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阿拉伯树胶存在下,在pH 5.0 NaAc-HAc缓冲溶液中,铁(Ⅱ)与邻菲啰啉(phen)和亮黄(BY)反应生成稳定的离子缔合物[Fe(phen)3]BY,在离子缔合物的最大吸收峰478 nm处体系吸光度明显增强,建立了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新方法.试验了酸度、试剂用量、增效剂、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铁(Ⅱ)浓度在0~1.0 μg/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2.95×104L/mol/cm,检出限为20.44 μg/L.方法用于测定酱油中铁含量,结果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一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1%和0.8%(n=5),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5%和98.3%. 相似文献
3.
4.
5.
6.
血糖仪是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仪器,操作方便。其原理是葡萄糖与含有葡萄糖酶及铁氰化物的试纸接触后,可以产生一个很小的电流,电流通过血糖仪测得。该文介绍了使用血糖仪测定酱油中的葡萄糖含量的方法,可以提高检测速度,适合于样品间的比较测定。 相似文献
7.
目前,测定酱油中砷的方法均都限于比色分析。该法结果虽然准确可靠,但分析时间冗长,手续繁琐,且需试样较多,实验条件严格,灵敏度较低。本文介绍应用极谱催化波测定酱油中微量砷。在选择的实验条件下,当有二价钴离子存在时,砷即显示灵敏的催化波,砷浓度在0—0.05μg·ml~(-1)范围内与波高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灵敏度可达3.3×10~(-3)μg·ml~(-1),操作简便,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8.
pH10条件下,废水中铜(Ⅱ)与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络合显色,用低毒性且价廉的二氯甲烷代替毒性大的四氯化碳(或氯仿)将络合物萃取到有机相中,在440 nm波长下测量吸光度,用EDTA和柠檬酸铵掩蔽铁(Ⅲ)以消除干扰.考察入射光波长、显色剂用量、显色时间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法与原子吸收光谱法比较,无显著差异,加标回收率为98%~110%.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酱油中三氯蔗糖的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方法: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2255-2014进行检测,依据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 1059.1-2012分析酱油中三氯蔗糖的含量,建立不确定度评定数学模型,分析测量过程中的不确定度因素,通过样品重复测定、标准溶液纯度、标准曲线、玻璃器具、称量过程、回收率、检测仪器对检测结果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并且进行计算。结果:按置信区间为95%,酱油中三氯蔗糖含量为(0.048±0.007)g/kg,k=2。结论: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酱油中三氯蔗糖的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最终确定酱油中三氯蔗糖的含量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有:三氯蔗糖标准溶液建立的标准曲线的拟合、回收率,明确检测酱油中三氯蔗糖含量过程中带来的各种不确定度评定因素的占比。
相似文献10.
目的:建立一种方便、快速检测酱油中葡萄糖的方法。方法:用便携式血糖仪检测市售酱油中的葡萄糖,并进行重复性试验、回收试验、线性试验。结果:5种不同品牌酱油的葡萄糖浓度分别是25.38、8.28、31.86、8.82、12.06g/L,标准差SD为0.129,批内CV为2.9%,回收率99.9%~101%,平均回收率100.4%,线性方程为y=4.2608x+2.5929,相关系数R2=0.9991,在0.5~5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结论:便携式血糖仪能检测酱油中葡萄糖含量,为检测酱油中的葡萄糖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无溶剂萃取检测,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法,研究中日酱油在模拟蘸料和炒菜条件下挥发性呈香物质的差异,确定出典型呈香物质,为快速区分中日酱油的风味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在模拟蘸料条件(25 ℃)下,检测到日本酱油呈香酯类物质居多,其含量约是中国酱油的2倍;中国酱油呈香吡嗪类物质居多,是日本酱油的1.6倍。在模拟炒菜条件(95 ℃)下,日本酱油呈香物质种类增加35%,中国酱油增加59%,约是日本酱油的1.7倍。日本酱油中醇类、酯类和醛类物质表现突出,乙醇为日本酱油的典型呈香物质,赋予其浓厚醇香;中国酱油中吡嗪类、酯类和酮类物质占比较大,赋予其浓郁酱香,苯乙醇为中国酱油的典型呈香物质,赋予一定的花香和果香。 相似文献
13.
