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以行政区单元边界为界线,将水位动态法中地下水位变幅作为指标,基于地下水控制性临界水位,利用近10年典型站的地下水埋深监测数据,将全市11个县在地下水功能区划分的基础上,划分地下水"红黄蓝"水资源管理分区。为衡水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及制定地下水保护政策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科学依据,从而更有效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牛二伟 《人民黄河》2021,(5):110-115
地下水位控制与水量控制关系十分密切,针对地下水水量-水位双控管理,以长治盆地为研究对象,分析降水量、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建立的3种地下水数理统计模型,运用水均衡法进行水位变幅校核,结果表明:长治盆地地下水属于采补均衡区,降水是当年地下水位变幅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当年开采量可能对下一年地下水位变化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辽阳地区近20年地下水开发利用特征及地下水位的演变情况,介绍该区域在地下水水位及开采量管理方面采取的一系列"强监管、补短板"治理措施,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取得的成效。此次研究对类似地区实现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地下水生态的恢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掌握艾依河在银川市段排泄两岸地下水或对两岸地下水的补给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河段,建设河道水位、两岸地下水位监测断面2处,试验监测不同时段河道水位与两岸地下水位的关系。试验监测结果分析表明:部分河段河道水位长期高于两岸地下水位,河道年补给两岸地下水量达到80.6万m3/km,抬高了河道两岸地下水位,造成河道两岸土壤盐渍化较重;部分河段河道水位低于两岸地下水位,河道承担地下水的排泄,年排泄地下水量2.558万m3/km。研究成果可为艾依河水量调度、两岸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黄浩  黄雷  鲁朝林  郭会荣 《人民长江》2017,48(18):33-38
通过辨识江汉平原含水系统的水文地质结构,深入分析了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揭示了研究区地下水时空演变规律。结合地下水流系统分区分析了研究区的降雨-径流关系和地下水动态类型。同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累计水位升幅和累计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表水除丰水期补给地下水外,其余时段地下水补给地表水;研究区不同含水层地下水位关系总体为深层孔隙承压水位中层孔隙承压水位浅层孔隙潜水位;研究区地下水对降雨入渗产生的滞后效应表现为低水位期滞后5~7 d,高水位期滞后1~2 d。研究结果对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评价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海河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超采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整理了海河流域平原区浅层各省市几种来源的地下水位数据,利用ARCGIS技术,矢量化《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图集》作出1959年、1984年、2005年6月地下水等水位图,利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地下水位年鉴》2005年-2013年末及2005年6月数据,计算了时段变化率,推算出2005年-2013年地下水等水位图,并利用"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项目"地下水位数据对估算水位进行检验,说明推算的地下水位分布是可靠的,进一步结合地下水开采漏斗和含水层给水度对超采量进行了估算。计算结果表明,1959年-2013年,海河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累计超采979.45×10~8 m~3,水位平均下降9.62m。其中1959年-1984年年均超采16.34×10~8 m~3,水位平均累计下降3.93m、年均下降0.141m;1984年-2005年年均超采21.21×10~8 m~3,水位平均累计下降6.28m、年均下降0.299m;2005年-2013年年均超采15.67×10~8 m~3,水位平均累计下降1.05m、年均下降0.131m,2010年以后已呈平稳状态。超采漏斗主要存在于山前地区且用水量较大的城市,尤以子牙河平原西部石家庄、邢台一带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控制性临界水位及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位及其变化趋势是衡量地下水资源开发是否合理的重要评判依据,为了充分反映地下水系统的功能属性和水资源管理要求,在辨析地下水控制性临界水位与上限、下限临界水位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以维系地下水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可持续为目标,考虑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整体性和协调性,通过构建多元量化关系模型,由各功能和类型分区单井临界水位划定成果加权得到各管理分区面水位阈值。以地下水开发利用问题较为突出的河北省平原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各代表性监测井2001—2013年水位数据构建量化关系模型,地下水控制性临界水位划定结果表明:河北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控制性上限临界埋深阈值为1.93~13.19 m,控制性下限临界埋深阈值为10.94~27.06 m;深层地下水控制性临界埋深阈值为12.15~49.09 m。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地下水位对降雨、地下水开采及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的响应规律,采用小波分析、M-K 趋势检验、滑动平均等方法对安徽省淮北市 1956—2020 年降雨量及地下水自动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淮北市年降雨量呈现多时空尺度变化特征,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以 36 a 和 6 a 最为显著,降雨量自 1956 年以来整体下降是地下水位总体降低的主要原因;地下水位变化可分为水位变化主要受降雨量控制,开采井分布造成了水位变化的空间差异,降雨量引起水位上升、地下水开采引起水位下降、土地利用变化等影响因素在叠加或消减中共同影响了地下水水位变化导致城区水位下降,降雨量、土地利用变化决定地下水的动态变化降雨量占主导作用等四个阶段。研究成果可为淮北市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加强新疆克州地下水资源管理,分析地下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地下水位监测数据,采用水位动态法、开采系数法、引发问题法评价了地下水超采情况,得出不超采结论,提出了地下水资源管理建议,旨在保护克州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试验区的布置对地下水位及水质进行观测,在一次灌水期间连续的30d时间内,地下水水位及水质随着灌溉时间呈现出一定变化规律,灌区地下水中硝态氮的长期积累将会对灌区环境造成威胁,地下水位上升导致盐碱地的发生,灌区应建立优化灌溉制度,通过管理措施减少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对现有的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管理相关理念、制度、法律法规和技术方案等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秉承"以人为本"和"统一管理"的理念,制定出了一套以"将地下水水位控制在合理水平"为直接目的的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管理技术方案,以期为超采区内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加强地下水功能区保护与管理,对实现地下水分区分类精细化管理,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地下水功能区水量控制目标、水位控制目标以及水质保护目标的确定方法。