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强化配套措施,努力完成示范工程目标和任务。安徽省科技厅首先按照省里实施信息化工程的管理机制,在各市分别建立了领导和专家机构,共同做好顶层设计。其次,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2002年安徽省科技厅共安排经费约150万元,支持列入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项目,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城市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实施“十五”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为迎接世界制造中心向我国转移、新型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审时度势,加快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进一步提高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司李健司长在《制造业信息化指数》(以下简称为《指数》)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今年下半年科技部将出台新的文件和政策,进一步加大制造业信息化推进力度。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实施“十五”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为迎接世界制造中心向我国转移、新型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审时度势,加快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进一步提高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司李健司长在《制造业信息化指数》(以下简称为《指数》)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今年下半年科技部将出台新的文件和政策,进一步加大制造业信息化推进力度。  相似文献   

4.
"十一五"以来,我省结合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围绕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进一步加大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力度,开发了一  相似文献   

5.
政策环境空前利好,营造良性应用氛围 制造业信息化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制造业科技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任务,也是《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2006年科技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工作的若干指导意见》指出:制造业信息化是企业实现产品设计创新,制造模式创新,经营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手段,是打造优势产业链,提升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有效工具,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入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实施,是促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由此可以看出,2006年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环境和政府支持力度已经上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为信息化营造了一个深度利好的应用环境。  相似文献   

6.
<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我国将组织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着力推动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重大机械装备、控制系统等产品开发及应用示范,研发试验、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及标准制定等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包的通知》,有关部门将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创新组织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强化政策引导,力争用较  相似文献   

7.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从1985年发展至今,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各方面高度重视制造业信息化,实施了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培养了一批数字化综合集成应用示范企业,实施了"2甩工程",组织、带动了千余家以上的企业开展信息化的深化应用,培养了160余万人次的信息化人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了我国制造业信息化迈上新台阶,大大增强了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动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十一五”以来.我省结合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围绕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力度.开发了一批重大产品。重点围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先进装备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相似文献   

9.
<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我国将组织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着力推动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重大机械装备、控制系统等产品开发及应用示范,研发试验、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及标准制定等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包的通知》,有关部门将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创新组织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强化政策引导,力争用较短时间率先在轨道交  相似文献   

10.
为了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的统计工作,科学地评价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科技部高新司与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委托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和天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同制订了《制造业信息化指数构成方案(试行)》,并在全国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省(区、市)和重点城市开展统计工作。为了使各地对制造业信息化指数有全面的了解,更好地组织数据采集工作,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协调领导小组于2003年1月19日~20日在北京举办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统计培训班,来自全国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省(区、市)和重点城市的100余人参加了培训。制造业…  相似文献   

11.
制造业信息化指数构成方案(试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推行过程中,建立完整的制造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科学评价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状况,正确指导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实践,对于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装备、数字化控制智能化、数字化企业的目标,加快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步伐,测评指标体系客观、全面、科学地衡量信息化工作的状况和效果,准确把握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方向、方法和力度,正确指导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方向,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1制造业信息化指数的设计a.目的。通过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所选定的示范企业/或相关企业的…  相似文献   

12.
地区     
5000万河国启动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被确定为河南省5个信息化标志性工程的第一个工程。据了解,整个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初步计划投资5000万元,并从资源、人才、政策等方面予以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工业化进程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震荡中,中国工业支柱的制造业必需更进一步创新求生,谋取长远发展,向全球制造产业链高端迈进。 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配合北京“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的推进,(《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杂志社组织本刊编辑记者一线采访15家企业,并与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专家座谈旨在体现“两甩”的深入实践,描绘首都经验。  相似文献   

14.
现场热访     
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十一五”是2006~2020年我国中长期发展中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大力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科技工程”是以科技为支撑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更加强调科技的推动作用。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两项工作任务是,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首先“,科技工程”是以企业为主体开展的创新工程,要在更广泛的范围推动信息技术应用,让更多的企业产生效果,同时,以更有效的工作方式和技术手段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其次,通过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还…  相似文献   

15.
欢迎投稿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杂志(原《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是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服务的综合性技术期刊,旨在推动信息技术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年轻的重庆     
2005年11月21日夜,记者第一次来到薄雾锁城的重庆,行驶在暮色中蜿蜒的山路上,灯光点缀着的盘错起起伏伏,如同年轻人的脉搏沉稳有序。在随后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五年来重庆市紧紧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部署,以区域特色经济为依托,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相结合、攻关项目引导与示范相结合,积极营造制造业信息化的浓厚氛围,努力形成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的组织管理和工作机制,建立应用示范体系、技术及人才支撑服务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特别是2004年重庆市委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并把制造业信息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6,35(2):F0004-F0004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杂志(原《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是中国制造业及制造业信息化研究、开发、推广、服务的大型科技期刊,旨在推动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7,36(11):F0004-F0004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杂志(原《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是中国制造业及制造业信息化研究、开发、推广、服务的大型科技期刊,旨在推动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已经形成了万马奔腾的良好局面.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47个中心城市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工作在国家统一规划下积极推进;滚动择优选择的近100家国家级应用示范企业和2000家省、市试点示范企业的工作亦已启动:成万家企业加大IT与AT的投入初显威效。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已按试点示  相似文献   

20.
团结奋进再上新台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部高新司司长冯记春:历时一天半的2005年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工作座谈会于3月19日结束。这是MIE实施工作中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一次团结奋进的大会,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精神、进一步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领会、贯彻好这次会议的精神,全面完成好“十五”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各项任务,努力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