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评价Ⅱ级自重湿陷场地中土层负摩阻力对基桩承载力的影响效果,同时为拟建设工程基桩设计承载力提供科学依据,在拟规划的Ⅱ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场地,以场地浸水前与浸水后两种工况下,进行了灌注桩单桩极限承载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Ⅱ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对桩基极限承载力荷载影响较大;同时,当建设场地地基预处理措施受限时,桩基础方案设计中可适当增加灌注桩桩长以补偿湿陷性土层负摩阻力的影响。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新疆伊犁某长距离输水渠道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特性的分析,经过不同处理方案的比较论证,并结合现场生产性试验成果,确定预浸水法的处理方案,解决了渠道基础湿陷引起附加沉降对工程造成的危害,为渠道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提供了一种比较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案,为此类渠道的基础处理提供了设计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3.
吴丰 《陕西水利》2022,(10):153-155+159
采用灰土挤密桩法处理黄土坝基,分别在原状土和复合地基上进行现场浸水试验,评价灰土挤密桩消除黄土湿陷性的效果。通过浸水条件和非浸水条件下的现场载荷试验,探究浸水前后灰土挤密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变化规律。结果发现,经灰土挤密桩处理过后,有效消除了该坝基黄土的湿陷性,且浸水前后,灰土挤密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变化较小,而沉降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对于变电站厚层湿陷性黄土地基,采用常规处理方法遇到施工上的困难,且沉降控制指标难以保证。孔内深层强夯挤密桩(DDC桩)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330 kV变电站而言又是首次采用,通过现场三个试桩区的桩身夯填质量、挤密效果、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等试验,提出了330 kV变电站DDC桩桩距、桩长、桩径等设计参数,经实体工程...  相似文献   

5.
现场浸水试验是研究深厚黄土场地自重湿陷特征、评价其湿陷性的重要手段。基于原状黄土的室内试验,在兰州新区深厚黄土场地开展现场浸水试验,测试分析浸水过程中的土层含水率及地基沉降变形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兰州新区原状黄土的含水率和干密度沿深度逐渐增大,孔隙比、自重湿陷系数大幅降低;随着水分入渗深度增加,体积含水率变化曲线上翘时间依次增大,湿润锋面到达测点的时间越来越滞后;地表沉降经历缓慢-快速-减缓-稳定的过程,沉降速率可达5.88 cm/d,浸水50 d时完成总沉降量的60%;该场地0~16.5 m强湿陷土层的湿陷量占湿陷总量80%以上;试坑周围有大量环向裂缝发育,裂缝最宽为34 cm,错台高度可达50 cm;结合室内和现场试验结果,该场地的自重湿陷下限深度和地基处理深度可取24.0 m。研究结果可为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湿陷性黄土地区某风电场的风机基础为实例,介绍了试桩设计、布置以及桩基静载浸水试验过程。通过单桩静载荷浸水试验验证单桩承载力,同时该试验首次对浸水过程进行观测,试验结果为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基设计中负摩阻长度的取值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土的特殊工程性质,导致其所在地区公路涵洞病害时有发生。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区不良地基导致的涵洞工后沉降过大的问题,以青海民和—小峡一级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区的2座涵洞为例,分别采用灰土换填法和灰土挤密桩法对这2座涵洞地基进行处理,地基处理后对这2座涵洞进行为期1 a的沉降监测。结果表明采用灰土换填法和灰土挤密桩法1 a累计沉降量分别为25.0 mm和18.2 mm,灰土换填法和灰土挤密桩法都能有效消除涵洞地基因浸水而引起的湿陷变形,较大幅度地提高地基承载力。地基处理1 a后沉降趋于稳定,与灰土换填法相比,灰土挤密桩法对降低压缩变形、提高地基承载力更加有效。研究成果可为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涵洞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陕、甘、宁、青等省若干个湿陷性黄土场地预浸水处理的有关资料,结合宁夏扶贫扬黄工程11泵站地基预浸水处理设计、施工、观测等工作,对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预浸水处理技术提出自己的一些认识,为类似工程地基处理方案的正确选择提供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9.
合阳调蓄池处黄土厚度超过100 m,其中湿陷性黄土深度达20.8 m,为Ⅳ级自重湿陷性场地。为消除调蓄池部位黄土部分湿陷性,采用强夯法进行地基处理。现场分3个区域分别进行不同参数的强夯试验,对试验结果从干密度、压缩系数和湿陷系数3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调蓄池部位的湿陷性黄土经过强夯处理,黄土的干密度、压缩系数和湿陷系数均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传统预浸水法存在的浸水时间长、浸水处理范围难以确定等不足,基于土体中水分运移规律,依据可靠度理论、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及复合 Poisson 过程原理,提出一种消除黄土湿陷性的处理浸水方法——预钻孔浸水法。给出了利用预钻孔浸水法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浸水时,水平向及竖直向浸水影响范围的确定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达西定律给出了浸水孔设计参数如孔深、孔间距及浸水孔个数的确定方法。结合铜川某工程,设计进行了现场预钻孔浸水试验,对该方法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并通过现场钻探、现场勘探、室内湿陷性试验等方法对该方法的处理效果进行了评价。该浸水方法具有浸水时间短、浸水影响范围可根据浸水孔布设进行控制等优点,且浸水处理效果良好,完全符合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开展3组不同桩锚结构(普通抗滑桩、锚杆抗滑桩)加固黄土滑坡的模型试验,测得不同桩锚模型的土体抗力、桩身弯矩及锚杆的应变,对不同结构形式的锚杆抗滑桩的受力形式、内力分布及破坏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黄土滑坡防治中,锚杆抗滑桩受力结构呈“S”曲线状,桩顶位移平顺延续,土体抗力及桩身弯矩分布更均匀;增加桩顶锚杆排数,可以增大抗滑力;普通抗滑桩的破坏模式主要为塑性单铰破坏,锚杆抗滑桩主要为塑性单铰(或双铰)破坏,锚杆主要为弯剪-滑移破坏,桩周土主要为土拱塑性破坏。研究结果可为黄土滑坡防治中锚杆抗滑桩的设计理论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土挤密桩法是利用沉管、冲击或爆扩等方法在地基中挤土成孔,然后向孔内夯填素土(一般为粘性土)成桩,通过成孔过程中的侧向挤压作用,桩孔内的土被挤向周围,使得桩间土得以挤密,消除黄土的湿陷性。用理论计算的方法分析土挤密桩的主要设计参数(孔间距),通过试验施工进行验证,选择合理的设计参数。研究结果对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微型抗拔桩是西北黄土地区光伏电站的一种典型锚固基础,为研究微型桩在抗压与抗拔条件下位移与受力性状的异同,在黄土地基进行了不同尺寸的抗压桩与抗拔桩的单桩竖向静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相同荷载作用下,抗拔桩的桩顶位移和位移增长速率均大于抗压桩,考虑桩顶上拔量得出的极限承载力低于按规范进行试验得出的结果,因此,在确定抗拔桩的极限承载力时应考虑桩顶上拔量;两种试桩桩身轴力随埋深分布曲线相似,即存在一个向下传递的过程;抗拔桩桩身中上部侧阻达到极限后会随着荷载的增加出现减小的趋势;抗拔桩桩端侧阻存在弱化现象,抗压桩桩端侧阻则存在强化现象。研究结果对黄土地区光伏电站微型抗拔桩锚固基础的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家重点工程西部管道工程兰州原油末站超大型油罐群,是我国首次在高饱和度黄土地基修建的超大型储油设施。由于高饱和度黄土地基天然承载力过低,仅为60 kPa,油罐区地基采用CFG桩复合地基进行处理。通过现场CFG单桩及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并对该种地基处理方法进行评述,为该地区地基处理积累了工程经验。  相似文献   

