内外已有的理论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5.
在全站仪三角高程精度方面,把折光系数作为方向变量,根据全站仪三角高程中间观测法高差的计算公式.导出高差中误差的计算公式,并对中误差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深入讨论。结果表明,实施有效的大气折光系数实时改正.以及采用适宜的测量技巧,是提高全站仪精密三角高程中间观测法高差精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对多泥沙高水头电站水轮机选型的基本要求、主要参数、设计计算等进行分析,从选型设计理论出发,结合水轮机内部全流道沙水流场的数值模拟,对新疆克孜勒苏河流域上的夏特电站进行选型设计,确定其设计工况点、水轮机出力、单位流量、转轮直径、同步转速、吸出高度等参数,通过主要过流部件在各工况的沙水最大速的分析比较,进一步确定 HLA542 机型为适合电站的最优机型。研究结果对夏特水电站工程水电机组的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对多泥沙河流高水头电站的水轮机机组选型设计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应用弹性力学的尖劈应力分析理论,分析了高强耐火球成型模具的磨损原因,推导出应力分量公式。利用所推导的计算公式,对具体实例进行了应力分析,找出了模具磨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建立了二维声波方程速度反演问题的其数学模型.为了提高其求反演的收敛速度,应用了最优控制原理导出关于层速度的梯度近似公式,用梯度法进行反演迭代,得到了较好的仿真效果.  相似文献   

19.
0 INTRODUCTIONInordertoimprovethesystemdynamiccharacteris ticsinFluidControlSystem (FCS) ,weusuallytakethemethodofincreasingthedampingcoefficientζhunderthegivenconditions .EnlargingtotalleakagecoefficientofFCSisthemosteffectivemethodofincreasingζhandthen…  相似文献   

20.
利用平行平板间隙流动计算公式,对弓形间隙内流体流动进行了解析计算,并推导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确定了弓形阻尼间隙的流量与压差,流量与弓高的方程,和实验加以说明和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