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氯化镁和氨水为原料,PVA为分散剂,采用氨水直接沉淀法制备氢氧化镁,再煅烧得超细氧化镁,并对所得产品进行了SEM表征。考察了氯化镁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添加剂用量、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等因素对氧化镁粒径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氯化镁浓度1mol/L,分散剂PVA用量1%,反应温度50~55℃,反应时间40~45min,煅烧温度为650℃,煅烧时间为2h。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氧化镁平均粒径为48nm左右,产品分散性良好。用荧光光谱法测定,氧化镁纯度达到99.8%。  相似文献   

2.
熔盐法制备氧化镁粉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氯化镁、碳酸钙、氯化锂为原料,采用熔盐法制备了氧化镁粉体。通过热重-差示扫描量热仪(TG-DSC)、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反应过程及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同时采用水解动力学分析法研究了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对氧化镁粉体活性的影响。TG-DSC分析表明:在650℃时碳酸钙可完全反应。XRD分析表明:在430℃保温3 h条件下进行热处理,产物中有氧化镁生成;在650℃保温3 h条件下进行热处理,产物经无水乙醇洗涤后,全部为氧化镁晶体,经SEM分析表明,所制备的氧化镁形貌为颗粒状,形状不规整,大小介于50~250 nm。水解动力学分析表明:当温度大于500℃、保温时间超过3 h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氧化镁粉体的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3.
煅烧和消化工艺对白云石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云石为原料,采用柠檬酸测定法,通过控制煅烧温度、保温时间、消化温度和消化时间等因素,研究了煅烧和消化工艺对白云石活性的影响及最佳的煅烧和消化条件.结果表明:煅烧温度为950℃,保温时间为1.5 h时,煅烧产物中的氧化镁活性最好;以最佳煅烧条件下得到的白云灰粉进行消化反应,消化温度为80 ℃、消化时间为30 min时,得到的消化产物活性最高.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对进一步利用白云石制备氢氧化镁和氧化镁产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轻烧氧化镁活性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柠檬酸法和三种不同水化法测定和研究了氧化镁的活性,研究了氧化镁活性与煅烧温度、煅烧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煅烧温度为750℃时,由菱镁矿煅烧所得的氧化镁活性最高,在菱镁矿分解完全的情况下,煅烧时间以短为宜。本研究为氧化镁生产工艺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由碱式碳酸镁制备过氧化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碱式碳酸镁为原料,首先经过煅烧制备出活性较高的氧化镁,活性氧化镁再与过氧化氢溶液经反应、过滤及干燥制备出过氧化镁产品.研究结果表明,碱式碳酸镁的煅烧时间和煅烧温度对合成过氧化镁的活性氧含量有较大影响,最佳煅烧时间为2 h,煅烧温度为650℃;通过对反应液固比、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进行考察,确定了适宜的工艺条件:在室温下...  相似文献   

6.
煅烧工艺对纳米氧化镁粉体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柠檬酸法测定了均匀沉淀法制备出的纳米氧化镁粉体活性,并与普通氧化镁粉体活性进行了比较.探讨了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对纳米氧化镁粉体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对纳米氧化镁粉体活性的影响很大,煅烧温度为450 ℃和煅烧时间为3 h得到的纳米氧化镁粉体活性较大.普通氧化镁粉体的活性要低于纳米氧化镁粉体的活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镁盐原料对制得的氧化镁晶体形貌的影响。以3种镁盐为原料、氨气为沉淀剂制备了不同形貌的前驱体,通过煅烧热分解法制备氧化镁晶体。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热重(TG)分析和激光粒度分布分析对所得氧化镁产品进行表征,选用柠檬酸法测定氧化镁活性。结果表明,以六水合氯化镁、六水合硝酸镁、硫酸镁为原料制备的氧化镁形貌分别为块状、片状、花球状。通过对不同煅烧条件制备的不同形貌氧化镁活性的研究,得出在升温速率为10 ℃/min条件下升高温度到600 ℃恒温煅烧2 h所得氧化镁活性最高,不同形貌氧化镁在相同煅烧条件下的活性不同:块状>片状>花球状。  相似文献   

