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anning》2017,(16):60-61
目的:分析早期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对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6年6月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转归,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其中存活组106例,死亡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并采用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性,分别检测患者入院时及入院治疗6 h早期动脉血乳酸水平,计算患者6 h乳酸清除率,采用ROC曲线评估早期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对患者的预后价值。结果:两组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入院时及入院治疗6 h的动脉血乳酸浓度均低于死亡组,且存活组的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早期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对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患者预后评估价值良好,当血液乳酸浓度≥2 mmol/L时,预测患者死亡率的敏感度为83.33%(30/36)、特异度为78.30%(83/106)、准确性为79.58%(113/142)、阳性预测值为56.60%(30/53)、阴性预测值93.26%(83/89);当乳酸清除率≥10%时,预测患者死亡率的敏感度为86.11%(31/36)、特异度为80.19%(85/106)、准确性为81.69%(116/142)、阳性预测值为59.62%(31/52)、阴性预测值94.44%(85/90)。结论: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患者早期动脉血乳酸水平越高,乳酸清除率越低,患者预后越差,且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可有效地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均具有重要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3):44-46
目的:观察ICU危重症肺炎患者的血乳酸监测对其疾病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ICU科室2013年收治的160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血乳酸水平动态监测,观察不同乳酸水平患者预后及死亡和存活患者不同时间段乳酸水平。结果:严重乳酸中毒组患者的乳酸峰值、APACHEⅡ、休克、MODS、死亡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死亡组的入院后乳酸水平、入院6 h后乳酸、入院12 h后乳酸、入院24 h后乳酸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乳酸水平可作为判断危重症患者病情和预后的重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9):39-40
目的:对乳酸水平及早期乳酸清除率在评估脓毒症预后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2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存亡情况将其分为生存组43例和死亡组19例,对两组患者的乳酸水平和早期乳酸清除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死亡组患者入院时和入院后6 h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6 h乳酸清除率明显低于生存组,高乳酸清除率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较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患者的血乳酸水平和APACHEⅡ之间为正相关(r=0.382,P<0.01),6 h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之间为负相关(r=-0.457,P<0.01)。6 h乳酸清除率<10%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6 h乳酸清除率≥10%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酸水平和早期乳酸清除率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2):10-11
目的:探讨儿童危重病例评分法(PCIS)及血乳酸水平在评估重症手足口病(HFMD)患儿中的价值。方法:选取60例HFMD患儿,根据入院PCIS评分结果将其分为普通组(n=25)与重症组(n=35),另收集同龄健康儿童30例为对照组。各组均进行血乳酸检测,比较各组以及患儿不同治疗结局、不同乳酸清除率的血乳酸水平及PICS评分。结果:治疗前,重症组血乳酸水平均高于普通组、对照组,且普通组血乳酸水平高于对照组,重症组PICS评分低于普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乳酸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I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重症组血乳酸水平高于普通组、PICS评分低于普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儿中,存活55例(高乳酸清除率组)、死亡5例(低乳酸清除率组),死亡组血乳酸水平高于存活组、PICS评分低于存活组,低乳酸清除率组PCIS评分低于高乳酸清除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S评分、血乳酸对分辨危重病例是否发生死亡的AUC(95%可信区间)分别为0.82(0.74,0.91)、0.75(0.62,0.88)。结论:PCIS评分和血乳酸水平检测,均能较好预测危重症HFMD患儿的患病情况及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4)
目的:探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对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清除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方法:52例患者随机分为NA(去甲肾上腺素组)和DA(多巴胺)组,分别静脉泵入NA和DA治疗,比较两组用药前和用药12h血乳酸水平和乳酸清除率及两组患者死亡率。结果:NA组和DA组用药12h动脉血乳酸含量较之用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NA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NA组12h乳酸清除率也较之DA组更为显著(P<0.05);NA组死亡率23.08%小于DA组34.62%(P<0.05)。结论:较之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更能提高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清除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对脓毒症患儿的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动态监测69例脓毒症患儿(脓毒症组)入住PICU后1 h内(治疗前),6、12、244、8 h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并与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26例儿童(对照组)作对照。比较脓毒症组中有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与无MODS者、存活与死亡者的血乳酸水平,并分析治疗前不同程度血乳酸水平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脓毒症组治疗前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6.78±2.55)mmol·L-1vs(1.12±0.27)mmol·L-1,t=15.8、P〈0.001]。脓毒症组有MODS者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无MODS者[(8.22±1.56)mmol·L-1vs(3.34±0.85)mmol·L-1,t=11.0、P〈0.001];死亡者在各个不同时期血乳酸水平都明显高于存活者(P〈0.001);存活的患儿经过积极治疗后血乳酸水平逐步下降,在治疗48 h后基本恢复正常;而死亡者的血乳酸水平持续升高。治疗前正常(〈2.0 mmol·L-1)、中(≥2.0~3.9 mmol·L-1)、高(≥4.0 mmol·L-1)血乳酸水平的患儿,病死率分别为13%、22%、39%,血乳酸水平越高其病死率也随之升高。结论早期常规动态监测脓毒症患儿的血乳酸水平变化有利于临床评估病情、评判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9)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ICU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份到2010年1月份我院ICU收治的150名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重症护理和专科护理措施,观察组在以上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在治疗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心理护理的方式,最后进行回顾性分析,两组治愈、好转、无效及死亡患者例数。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通过焦虑自评量表测定的焦虑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治愈、好转、无效及死亡率均比观察组高,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前的焦虑评分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护理后观察组的焦虑评分对照组降低,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的焦虑情绪均有明显积极影响,提高ICU患者临床护理质量,有助于远期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114-115