应用乙醇溶液和超声波辅助的提取方法,从大豆原粒酱油渣中提取酱油色素,并利用乙酸乙酯萃取回收乙醇提取液中的大豆异黄酮。结果表明,酱油渣中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65%、料液比1∶1.75(g∶mL)、提取时间24 h、超声波时间35 min。在该条件下,酱油渣色素得率为1.8 g/100 g;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大豆异黄酮得率约为37 mg/100 g。光谱分析表明,酱油渣色素在紫外和红外区间均有非常强的吸收峰。色素稳定性分析表明,酱油渣色素容易被过氧化氢氧化,而亚硫酸钠对其有一定的增色作用;蔗糖、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和光照对酱油渣色素的稳定性影响较小,偏酸性和80 ℃以上的高温环境对酱油渣色素具有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提出了制定酿造酱油食醋和配制酱油食醋统一完善的标准的必要性。阐述了酱油类通过氨基酸态氮与全氮的比值比较法和食醋类通过总酸、不挥发酸等成分百分比比较法确定酿造、配制酱油、食醋的依据及具体制定方法,对新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广式酱油和日式酱油在原料、微生物和工艺均有极大的差异。通过比较研究,广式酱油酱香、豉香浓郁,而日式酱油醇香、酯香和甜味更加突出。在氨基酸分析中,广式酱油的总游离氨基酸为5.220 g/100 mL,而日式酱油则为5.903 g/100 mL,但两者氨基酸种类的相对百分含量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鉴定出挥发性化合物134种,其中广式酱油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为酯类(25.39%)、醇类(25.23%)、酸类(13.51%)、酮类(4.24%)、醛类(2.57%)、酚类(0.31%)和烷烃类(28.75%),而日式酱油主要为酯类(56.02%)、醇类(21.11%)、酸类(5.92%)、酮类(3.42%)、醛类(0.69%)、酚类(0.15%)和烷烃类(12.69%),酱油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含量及比例构成是引起两种酱油风味独特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探讨甜油和酱油中两种关键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还原糖的含量差异,分析原料不同、工艺相近的两种调味品特征指标存在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甜油和酱油存在的优势和缺点。结果表明,甜油中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谷氨酸低于酱油,甜油和酱油中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5.86~23.21 mmol/L和31.69~46.04 mmol/L,其中谷氨酸含量分别为2.94~7.54 mmol/L和20.62~35.34 mmol/L;但每类氨基酸含量差距不大,比较协调;甜油中甜味氨基酸比例较大,为49.41%,酱油中的鲜味氨基酸比例较大,为71.19%;甜油中还原糖含量(14.24~27.53 g/L)高于酱油(4.80~8.26 g/L)。因此,酱油因高氨基酸和谷氨酸含量鲜味明显、口感厚重,适合烧制菜肴,而甜油口感协调、丰满,适合炒菜和凉拌菜;另外,甜油中高含量的还原糖含量能够改善菜肴质量、色泽和口感。 相似文献
20.
酱油渣中油脂提取工艺的研究及其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取酱油渣中油脂,并对油脂中脂肪酸成分及含量进行了分析.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油脂的最佳提取条件,采用气相-质谱(GC/MS)联用分析其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试验表明:以石油醚和80%vol乙醇为溶剂,料液比1∶7,温度65℃,提取时间2h,3次提取,可以得到油脂的最佳提取率为6.3%.GC/MS分析表明,油脂中含有4种脂肪酸,其中软脂酸含量较高,为46.90%,亚油酸的含量次之,为33.26%.以上研究为酱油渣中油脂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