8.
以白云石为原料,采用柠檬酸测定法,通过控制煅烧温度、保温时间、消化温度和消化时间等因素,研究了煅烧和消化工艺对白云石活性的影响及最佳的煅烧和消化条件。结果表明:煅烧温度为950℃,保温时间为1.5 h时,煅烧产物中的氧化镁活性最好;以最佳煅烧条件下得到的白云灰粉进行消化反应,消化温度为80℃、消化时间为30 m in时,得到的消化产物活性最高。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对进一步利用白云石制备氢氧化镁和氧化镁产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利用菱镁矿制备高活性氧化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李环  苏莉  于景坤 《耐火材料》2006,40(4):294-296
以菱镁矿为原料,先在850℃下煅烧2h获得轻烧氧化镁,然后水化成氢氧化镁,干燥后在不同温度(分别为450℃、500℃、550℃、600℃)和保温时间(分别为1h、1.5h、2h)下轻烧,通过分解氢氧化镁制备了高活性氧化镁。结果表明:氢氧化镁在500℃时完全分解成氧化镁;轻烧温度和保温时间对氧化镁活性(用吸碘值表征)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氧化镁活性逐渐降低,而在相同温度下,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氧化镁的活性降低;在加热温度为500℃,保温时间为1h的条件下轻烧分解氢氧化镁,能得到吸碘值达191.42mg·g-1的活性氧化镁。  相似文献   

10.
刘振 《应用化工》2012,41(5):837-839
采用溶胶-凝胶法,以菱镁矿、盐酸和尿素为原料,加入成胶剂聚乙二醇制备纳米氧化镁。考察了煅烧温度、成胶剂分子量、分散剂及其用量对实验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纳米氧化镁的适宜条件为:以10 000分子量聚乙二醇为成胶剂,1.5%的PVT-1为分散剂,煅烧温度为650℃。在此条件下,可获得纯度98.5%,平均粒径小于100 nm,呈近球形均匀分布,活性良好的纳米氧化镁。  相似文献   

11.
采用煅烧-铵盐两步浸出法对磷矿浮选尾矿中的钙和镁进行回收,考查了铵盐种类及用量、固液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氧化钙和氧化镁浸出率的影响。磷矿浮选尾矿的最佳煅烧温度为1 000℃、煅烧时间为60 min。在氧化钙与氯化铵摩尔比为1∶2.2、固液比为1∶7、反应温度为35℃、反应时间为20 min的条件下,氧化钙的浸出率为56.69%,氧化镁的浸出率为4.29%,较好地实现了钙镁分离。在氧化镁与硫酸铵摩尔比为1∶1.4、固液比为1∶10、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60 min的条件下,氧化镁的浸出率达83.43%。煅烧-铵盐两步浸出法能有效实现对磷矿浮选尾矿的二次利用。  相似文献   

12.
含硼量对轻烧氧化镁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煅烧条件和轻烧氧化镁中硼含量对氧化镁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氧化镁的活性和煅烧温度、时间及氧化镁中的硼含量有关。通过对各种不同条件下制得的煅烧氧化镁聚集粒径的测定和电镜分析发现:煅烧条件不同,则氧化镁的Dn值不同,氧化镁的活性随Dn值的增加而降低,这些研究对指导硅钢用特种氧化镁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转炉炼钢中用石灰石部分或者全部替代活性石灰可实现冶金过程的低碳和节能.本文研究了石灰石在远高于活性石灰最佳煅烧温度的条件下,被闪速升温快速煅烧后得到的石灰的活性度及CaO晶粒度变化规律.用盐酸滴定法测定石灰的活性度,在电镜下分析CaO晶粒度.实验结果表明:当煅烧温度在1200 ~ 1300℃时,石灰的活性度随着煅烧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当煅烧温度超过1300℃后,随煅烧时间的延长石灰的活性度达到某一峰值后开始下降;煅烧温度越高,石灰活性度峰值出现的越早.电镜检测结果表明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和煅烧时间的延长,CaO晶粒不断长大而使其活性度降低.煅烧温度越高,初生CaO晶粒越细,融合长大的推动力越大.当煅烧温度在1250 ~1350℃时,合适的煅烧时间为10~15 min;当煅烧温度超过1400℃后,合适的煅烧时间为8~ 10 min.  相似文献   

