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备乙烯与丙烯和/或1-丁烯的无规共聚体的连续聚合方法,该方法包括:(A)在连续的无规聚合条件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对钯络合物催化CO/乙烯共聚合成聚酮的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温度、压力、n(DPPP)/n(Pd)、催化前体浓度和搅拌速率等因素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催化前体浓度<0.024mmol/L,搅拌速率>300r/min时,反应为动力学控制。温度对催化活性影响最显著,反应压力次之,n(DPPP)/n(Pd)影响最小。在反应温度90℃,4.0MPa,n(DPPP)/n(Pd)=1.5的最佳的工艺条件下,共聚速率达到7.5kg/(g-Pd.h),表观活化能为51.9kJ/mol。  相似文献   

4.
淀粉与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乳液接枝共聚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乳液聚合方法,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制备了淀粉-苯乙烯-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考察了反应条件对接枝率、接枝效率以及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得到的优化条件为:淀粉75℃预糊化30min,淀粉与单体质量比1:4,引发剂浓度6.0mmol/L,乳化剂浓度20.8mmol/L,反应温度53℃,反应时间3.5h。在此条件下,接枝率可达250.5%,接枝效率为73.8%,单体转化率为95.8%。该接枝共聚物可用于水性的柔性版印刷油墨中做连结料。  相似文献   

5.
从分散体系、聚合反应过程入手,有效地控制了苯乙烯悬浮共聚过程中液滴的聚集与粘结,得到了要求粒径的共聚珠体。  相似文献   

6.
天津天大天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研制出大型汽油分馏塔,并在国内首次应用于百万吨级乙烯装置。2012年3月21日,该成果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成果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成功解决了大型汽油分馏塔工程设计面临的难题,全塔压降等主要技术指  相似文献   

7.
以正癸烷为溶剂进行淤浆常压聚合,利用升温淋洗分级法、核磁共振、示差扫描量热、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技术研究了以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为内给电子体的N催化剂催化乙烯与丙烯共聚的特征及共聚产物的结构。实验结果表明,N催化剂的活性随乙烯与丙烯投料比(n(E):n(P))的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n(E):n(P)较小时,共聚产物分子中的丙烯链段随n(E):n(P)的增大逐渐变短,共聚产物的熔点、熔融焓、结晶焓及结晶温度逐渐降低;当n(E):n(P)>0.50时,有可结晶的乙烯长链段出现,使共聚产物的熔点、热焓及结晶温度升高,从得到最大乙丙无规共聚物含量的角度看,选取n(E):n(P)为0.50左右较适宜;在n(E):n(P)=0.26时生成的共聚产物的丙烯平均序列长度为4.6,乙烯平均序列长度为1.6,竞聚率乘积为2 3。  相似文献   

8.
苯乙烯与富马酸二甲酯的RAFT无规共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梁俊  朱秀林  朱健  程振平 《石油化工》2004,33(7):666-669
成功进行了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不同结构的二硫代酯为链转移剂的富马酸二甲酯(DMF)与苯乙烯(St)的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的无规共聚。结果表明,在低转化率(<50%)时,ln([M]0/[M])随聚合时间的延长呈线性增加,数均相对分子质量随转化率的增加也呈线性增长,所得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PDI)较窄(PDI<1.3)。比较了不同结构的链转移剂对聚合控制的影响。根据元素分析所得到的共聚物的平均组成,利用Kelen-Tudos方程,计算两种共聚单体的竞聚率分别是rSt=r1=0.549,rDMF=r2=0.094。同时考察了单体与引发剂配比以及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介绍了Himont液相均聚敢相共聚组合的Usheripol工艺和BASF气相法生产乙烯、丙烯规共聚物和嵌段共聚物的方法,其中包括工艺使用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工艺过程;简要介绍了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和嵌段共聚物在国内的应用前景;并分析我厂开发乙烯、丙烯共聚物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生产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CO与乙烯共聚制聚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与乙烯共聚制聚酮彭家建(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兰州730000)PengJiajian(LanzhouInstituteofChemical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Lanzhou730000)关键...  相似文献   

11.
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三元无皂乳液共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三元无皂乳液聚合体系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聚合体系中丙烯酸用量、中和度和过硫酸钾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乳液稳定性、单体转化率、乳胶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并对乳胶粒子的成核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聚合体系中丙烯酸钠起反应型乳化剂的作用,在丙烯酸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10%、体系pH为5.6时,可制得稳定的乳液;在中和度一定的条件下,单体转化率随丙烯酸和过硫酸钾用量的增加而增大;体系以均相成核方式为主,乳胶粒子的分散系数小于1.03。  相似文献   

