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磷渣粉火山灰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霞  曾力  方坤河 《混凝土》2006,(12):43-45
粒化磷渣是活性渣,采用火山灰效应比强度、火山灰效应强度贡献率、活性指数等定量指标以及火山灰效应图,来准确地判断与分析磷渣粉掺合料在水泥石中的火山灰效应的大小、影响因素及其规律。结果表明,磷渣水泥石的火山灰效应比强度、火山灰效应强度贡献率、活性指数等均随着磷渣粉的掺量和龄期的增加不断增大,其中在水化早期磷渣粉的火山灰效应呈现负效应。  相似文献   

2.
矿渣微粉颗粒分布及其活性系数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以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定并研究了矿渣微粉的颗粒分布及其对活性指数的影响,研究表明:矿渣粉体中9.9~20.0μm颗粒的体积分数与其活性的关联度最大;当同种矿渣微粉细度相近时,按Rosin-Rammler分布回归,则窄分布相对宽分布而言,对矿渣微粉早期(7d)活性发挥不利。  相似文献   

3.
矿渣微粉粒径分布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工业废渣如磷渣等用在水泥和混凝土中,变废为宝,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为社会创造环境效益,是建材行业的发展方向,利用比表面积指标研究矿渣微粉粒径分布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对综合利用工业废渣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钢渣粉颗粒特征对活性粉末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钢渣粉比表面积对含钢渣粉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抗压强度的影响,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探讨了钢渣粉颗粒群特征对RPC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钢渣粉的比表面积宜控制在460~550m2/kg之间,同时,应尽量减少或限制粒径大于30μm的钢渣粉颗粒含量,增加粒径为5~30μm,尤其是粒径为5~10μm的钢渣粉颗粒的含量,以优化钢渣粉的颗粒级配,从而提高钢渣粉颗粒群的反应活性、改善含钢渣粉RPC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磷渣活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磷渣的化学成分及玻璃体质量与活性的关系,也表述了激发条件对活性发挥的影响,研究结果对磷渣的利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陈霞  曾力  方坤河 《混凝土》2007,(2):41-44
矿物掺合料作为混凝土的第六组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大批西南水电工程的开工建设,磷渣粉资源会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应用.但是,根据现有工程资料显示,磷渣粉在水利工程应用中有几个突出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磷渣的缓凝现象,还有关系到开裂的干缩问题等.针对这种现状试验重点研究了磷渣粉的凝结时间、干缩和抗裂性等一些性能,并对产生的作用机理作了微观的分析和阐述,结果证明磷渣粉是一种非常好的混凝土掺合料,完全可以取代粉煤灰并大掺量应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  相似文献   

7.
刘秋美  曹建新  杨林 《山西建筑》2007,33(21):175-177
通过磷渣粉对混凝土物理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探讨了磷渣粉对水泥净浆需水量、水泥净浆和混凝土凝结时间、混凝土流动性、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等的影响情况,从而为磷渣作为混凝土掺合料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8.
粉煤灰被广泛的应用为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的掺料.通过一些实验数据和实例,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粉煤灰粉体的颗粒粒度分布及其对活性指数的影响,为粉煤灰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掺磷渣粉和粉煤灰碾压混凝土进行了试验,对掺磷渣粉碾压混凝土的水化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掺粉煤灰碾压混凝土相比,掺磷渣粉碾压混凝土具有早期强度低后期强度高、极限拉伸值高和线膨胀系数小等特点;对比掺粉煤灰碾压混凝土,掺磷渣碾压混凝土的早期抗裂能力较低,但随着龄期的增长,其后期的抗裂能力明显比掺粉煤灰碾压混凝土的抗裂能力高。最后对磷渣粉的水化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磷渣粉用于预拌砂浆时的性能.结果表明:磷渣粉作为混合材料掺入预拌砂浆时能有效改善砂浆和易性,显著延长凝结时间,达到与掺加缓凝剂相近的效果,同时在强度及其他技术性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水泥用量和生产成本,有效实现了预拌砂浆生产的绿色化.  相似文献   