14.
以轻烧粉和氯化铵反应为出发点,研究了氧化镁蒸氨反应过程的动力学和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当反应30 min时,70~90 ℃条件下溶液中镁离子浓度约为0.14 mol/L,100 ℃时浓度为0.5 mol/L。XRD结果表明,蒸氨过程中未反应生成Mg2+的氧化镁以氢氧化镁存在于滤渣中。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氧化镁水化反应活化能逐渐增加。当煅烧温度为600 ℃时,反应活化能为64.789 9 kJ/mol;当煅烧温度为800 ℃时,反应活化能为81.350 6 kJ/mol。氢氧化镁和氧化镁按不同物质的量比混合进行蒸氨反应时,蒸氨速率随体系中氢氧化镁含量的增加而升高。氧化镁蒸氨体系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氧化镁在铵盐体系中进行水化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同时部分氧化镁和氢氧化镁进行蒸氨反应生成镁离子;第二阶段,整个体系完全变成氢氧化镁蒸氨体系。  相似文献   

15.
李瑞  冯凯  赵鹏  唐璇 《应用化工》2008,37(4):413-415
以运城盐湖高镁卤水为原料,通过除杂反应、沉淀反应、煅烧反应制备高活性氧化镁。研究了原料浓度与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沉淀反应的影响以及煅烧温度对氧化镁相对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沉淀反应中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60 min,镁和铵的摩尔比为1∶1.2以及煅烧反应温度为600~700℃时,可得到吸碘值在140~180 mg/g的高活性氧化镁,产品质量达到并超过了进口产品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以水镁石和氢氧化钠为原料制备重质氧化镁。探究了原料配比、煅烧温度对氧化镁的表观密度、活性和形貌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控制原料配比和煅烧温度,可以制备出表观密度达到1 g/mL以上的胶囊状重质氧化镁,这是其他方法很难达到的。在氯化镁与氢氧化钠物质的量比为1∶(1.2~1.8)、煅烧温度为600~750 ℃条件下,制得氧化镁的表观密度最大,最高可达1.15 g/mL以上。而且制得的氧化镁晶型结构稳定,含杂质较少。  相似文献   

17.
温度对煤系煅烧高岭土物化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郑水林  李杨  许霞 《硅酸盐学报》2003,31(4):417-420
煅烧高岭土是一种性能独特的新型无机非金属矿物粉体材料。实验以山西煤系硬质高岭岩为原料,研究了煅烧温度对煤系高岭土白度、吸油率、堆积密度、遮盖率(光散射系数)及活性(活性Al2O3含量)等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50~1150℃范围内煤系煅烧高岭土的白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提高;堆积密度略有增大;活性在650~980℃范围内显著提高,但在1050℃后下降。遮盖率在650~950℃之前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强,但在950℃后基本上不再变化。吸油率指标在650~1150℃范围内基本上不变化。950℃以下,煅烧高岭土的物相以偏高岭石相为主;950~1050℃,煅烧高岭土的物相已转变为硅铝尖晶石和部分莫来石。当煅烧温度达到1150℃时,煅烧高岭土已转变为莫来石相。  相似文献   

18.
采用分步共沉淀法制备了Ni O-Zn O/Al2O3-Si O2反应活性吸附脱硫剂,利用XRD、BET分别对制备试样的晶体结构和比表面积进行表征,采用固定床吸附试验对吸附剂的脱硫性能进行了评价。考察了吸附剂的活性组分含量和煅烧温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吸附温度380℃、反应压力1 MPa、重时空速8.5 h-1的条件下,活性组分Ni O的质量分数为18%,煅烧温度为450℃时,吸附剂的脱硫性能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9.
肖国光  邹长伟  陈浩 《广东化工》2010,37(12):206-207
以MgCl2-6H2O、CaCO3和LiCl为原料,采甩熔盐法制备了MgO粉体。通过热重.差示扫描热量计(TG—DSC)、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反应过程及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同时采用水解动力学分析法研究了煅烧温度和时间对氧化镁粉体活性的影响。TG-DSC分析表明,650℃时CaCO3可完全反应;XRD分析表朝,450℃保温3h热处理,产物中有MgO生成。650℃保温3h热处理,产物经无水乙醇洗涤后,全部为MgO晶体;SEM分析表明,所制备的氧化镁形貌为颗粒状,形状不规整,大小介于50-250nm之间;水解动力学分析法表明,当温度大于500℃、保温时阕超过3h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MgO粉体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20.
向群  王蓉 《广东化工》2012,39(16):28-30
采用卤水-纯碱法,向经过净化的卤水中加入碳酸钠,制取碱式碳酸镁,经过煅烧得到氧化镁。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浓度O.13mol/L、反应温度40℃、加科速度5mL/min、陈化时间1h时卤水的净化效果较好。原料配比110%、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30min时氧化镁的收率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