应根据各功能区地下水的资源供给功能、生态保护功能以及地质环境稳定功能的属性要求,在综合考虑区域水资源条件。区域用水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地下水功能区保护目标。同时,应强化地下水监测计量,实行功能区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加强水质保护。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的管理与科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李佩成 《中国水利》2007,(15):14-16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为我国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因过量开采和不文明的涉水人类活动而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降落、地沉地裂、开采条件恶化,抗旱水源衰竭以及绿洲萎缩、荒漠化加剧等方面的灾害,对此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珍惜地下水,对地下水要加强管理并加大科学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14.
冯志祥 《水资源保护》2017,33(5):117-122
在继承全国地下水超采区现有分类分级体系的基础上,从超采区治理的角度出发,结合江苏省地下水超采区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地下水超采区进一步细分,以完善现有地下水超采区分类体系。提出地下水超采区分类治理模式和适用条件:对地下水超采引发严重地质环境问题并具备替代水源条件的地质灾害型地下水超采区,采用以禁止开采为主导的超采区治理模式;对现状超采型及前期超采型中目前水位仍在下降或虽然趋稳,但仍在预警线之下的地下水超采区,采取以压缩开采为主导的治理模式;对目前水位已回升至预警线之上的前期超采型地下水超采区,可采用以维持现状开采为主导型的超采区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加强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乔世珊 《中国水利》2007,(15):19-21
分析了地下水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当前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概要介绍了国外地下水管理与保护的主要做法。针对当前地下水超采、水质恶化和地下水开发利用引发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结合国外地下水管理经验,提出以地下水管理单元为基础,按水量管理、水质保护和地下水生态治理与恢复三个方面开展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严格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总体架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资源管理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涵义和内容,探讨了地下水资源管理总体架构,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地下水资源管理的重点工作设想,以便加强和全面推进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促进地下水资源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信息化和民主化,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魏加华  王光谦  李慈君  邵景力 《水利学报》2003,34(11):0059-0063
针对GIS在地下水资源管理中缺乏专业模型支持的缺陷,研究开发了地下水地理信息系统(Groundwater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GIS)。利用Delphi、MapObjects和OpenGL技术,实现了地下水模型与GIS组件的完全集成。GGIS具有集数据管理、可视化、建模、绘制钻孔柱状和水位剖面图、生成有限元网格等功能。开发的系统在建模、模型输入输出等方面变得更方便。实践证明,将GIS与地下水模型完全集成,极大地提高了地下水建模效率。  相似文献   

18.
Recently, many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semiarid and arid areas and have shown adverse effects on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water level. However, only a few studies have shown suitable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these adverse effects. In this study, climate conditions were predicted for the future period of 2020–2044, under the emission scenarios of RCP2.6, RCP4.5, and RCP8.5, for Isfahan–Borkhar aquifer, Isfahan, Iran, using MODFLOW‐2000 (MODFLOW is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produc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groundwater level of the aquifer would decrease to 13, 15, and 16 m in 2012 to 2044 approximately under RCP2.6, RCP4.5, and RCP8.5 scenarios, respectively. Then, three groundwater sustainability management scenarios were defined that included 10%, 30%, and 50% reduction in groundwater extraction. These strategies simulated the reduced negativ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aquif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ecreases in water withdrawal rates of 10%, 30%, and 50% under RCP8.5 scenario (critical scenario) could decrease the mean groundwater level by 14, 11, and 7 m, respectively. The main result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50% reduction in groundwater withdrawal may increase the groundwater levels significantly in order to restore the aquifer sustainability in the study area. In this study, with assuming that the current harvest of wells in the future period is constant, so the results of studies showed that for the aquifer's sustainability management, the water abstraction from the aquifer should reduce up to 50% of the existing wells. Changing the irrigation method from surface to subdroplet irrig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ducing the withdrawal from the aquifer. The results of a study in Iran have shown that the change in the irrigation method from surface to subdroplet irrigation causes a 40% reduction in water use for agricul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