15.
在陕西湿陷性黄土区域进行风电建设,风机基础设计是风电场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结合在定边、靖边多风电场的建设经验,提出了风机基础适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根据风机基础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通过多工程的竖向浸水试验首次提出负摩阻长度的确定方法;根据陕北地基参数特点,提出采用扩底灌注桩,充分利用桩端承载力的方法,显著减小桩长,优化风机基础工程量。为陕西湿陷性黄土区域风机基础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原位模型试验研究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中桩基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性状。选取材质和桩径相同、入土深度不同的6组模型桩,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在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中进行单桩原位竖向承载模型试验,得到了单桩荷载-沉降曲线、单桩轴力沿桩身分布曲线、单桩侧摩阻力沿入土深度分布曲线。结果表明: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中模型单桩荷载-沉降曲线均存在显著陡降,极限状态拐点明显,竖向极限承载力随着长径比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荷载作用下,随着长径比的增加,桩顶沉降逐渐减小且减小趋势逐渐变缓,在较大荷载作用下超长桩荷载-沉降曲线中桩顶沉降的减小速率几乎为零,存在有效桩长;在同级桩顶荷载作用下,单桩桩端阻力占总桩顶荷载的比例随着长径比的增加而逐渐变小,由最大29.8%减小为0.8%;不同入土深度的单桩在极限荷载作用下的桩侧极限摩阻力变化不大,均稳定在40 k Pa左右。  相似文献   

17.
围垦工程中各个区域吹填淤泥的成因、成分、物理力学特性相差较大。通过室内土工试验对吹填淤泥的物理性质进行研究,采用量筒沉积试验研究吹填淤泥的沉积规律,利用室内试验探索淤泥强度和渗透性随含水率和孔隙比变化的规律,采用现场试验对淤泥含水率和强度沿深度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沉积试验中,初期(t118 h)淤泥沉降速度较快,以土颗粒自重沉积为主,沉降量、密度、含水率与孔隙比变化明显,海水吹填泥浆的沉积要快于淡水泥浆沉积,通过添加分散剂或絮凝剂来加快泥浆沉积速率效果不明显。采用半对数坐标表示淤泥强度或渗透性与淤泥含水率或孔隙比关系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含水率沿深度方向递减,而强度则沿深度方向递增。在不同自重固结历时下,吹填淤泥浅层含水率和强度变幅较小,深层变化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桩群局部冲淤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绍云 《人民长江》2011,42(23):83-86
通过在宽长水槽中进行的不同排列桩群在不同流速、不同水深的单向恒定均匀流作用下的动床冲淤对比试验研究,经比较分析试验后水槽地形变化的数据资料发现:桩群局部冲淤非常复杂,桩群的存在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水沙运动状态,加剧了桩群所在底床泥沙的冲淤,桩群对其所在底床冲淤影响特性不能只用桩群阻力简单解释,而与桩柱排列形式关系最为密切,影响也最大;水流流速及水深的影响实际是通过桩群对流场的改变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哈双 《中国水利》2007,(8):22-23
湿陷性黄土地基浸水饱和后,由于易溶盐类的溶解,土结构的破坏,使其承栽力直线下降。宁夏扶贫扬黄工程大多位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在地基处理过程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①泵站地基可视湿陷土层的厚度不同.采用换填土垫层、砂石垫层,大直径扩底灌注桩或用预浸水法处理;②桥、涵、闸等建筑物应以换基、垫层和防护措施为主;③渠道地基应首先防止内水外渗,同时采取措施及时排除外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