目的:分析研究重症医学科休克患者救治应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监测技术(PICCO)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在本院重症医学科进行治疗的86例休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对症救治,经验性采取液体管理治疗;试验组在PICCO指导下依据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对液体滴注类型、速度进行调整,必要时开展脱水治疗,给予积极的液体容量管理办法,观察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HR、SpO_2、BP、尿量、乳酸改善情况明显较对照组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气分析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医学科休克患者在PICCO监测指导下开展救治,其临床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22):135-136
目的:探讨PCT水平对鉴别重症监护病房血流感染患者菌种的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4年1月本院ICU患者13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菌种将其分为G-组、G+组及真菌组,比较各组PCT水平差异,并根据其ROC曲线判断血清PCT的诊断性能。结果:三组血清PCT中位数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水平对G-菌与G+菌及真菌所致的血流感染鉴别诊断性能较高。结论:血清PCT水平对于鉴别G-菌与G+菌或真菌引起的血流感染有一定的临床鉴别价值,但是对于G+菌与真菌引起的感染鉴别意义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31):21-24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降钙素原(PCT)及动脉血乳酸在婴幼儿重症肺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重症肺炎患儿60例,其中细菌性肺炎组38例,非细菌性肺炎组22例,同时选取3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肺炎患儿治疗前后血PCT值。根据预后情况将重症肺炎患儿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分析比较两组患儿入院时动脉血乳酸值及12、24 h乳酸清除率。结果:入院时细菌性肺炎组血PCT值显著高于非细菌性肺炎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细菌性肺炎组血PCT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细菌性肺炎组及非细菌性肺炎组患儿动脉血乳酸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与无效组入院时动脉血乳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效组12、24 h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无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PCT及动脉血乳酸在婴幼儿重症肺炎的鉴别诊断、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监测治疗效果等方面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29):143-146
目的:对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3年7-10月在本院实施大手术的50例患者以及5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手术前以及术后第1、3、5天实施采血,并对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进行监测,同时对两组患者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术后第1天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术后第3天进行监测时,以上观察指标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5天对上述指标进行监测时发现,观察组已恢复至正常水平。而在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上,两组在不同时间段上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因此,对其进行凝血功能监测以便及时给予抗凝等防治,能够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5,(17):144-145
目的:通过检测化脓性脑膜炎(PM)患儿脑脊液中乳酸(LA)、白细胞介素-8(IL-8)的浓度变化,探讨其在化脓性脑膜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COBAS INTEGRA 400PLU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60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42例病毒性脑炎(VE)患者、54例对照组儿童急性期及恢复期脑脊液中乳酸(LA)和IL-8变化进行检测。观察LA、IL-8与中性粒细胞的相关性。结果:急性期PM组脑脊液中LA和IL-8分别为(4.71±2.43)mmol/L和(261.02±58.14)ng/L明显高于VE组(2.10±0.44)mmol/L和(94.86±41.27)ng/L,对照组(1.95±0.51)mmol/L和(84.65±19.7)ng/L,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PM组LA和IL-8分别为(3.23±2.11)mmol/L和(204.24±48.53)ng/L较急性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脊液中LA和IL-8水平及中性粒细胞相关性分析显示:PM组LA及IL-8呈正相关(r=0.482,P<0.01),PM组IL-8与中性粒细胞呈正相关(r=0.397,P<0.01);VE组IL-8与中性粒细胞无相关性(r=0.299,P>0.05)。结论:乳酸、IL-8参与化脓性脑膜炎局部炎性应答,提示脑脊液中IL-8及LA的检测可作为化脓性脑膜炎诊断及病情变化判断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19):143-144
目的:探讨家庭血压监测联合个体化透析模式在维持性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6-12月在本院确诊为终末期肾病合并高血压,透析龄≥3个月且继续能在本院维持透析治疗1年以上的病情稳定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60例患者使用该方案前家庭血压及透析过程血压的变化情况,并根据上述血压情况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血压的变化。结果:通过家庭血压监控和个体化透析模式治疗后,患者干预前后家庭血压变化和睡前加药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下,采用可调钠联合超滤模式或者联合较高的透析液温度治疗透析高血压患者,疗效明显,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21):60-6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MI)患者血清中胆红素、D-二聚体(D–dimer,DD)的动态监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6月本院确诊的AMI患者78例作为AMI组,同期选取体检中心健康人员20例作为健康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统计分析AMI患者住院时、急性期和治疗后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变化,应用Pearson分析法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AMI组患者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患者在急性期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最高,在住院时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次之,治疗后血清中胆红素、DD水平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法结果显示,血清中胆红素水平与DD水平呈正相关(r=0.689,P=0.006)。结论:AMI患者发病时可引起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发生改变,且两者呈正相关,动态监测其表达水平对评估患者病情进展和疗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12):11-14
武术标准化是近几年来武术领域研究的关键词,武术标准化有哪些进展,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就武术的标准化进程中标准化定义,武术标准化进程、现状做了初步的探究与分析,结果表明武术标准化的发展需去繁就简、有取有舍,其过程系统而且艰巨,以期为今后武术标准化的进一步完善和拓展研究做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