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氛围:由展览看空间的艺术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镇源 《新建筑》2009,(1):30-35
当代艺术中的展览空间是展览设计中新的领域,而当代作品的多样性及其自由、丰富的表现手法则往往是建筑师的设计灵感的源泉。当建筑师参与展览设计的时候,如何展示空间的世界性成为建筑师首要考虑的问题。氛围,作为新的空间艺术性的语汇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提出,然后慢慢被发展为一种新的建筑理论,一种对空间艺术性的描述。以“感河”(Mood River)展览为例,试图对氛围的空间理论和运用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张万桑及其瑞士Lemanarc团队设计的南京鼓楼医院.该项目用积木般的模组式设计方法实现了医疗空间的高效集约,建筑构成的多层级花园系统以其空间质量实践了建筑师提出的“园化”建筑的设想,尤其是在高密度城区设计深度“园化”建筑的探索;使用现代化的材料和技术,将汉文化中建筑边界的各图层转化为竖向花园,使其向园化建筑又迈出了一步.建筑师认为建筑终将重新成为花园的载体来满足人的尺度.  相似文献   

3.
谭峥  项秉仁 《新建筑》2006,(1):94-97
数化设计的思想方法源自于对形式的生成规则与操作原理所进行的研究。参数化建筑设计使用算法语言与变量参数并结合人机的互动。它试图模拟建筑师在特定的基地条件与任务书的要求下根据形式逻辑来创造形体的复杂思维过程。它所衍生的技术在最新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中均有体现。在参数化设计的辅助下,建筑师在整个过程中不是通过直接对结果的控制来掌握设计进程,而是通过对规则的设定与判断来间接影响设计,在此过程中,建筑师能够无限逼近理想的建筑形式。研究这一设计方法的目的在于探索建筑师完成从“画匠”到“大匠”①的职能深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在将建筑师的设想变成现实,将“纸上谈兵”的设计,按图索骥,转到地面、空间的过程中,测量工程师将面临许多困难,包括温度变化、震动、空间狭窄,柱子的沉降、压缩,甚至还有潮汐与飓风的影响。一、潮汐1974年在靠近波音特堡海峡建造斯通—韦伯斯  相似文献   

5.
孟瑶 《建筑师》2023,(3):23-31
“服务与被服务空间”是建筑师路易斯·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建筑设计方法,但长久以来学者们对它的解析多局限于形式论证而忽略了其方法论的来源以及发展过程,本文尝试借助布扎体系中“剖碎”的概念来阐释“服务与被服务空间”对于古典及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空间价值的双重运用,并以此来探讨康是如何通过建筑设计来连接不同的空间价值体系,打破古典及现代主义之间壁垒的。  相似文献   

6.
建筑创作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灵感的勃发,新的设计方法和手法的运用以及建筑环境美的创造和表现,不惟少数天才的建筑大师所独有,一般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也常有灵感产生,使得设计作品见诸个性。然而其中不少作品经不起严格的推敲,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来亦匆匆,去亦匆匆”;而一些素质和造诣较高、功底较深的建筑师设计的作品则往往凝练厚重、耐人寻味。在我们试图考究这种创作现象的同时,汪正章教授的新著《建筑美学》(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第一版)一书,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建筑创作是审美经验的客观化过程。但审美经验的表现是“潜在性”的,审美经验的积累悄悄地提高着建筑师的鉴赏力,慢慢地熏陶着创作者的“悟”性,以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建筑创作中“信手拈来”的现象。这种审美经验的内容实质上  相似文献   

7.
在谈及木棉花酒店的设计概念时,朱锫屡次用“玉”或“冰”来阐释其设计的原始意象。作为一位典型的新现代主义建筑师,朱锫显然不是在符号学意义上进行后现代式的形象隐喻。在此,“玉”或“冰”似乎可以看作是建筑师对某种纯净空间状态的直观描述,以及让设计趋近这种超验空间理想的自我期许。  相似文献   

8.
黄正骊  王灏 《时代建筑》2013,(5):96-105
位于宁波春晓镇的佚人营造设计的建筑师自宅是事务所在“自由结构”方面探索的第一步。文章通过对话再现了建筑师在自宅建构过程中对结构、材料、空间的思考,揭示了建筑师对中西方建筑结构主义精神的反思,及其在建构新的建筑与结构美学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从沙利文(Louis Sullivan)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到近年来提出的“性能驱动perfomaance—driven)”,建筑师不断尝试将建筑形态通过理性的过程表达出来,性能驱动的设计方法特别适合当今社会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已经成为了当代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设计项目和概念.讨论了绿色建筑中性能驱动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并阐述了其意义和前景。  相似文献   

