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需求侧管理成本效益最优化分析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13  
随着电力能源结构的变化,卖方市场已逐渐被买方市场所代替,需求侧管理作为能量管理的重要技术和手段。对电力运行起到重要作用,因为它是面向用户的负荷管理,各方的协作必不可少,其中用户参与者、发起者(电力公司)和监督者(行政部门)在项目实施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间关系也尤为重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三方利益都须兼顾。文中运用经济最优原理逐个分析了三方的成本效益,给出效益模型并利用计算机仿真模型进行求解,从而得出了电力部门应采取的经济激励措施,使得三方效益最优。  相似文献   

2.
在阐述国外需求侧响应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结合需求侧响应成本项与效益项的主要内容,通过研究需求侧响应成本效益分析流程,提出了需求侧响应的成本效益分析的计算方法。以某国实施需求侧响应项目为例,佐证了在DR(需求侧响应)项目中运用BC(成本效益)分析的可行性,及BC分析在DR项目中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在今后需要实施DR的项目中,BC分析是用来评估项目可行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电力公司作为实施DSM的主体,需要对DSM项目进行投资,但是,我国目前的DSM实施环境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无法保证电力公司投资成本的回收.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在分析国外DSM成本回收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我国实际情况的DSM资本成本化机制.  相似文献   

4.
我公司是天津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下属企业之一,主导产品是水泥。水泥生产耗电量较大,月平均耗电800万kw·h,电费支出350万元,约占水泥制造成本的30%以上。严酷的市场竞争环境迫使我们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在天津市电力公司的帮助下,我公司领导决定以节能降耗为切入点,通过规范管理,增加技术投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一、从规范管理入手.向管理要效益 几年来,公司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参加电力部门举办的电力需求侧管理讲座以及节电新技术培训,并把有关技术人员请到我厂进行专业授课。我们利用每年的节能宣传周活动大力宣传…  相似文献   

