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技术》2007,31(11):I0001
日前,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中央级传输骨干网网络正式开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副组长曾培炎出席开通仪式并讲话。曾培炎强调,建设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是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深化应用,强化管理,保障安全,推进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等系统的业务网络建设与互联互通,促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日前,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中央级传输骨干网网络正式开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副组长曾培炎出席开通仪式并讲话。曾培炎强调,建设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是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深化应用,强化管理,保障安全,推进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等系统的业务网络建设与互联互通,促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曾培炎指出,进入新世纪,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在各方面的共同…  相似文献   

3.
《中国信息界》2007,(11):17-24
2006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全面推进、深化应用的新阶段。电子政务的整体思路更加清晰,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建设稳步推进,政府网站体系逐步健全,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标准化等基础性工作不断加强,电子政务应用成效逐渐凸显。电子政务成为加强国家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促进了行政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带动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范志明 《电子世界》2013,(24):168-168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升高,都给政府的社会管理提出新要求与新任务。如今,要满足社会发展所需,建设电子政务及创新社会管理迫在眉睫。因此,研究建设电子政务与创新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是相关人士探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建设电子政务给创新社会管理造成的影响,分析了社会管理创新对电子政务的促进。  相似文献   

5.
微博时代的电子政务建设与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电子政务是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条件下,政府机构内部办公及对公共信息进行采集和管理的一种新型的国家行政管理方式。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行政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都在对电子政务的建设产生影响。微博作为时下最热门的互联网应用之一,正在成为网络舆论生成、推进政民网络互动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尤其是"微博问政"和"政务微博",对建设政府与公民间的互信和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水平都有很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4月16日至17日,由国家行政学院、国家信息中心联合主办的“2009中国电子政务论坛”在国家行政学院召歼。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创新政府管理、深化公共服务”,该论坛主要围绕电子政务管理与创新、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信息公开与信息资源共享、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问题重点展开探讨。据了解,本届电子政务论坛主要结合年度电子政务发展特点,由政府有关方面负责人阐述政策导向。其次是开发具有创新性、普及性的优秀电子政务案例,对应用、效果、模式进行思考和借鉴,交流电子政务建设的思路和取得的经验。此外,还探讨了政府信息化的市场发展和应用趋势。  相似文献   

7.
电子政务系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轻则干扰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重则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国家的安全。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政府工作的正常运转,确保电子政务网络的安全,是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关键。文章就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管理平台的构建,从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管理的政策要求、平台的作用、平台部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加以分析,提出了如何构建一个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管理平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发展趋势,发挥电子政务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是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数字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并且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下使得电子政务成为国家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通过现代化的发展推进,实现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能够有效地实现政府在管理方式上的创新,进而提升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以及实现政府服务的快速化及法治化和责任化以及廉洁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电子政务工作沿用建设方式的管理思路与目前发展阶段已不相适应,粗放型的外包管理与政府业务风险防范要求不相适应.这将对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构成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全面推进、深化应用的新阶段.电子政务的整体思路更加清晰,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建设稳步推进,政府网站体系逐步健全,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标准化等基础性工作不断加强,电子政务应用成效逐渐凸显.电子政务成为加强国家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促进了行政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带动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十六大要求: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府上网工程的建设和运用,扩大政府网上办公的范围;政府部门之间应当尽快做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提高政府办事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创新管理方式,方便人民群众。《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明确要求积极推进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建设。《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将电子政务作战略重点,从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综…  相似文献   

13.
刘聪林 《信息通信》2013,(10):80-81
近年来,各国政府纷纷加大了电子政务的建设力度,部分国家为了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将云计算与电子政务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在我国,随着云计算的成熟和发展,各级政府信息化机构逐渐开展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体系建设,文章就是从云计算的视角构建政府电子政务的体系,以求提高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促进政府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相似文献   

14.
9月30日,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中央级传输骨干网网络正式开通。这标志着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框架基本形成,为各部门各地区开展业务应用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资源丰富、管理规范、服务专业的公共平台。  相似文献   

15.
业界要闻     
《中国信息界》2007,(8):3-3
我国筹备建设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中央级传输骨干网本刊讯4月16日,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组织进行技术方案论证、服务内容确定、政府采购实施等工作,中国网通、中国电信承担网络服务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中央  相似文献   

16.
电子政务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引擎,通过实施电子政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监督,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通过实施山西科技电子政务,充分运用管理与决策方法,运用先进的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软件工具,大大提高了山西省科技厅整体管理与决策水平,增强了对复杂环境的应变能力。山西科技电子政务建设的成功应用,为山西电子政务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总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多次强调,要全面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特别是提出了更加重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问题. 2003年9月15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干部政府管理创新与电子政务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中指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四项主要职能".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电子政务的技术起因,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政府与民众间的界限,使用户从多种渠道获取政府的信息和服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对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电子政务本身的特点包括开放性、虚拟性和网络化,这就对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里所讨论的是设计一个安全防护体系,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有序及高效地运行。  相似文献   

19.
行业动态     
加快建设国家电子政务网推进政务诚信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温家宝谈到2012年政府主要任务时表示,将加快建设国家电子政务网,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温家宝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强化政府社  相似文献   

20.
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电子政务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电子政务涉及对国家秘密信息和高敏感度的核心政务的保护、维护公共秩序和行政监管的准确实施以及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保证。电子政务是政府有效决策、管理、服务的重要手段,必然会遇到各种敌对势力、恐怖集团、捣乱分子的破坏和攻击,尤其电子政务是搭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平台上,包括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和互联网,而互联网的安全性先天不足,是一个无行政主管的全球网络,自身缺少设防、安全隐患很多。加之对互联网犯罪尚缺少足够的法律威慑,大量的跨国网络犯罪给执法带来很大的难度,所以上述分子利用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