10.
1建筑师的‘设计阈”建筑设计是一个以建筑整体构思到建筑细部设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建筑师从整体的宏观建筑细部的微观所能设计好建筑能力的范围即是建筑师的“设计阈”。建筑师所具有的“阈”值越大,说明他把握建筑整体设计的能力越强,即他的思路越开阔、构思越大胆,建筑细部设计越照人细致。这样使建筑设计从整体到细部的层次非常明确(如图所示)。在实际工程中,我们缺乏的往往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或没有细部处理,使我们的“设计阈’很窄,因此想谈谈对细部的认识。细部设计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深度设计。同我们相比,国外优…  相似文献   

11.
翟健 《中外建筑》2012,(9):35-36
在西方文化中,墓园建筑并不令人觉得阴森恐怖,而是一个宁静安详的场所。位于西班牙的伊瓜拉达墓园便是一个例子。作为西班牙著名建筑师米拉莱斯的代表作之一,它与周围环境融合,创造了一个供人缅怀与思考的空间,成为了一件完美的大地艺术。通过对它的欣赏与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其中的设计手法,学习景观建筑设计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周梁俊  周婷 《中国园林》2006,22(12):17-20
新苏格兰议会富有创意的设计代表了一个崭新的苏格兰,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利的象征。新议会的外环境部分以有机的形式表达了“融于大地”的理念,并且给苏格兰人民提供了一个更加安全的表达意愿的场所。虽然设计者是西班牙人恩里克·米拉雷斯(EnricMiralles),但是苏格兰人已经把整件艺术品作为苏格兰的骄傲。  相似文献   

13.
丁沫 《世界建筑》2012,(6):97-99
2010年4月,米拉莱斯-塔格里亚布EMBT事务所受卓越集团邀请在内江市设计一座博物馆来纪念艺术家张大千。张大千出生于内江,被誉为20世纪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内江市正在通过弘扬张大千的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14.
王颖  王凯 《华中建筑》2006,24(12):14-15
通过对西班牙建筑师米拉雷斯的英古拉扭达墓园设计恩维的几个不同角度的解读,探讨这个设计的产生背景和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5.
曾飞  王静 《城市建筑》2009,(4):98-100
本文尝试从场地这个特定的角度对恩里克米拉利斯的几个作品进行解读,进而探讨建筑师关于场地与建筑关系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6.
曾飞 《建筑与环境》2009,3(1):143-145
从图纸这个特定的角度对恩里克·米拉利斯的威尼斯建筑学校进行解读,以便探讨建筑师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巴塞罗那三个主要公园之一——蒙利特公园(Mollet Park)的深入调查和分析,解读设计师恩里克·米拉莱斯(Enric Miralles)所运用的独特设计手法以及逻辑思维方式,从而为探讨现代城市公园的建设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A complex basket-like structure woven from lightweight steel and wicker, the Spanish Pavilion for the Expo 2010, in Shanghai, is the site of a unique collaboration between architects EMBT (Enric Miralles and Benedetta Tagliabue) and MC2 Structural Engineers. Here Julio Martínez Calzón and Carlos Castañón Jiménez of MC2 describe how intense dialogue became key to the realisation of the pavilion, as form-find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derlying structural system were equally integral to the design process.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城市设计:空间资源再分配的手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广君  董慰 《新建筑》2009,(4):82-86
为适应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双重需求,从资源角度重新理解城市空间,从资源分配的角度重新理解城市设计的过程。认为城市设计的过程是空间资源再分配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空间使用权的分配和空间质量的分配,并进一步论述了城市设计的分配原则和具体手段。  相似文献   

20.
Regarding permanence ‘as contrary to existence’, Enric Miralles employed architecture as a means of providing people with experiences of the passage of time. Here Philip Speranza ,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llied Arts at the University of Oregon and Director of its Barcelona Urban Design Program, describes three early works that Miralles and his partner Carme Pinós undertook in the early 1990s with this preoccupation in mind: the Boarding School in Morella, Castellon, Spain; the pergola walkway for the Paseo Icaria, in Barcelona's Olympic Village; and the Igualada Cemetery in Barcelo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