5.
关于实施需求侧管理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施需求侧管理项目时,分析参与需求侧管理项目各个群体的成本效益尤为重要,旨在得到一个使各个群体益本比BCR(Benefit-Cost Ratio)大于或等于1的方案,其中各个群体的利益分配对需求侧管理的成功实施尤为重要。利用美国加州公用事业公司实行电力能效计划的数据具体说明成本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6.
针时目前我国DSM工作的评价缺乏完整的指标体系的情况,建立了适用于需求侧管理后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相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为DSM激励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指导需求侧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北京地区实施需求侧管理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市负荷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峰谷差急剧拉大,负荷率也逐年下降,给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及经济运行带来很大困难。提高负荷率、开发低谷电力市场已成为主要课题。作者尝试采用需求侧管理(DSM)来解决这一难题。在对北京市进行负荷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及软件,对北京市重点行业的重点用户进行了节电潜力分析。针对北京市负荷特性,从管理及技术改造两方面研究提高负荷率的措施及实施方案。为掌握实施效果,建立了决策支持系统,模拟上述措施及实施方案。该方案已在首钢总公司厂区试点,初步取得成效,使北京地区1997年负荷率也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空调蓄冷方案在需求侧管理中的成本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项目投资回收期作为DSM方案的评价目标,以空调蓄冷这类常用的DSM方案为例进行了详细的成本效益分析,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变化对设备投资回收期的影响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显示,空调蓄冷DSM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需求侧管理技术应用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庆  吴捷  张庆云 《广东电力》2002,15(1):21-25
需求侧管理在节能和降低损耗以及减少环境污染方向有很好的成效,为此,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和国外需求侧管理技术应用的现状和介绍了现有的部分研究成果,并指出了在我国实施需求侧管理项目过程中所遇到的机制障碍,结论中针对中国的国情,对需求侧管理技术在中国的开展进行了展望,也对解决现有障碍提出了一些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上海地区商业系统实施需求侧管理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分析了上海商业系统的用电负荷构成,并针对商业系统的用电特点,提出了几种需求侧管理方案。经效益评估,总移峰量可达最高用电负荷的6%左右,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1.
峰谷分时电价的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唐捷  任震  高志华  陈亮  刘奇 《电网技术》2007,31(6):61-66
针对“厂网分开”后我国电力市场的现状分析了与峰谷分时电价相关的各方成本和效益,分别建立了电网公司、电力用户、发电公司和全社会的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并详细介绍了成本效益分析的计算流程。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所提出的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可得出确保各参与方的益本比均大于或等于1的“削峰填谷”电量临界值。研究成果可为各参与方分析峰谷分时电价方案的可行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全面、动态地整合用户侧资源,平衡电力供应缺口,实现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优化管理。在智能电网的基本框架下,借鉴已进行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发达国家的电力需求侧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可行性及相应措施。综合考虑社会、电力用户、电网公司、发电厂各方的利益,建立了合理的需求侧管理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引导电力用户优化用电方式,提高有限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满足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通过一个具体的算例,证明了需求侧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电力和电量的消耗,节电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电网DSM技术举措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电力需求侧管理作为能源管理的技术和手段,对电力运行起到重要作用,而各项节电项目的推广和应用又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湖南省电网现状,利用经济最优原理,建立了适当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成本效益分析模型。通过引入具体算例,从社会、用户参与者、发起者(电力公司)和监督者的利益出发,分别对绿色照明、空调节电和变频调速技术这三项节电项目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得出了电力部门应采取的经济激励措施。在贴现率为10/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减少电力和能量消耗,节电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4.
需方用电管理的电价策略与效益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需方用电管理(DSM)是一种在用户有效参与下充分利用电力资源的系统工程,供电部门借助各种刺激手段,鼓励用户采取有效措施和节能技术,影响电力需求,改善电力负荷曲线,从而降低发电和输电成本,为适应电力市场的需要,全面掌握需方用电管理的各种有效手段及其效益评估方法。综合分析并总结了实施需方用电管理的各种电价策略,给出并详细论述了实施DSM给系统所带来的效益评估模型和方法,指出实施需求侧管理将对供用电双方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对改善环境,减少污染带来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黄欣 《华中电力》2011,(5):49-52
电能信息采集系统是目前国家电网公司重要的在建项目,是国家电网公司加快电力营销现代化、需求侧管理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我国构建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在建的河南省电能信息采集系统,重点阐述了电能信息采集系统在电力需求侧管理中的基本应用及衍生应用.  相似文献   

16.
发展电动汽车,实现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我国的绿色GDP,已经形成了共识.电动汽车的推广与使用将为充换电站提供广阔的天地,同时也为推进DSM带来机遇.从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角度分析了电动车有序充放电模式,得出必须在峰谷电差价政策的前提下,加大换电站的建设,使充电站像加油站一样,存放大量的电池,来引导电动车有序充放电.  相似文献   

17.
频率作为电能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与电压、谐波的局部特性不同 ,它更多地呈现系统全局特性 ,更有利于在系统范围内调动电源侧、电网中和需求侧各方面的调控措施进行频率质量控制及管理。基于此思想 ,文中把需求侧的直接负荷控制 ( DLC)手段作为具有快速响应性能的频率质量控制热备用 ,采用基于 DLC的负荷曲线坡度缓陡调整策略 ,既帮助电源侧机组在存留适当余量的旋转备用的前提下安全渡越紧急负荷段落 ,又解决渡越过程中因电源侧调控余量存留造成系统实际调控量不足并进而引起频率质量发生偏移的问题。最后 ,分析了需求侧管理 ( DSM)的一些新的技术特点、发展趋势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政策和经济奖惩问题 ,探讨了基于 DSM技术的频率质量控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企业参与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上海市电力公司利用负荷控制终端的存储数据向用户推出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软件,帮助企业进行用电管理。从多个方面对系统作了详细的介绍,内容包括系统的设计构想、硬件系统结构、系统的技术亮点和实现方式,最后介绍了系统的实际使用效果及用户反馈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