11.
张永娟  张雄 《混凝土》2002,(2):10-12
本文以同一品种矿渣制成不同颗粒分布的矿渣微粉样品,用激光粒度仪测其颗粒群分布。以50%比例将矿渣微粉掺入水泥中,测水泥浆体的屈服值和粘度,并以灰色关联分析原理和方法研究了矿渣微粉的颗粒群分布与水泥浆体流变性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矿渣微粉中1.05μm-5.11μm颗粒的含量与其屈服值和粘度的关联度最大,即它是关键因子;0-9.82μm颗粒含量与屈服值和粘度的关联极性均为正,说明了这些颗粒对屈服值和粘度的上升有积极贡献;而9.82μm-101μm颗粒含量与屈服值和粘度的关联极性均为负,说明这些颗粒均对屈服值和粘度的上升有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滢 《山西建筑》2012,(30):126-128
主要讨论了不同细度的矿渣粉单掺及复掺后对水泥砂浆强度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单掺矿渣粉时随矿渣比表面积的增加,砂浆的强度相应增加,但比表面积增加与强度的增加幅度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还得考虑粉体颗粒级配的影响。不同细度的矿渣粉复掺后具有一定的叠合效应,可以使水泥粉体内部颗粒级配趋于合理,从而使得水泥砂浆的强度提高,内部结构变得更加致密。  相似文献   

13.
颗粒级配对水泥浆体强度和自收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室球磨机制备出比表面积分别为280、370和670 m2/kg三种不同细度的水泥,与不同掺量矿粉配制成不同颗粒级配的复合水泥,并进行了复合水泥干粉压实体孔隙率、复合水泥浆体的抗压强度、孔隙率、自收缩和BSEM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水泥细度的增加,压实体的孔隙率逐渐增大。细水泥对复合水泥浆体早期孔隙的细化效果显著,提高了大掺量矿渣复合水泥浆体早期强度。矿粉的掺入减小了复合水泥体系的自收缩,矿粉掺量越大,水泥浆体自收缩越小。  相似文献   

14.
用Malvern MS2000激光粒度仪测定了几种不同细度粉煤灰的粒度分布,以灰色关联方法分析了粉煤灰粒度分布与相应粉煤灰-水泥胶砂力学性能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了不同细度粉煤灰对其胶砂的强度、流动度等技术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粉煤灰粒度分布明显影响其胶砂力学性能;分布在0~20μm粒径范围内的颗粒对胶砂力学性能有积极贡献,其中,尤以10~20μm的颗粒贡献最大,而大于20μm的颗粒对胶砂力学性能起削弱作用;当比表面积不超过600m2/kg时,增加粉煤灰的细度可以提高胶凝材料体系的流动性;在胶凝材料体系中掺粉煤灰时应使用高效减水剂,且随水胶比的减小,减水剂用量也要增大以满足流动性的要求;掺粉煤灰的胶砂可在减少减水剂掺量的情况下,达到与基准胶砂相同的流动度;随水胶比的降低,胶砂强度呈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5.
火灾发生率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火灾发生的因素非常复杂。选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口密度、大专以上人口比例等三个社会经济因素,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它们与火灾发生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这三个社会经济因素都与火灾发生率正相关,教育程度越高、经济越发达、人口密度越大的地区,火灾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6.
浆体中连续粒径粉体的堆积密度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浆体中的粉体颗粒及其表面包裹着的一层水膜作为复合颗粒,从而将求浆体中粉体颗粒堆积密度的问题转化为求假想干粉体系复合颗粒堆积密度的问题,在Stovall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浆体中连续粒径粉体的堆积密度计算方法,并通过试验确定了待定参数。本方法可以用于模拟水泥、磨细矿粉、粉煤灰等胶凝材料细颗粒的堆积密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浆体中的粉体颗粒及其表面包裹着的一层水膜作为复合颗粒,从而将求浆体中粉体颗粒堆积密度的问题转化为求假想干粉体系复合颗粒堆积密度的问题,在Stovall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浆体中连续粒径粉体的堆积密度计算方法,并通过试验确定了待定参数。本方法可以用于模拟水泥、磨细矿粉、粉煤灰等胶凝材料细颗粒的堆积密度。  相似文献   

18.
水泥颗粒分布对混凝土耐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水泥胶砂耐磨性试验方法与混凝土及其制品耐磨性试验方法(滚珠轴承式)研究了不同颗粒分布的水泥胶砂及其混凝土的耐磨性能,并通过压汞法检测了不同颗粒分布的水泥配制的混凝土砂浆的孑L隙率.试验结果表明:颗粒分布较宽的水泥,其砂浆与混凝土的耐磨性能均优于颗粒分布较集中的水泥.较宽的颗粒分布使水泥砂浆或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密实性及孔结构,有利于耐磨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针对兰州地区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的性状进行粉磨特性研究,结合三维混合机预混对磨细焚烧炉渣匀质性的改善,分析比表面积及高温养护工艺对焚烧炉渣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兰州地区焚烧炉渣具有较好的易磨性;三维混合机预混能显著提高磨细焚烧炉渣的均匀性,预混的较佳频率为5Hz,时间为900s;比表面积在340~570m2/kg区间内,焚烧炉渣28d活性范围为40%~50%;高温养护能激发和提高焚烧炉渣早期活性,但对28d活性指数增加没有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