12.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醚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醚作炙金属淬火介质,合成润滑油,医药助剂,油田破乳剂等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乙烯原位共聚制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乙烯原位共聚法制备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研究的新进展。按照齐聚催化剂的类型,分别介绍了二聚催化体系、宽分布乙烯齐聚催化体系、三聚催化体系及四聚催化体系,并对共聚催化剂作了简要说明。提出了乙烯原位共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利用乙烯原位聚合新工艺制备了高支化度聚乙烯,研究了影响聚合活性、齐聚产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探讨了聚合参数与高支化度聚乙烯性能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聚合体系中齐聚催化剂的用量变化是高支化度聚乙烯性能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齐聚催化剂用量适当减少,聚乙烯的支化度降低,结晶度、密度及熔点升高;体系的n(Fe)/n(Zr)对共聚体系的聚合活性和高支化度聚乙烯性能的影响较大;甲基铝氧烷(MAO)的用量增加,共聚体系的聚合活性也增大,聚乙烯的支化度降低,结晶度、密度及熔点升高;当选择n(Fe)/n(Zr)为1∶2,聚合温度为60 ℃时,乙烯原位共聚制备高支化度聚乙烯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乙烯丙烯无规共聚聚丙烯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乙烯丙烯无规共聚聚丙烯(PP-R)因具有均衡的力学性能及良好的综合性能,成为近年通用聚烯烃材料研究的热点。但PP-R仍存在高温热膨胀系数大、缺口冲击强度不够高等不足。通过聚合法或聚合后改性法可进一步改善这种材料的性能。针对PP-R改性方法———聚合法和聚合后改性法(包括共混、填充、成核剂改性)进行了综述;并结合以前的工作,对PP-R的应用及改性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一氧化碳与乙烯共聚制聚酮高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氧化碳(CO)与乙烯共聚制可光降解的聚酮类树脂在环保和能源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乙烯与CO在钯(Ⅱ)-膦配合物催化作用下共聚,制得熔点在247℃以上的共聚物。用红外、核磁等手段进行了产物表征。结果表明,聚合物具有COCH2CH2n的线性交替结构。系统地考察了催化剂组成、反应条件及溶剂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得出一些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17.
聚醋酸乙烯酯大分子单体与苯乙烯的分散共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聚醋酸乙烯酯(PVAc)大分子单体为分散稳定剂,通过分散聚合制得了PVAc接枝聚苯乙烯(PVAc-g-PSt)复合微球。用激光光散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PVAc-g-PSt复合微球的粒径及形态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外部聚合因素(聚合时间、介质的极性、聚合温度和振荡转速)对PVAc-g-PSt复合微球的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用核磁共振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PVAc-g-PSt复合微球的结构及组成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所得的接枝聚合物是以PVAc为壳、PSt为核的核壳结构复合微球。根据PVAc-g-PSt复合微球表面组成的分析,计算出了典型配方(c(PVAc)=0.001mol/L、c(St)=0.1mol/L、c(偶氮二异丁氰)=0.001mol/L、n(PVAc)∶n(St)=0.01、x(偶氮二异丁氰)=0.1%、乙醇4mL、水1mL、60℃、160r/min、24h)条件下稳定每个PVAc-g-PSt复合微球表面的PVAc接枝链数为1.6×103。  相似文献   

18.
<正> 一、概述早在60年代初,美国 Sinclain 石油化学公司(ARCO Polymer 公司的前身)就已研制成功苯乙烯一顺酐共聚物,其商品名称为“SMA”树脂。低分子量的 SIVIA 树脂则广泛应用于地板蜡、地毯清洁剂、油墨分散剂、  相似文献   

19.
据称,苯乙烯生产商能通过采用稀释乙烯原料大大节省生产费用。传统的西欧苯乙烯生产商能达到的节省与中东生产商不相上下。  相似文献   

20.
据Nexant ChemSystems咨询公司分析,苯乙烯(SM)生产商采用稀乙烯为原料,可望大幅度降低生产费用。与以聚合级乙烯为原料的标准乙苯/苯乙烯工艺相比,使用稀乙烯可净节约原料费用13%~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