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红外焦平面热成像仪参数测试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钟文辉 《红外》2006,27(6):29-34
本文分析了热像仪参数测试仪的基本结构,介绍了热像仪参数测试仪的发展现况及主要公司的产品,并重点对热像仪主要参数的测量方法进行了调研,最后提出了一套热像仪参数测试仪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热像仪参数测试仪的基本结构,介绍了热像仪参数测试仪的发展现况,并对热像仪最小可分辨温差、系统调制传递函数和噪声等效温差等参数的测量方法进行了调研,给出了具体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3.
热成像设备测试方法的实验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萍  吴文华  朱祺 《激光与红外》2013,43(9):1017-1020
设计了一种以信号标准化、温度控制精确化、结构微型化为要求的热成像设备关键指标测试方法。在实验室对噪声等效温差、最小可分辨温差、调制传递函数、信号传递函数等指标进行测试,对测试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多种温度不同增益下测试噪声等效温差、利用神经网络算法在内多种算法提高分辨图像能力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方法有效可行,提高了对热成像设备检测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孙强  吴辉  宋敏  冯婕  袁博  吕祥 《电子测试》2016,(16):50-51
本文采用成像法对机载光电稳瞄系统的照射精度进行测量,用光斑监测设备对目标靶和照射光斑进行摄像监测。对摄取的视频图像中,激光光斑中心与目标靶十字中心点的偏离进行处理,统计计算得到照射过程中的照射精度。  相似文献   

5.
热成像系统的噪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盈 《红外技术》2003,25(2):33-36,40
要评估热成像系统的性能,噪声模型是很重要的.噪声的存在使得探测器的分辨能力下降,并限制了系统的动态性能.热成像系统通常通过限制背景噪声获得最佳灵敏度,此时主要的噪声源与光子到达的随意性有关.在没有其它噪声源的情况下,探测器输出振幅也有白噪声,可通过采样、过滤数字化等手段消除.阐述了几种噪声源以及这些噪声源与背景噪声的共同作用,同时分析了这些噪声对噪声等效温差(NETD)和最小可分辨温差(MRTD)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隐身效率的红外隐身性能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娜  黄峰  李耀伟 《红外技术》2009,31(8):491-494
为定量描述红外隐身材料性能,进而评价装备的红外隐身效果,从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出发,结合热成像系统的视距估算理论及静态性能理论,提出了目标\  相似文献   

7.
采样红外成像系统仿真及最小可分辨温差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一种基于采样红外成像系统仿真图像的最小可分辨温差MTRD预测方法。该方法从红外成像系统信号传递方程出发,模拟生成不同空间频率、辐射温度的标准四周期矩形样条;利用调制传递函数法和象素处理法,仿真了系统各组成模块的几何扭曲、模糊效应、噪声特性和非线性效应;由多名观察者观察样条仿真图像,统计正确判断概率。实现了MRTD的预测.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预测的MRTD值能够与实际测量的MRTD值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围绕红外成像系统重要参数最小可分辨温差(MRTD)的测试问题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传统MRTD测试方法及测试原理,分析了其存在的缺陷.其次,讨论了两种MRTD客观测试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智能测试方法.最后,介绍了国际上两种改进的代替测试方法最小温差接收模型(MTDP)和三角方向识别法(TOD),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9.
为确保光学调制传递函数(MTF)测试系统的精度,从针孔法MTF测试原理出发,对系统中各组件的固有误差、光电系统离焦、噪声等因素对调制传递函数测量精度的影响大小进行了计算及比较。结果表明光源的波长、显微物镜的放大倍数误差、光电系统离焦和噪声对系统的MTF测量精度都存在较大影响,需要严格加以控制。针孔尺寸和平行光管的焦距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随针孔像尺寸变大迅速增大,应保证针孔像尺寸小于5μm。而CCD的像元尺寸误差在其换算到被测镜头像平面处的尺寸小于2μm时对测量精度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红外成像系统中MRTD测试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阐述了评价红外成像系统性能的最主要参量MRTD的实验室测试方法,分析了国际上提出的用来改进和替代经典MRTD的方法及所应用的性能模型,比较了MRTD-ID、MTDP、TOD三种替代方法的优缺点,指出TOD方法在未来红外成像系统评价中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近年来机载电子稳像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首先分析了电子稳像的基本原理,然后对电子稳像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了各算法的优缺点,并给出了目前机载电子稳像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了电子稳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余驰 《激光与红外》2017,47(11):1392-1398
机载光电转塔系统是一种多自由度高精度随动控制系统。能够快速随动、大范围跟踪、高精度对被探测区域目标进行搜索、捕获、跟踪和瞄准,为载机提供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外部环境信息,用于态势感知和指挥决策。建立两轴两框机载光电转塔系统在方位和俯仰的陀螺稳定数学模型,及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搭建了机载光电转塔系统在方位和俯仰两个自由度的联合仿真模型,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在MATLAB仿真环境下对不同外部输入和模拟载机姿态变化扰动的环境进行了全系统联合仿真。对系统的仿真特性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建立的全系统联合仿真模型合理,系统能够快速响应与稳定控制调节,具有较高的陀螺稳定随动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13.
机载火控系统动态精度分析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出当前武器系统精度分析技术相对滞后,针对机载反舰导弹火控系统的动态精度试验和数据的分析处理,提出一种武器系统火控动态精度分析新方法。通过分析火控系统动态精度试验的误差数据,建立动态误差数据序列的AR模型,引入时间序列判别函数对火控系统精度进行判定。对试验数据建模时,根据对火控动态精度误差数据的分析,分别基于高斯平稳随机假设和非高斯随机假设建立AR模型,两种模型性质不同,后者采用高阶累积量估计模型参数。该方法与常用的3σ检测准则相比,充分利用参照系统的数据和全面考虑测试数据的分布类型,能比较准确地评估系统动态精度。  相似文献   

14.
在螺旋线型慢波电路行波管中,精密螺旋线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精密螺旋线的绕制要求高(包括螺距精度、螺旋线形状),行业研究机构、制造与使用单位、检测部门等在不断地进行系统研究和工艺试验。对绕制精密螺旋线系统的主要结构、控制方法进行了叙述,经实际应用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为抑制连续激光器的长期频率漂移,以精密波长计为参考频率标准,由计算机控制可实现连续激光无调制稳频.此方法从计算机获取波长计数据,利用数字比例积分微分(PID)计算出输出给激光器的反馈电压值,从而修正激光器腔长、实现激光器频率的锁定.此方法可用于目前商业激光器光谱范围内的任意波长,能在激光器频率可调节范围内任意频率点进行锁定.用此方法实现了对631 nm外腔半导体激光器的锁定,获得了1h频率不确定度为7.4 MHz、长期频率漂移率为±1.1 MHz/h的稳定锁定.  相似文献   

16.
距离选通技术能有效提高主动成像系统的信噪比,但远距离选通成像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MTF)和信噪比(SNR)与被动成像系统存在较大差异。分析了影响主动成像系统MTF与SNR的主要因素,推导了主动成像系统SNR与照明光强闪烁率的关系。分别使用氙灯和半导体泵浦的固体激光器进行了远距离主动成像实验,测得成像系统空间分辨率与湍流强度和光强闪烁率之间的关系与理论计算吻合。  相似文献   

17.
江保根  吴茗 《电光与控制》2007,14(3):144-146
精确定位打击系统是实现"发现即摧毁"作战构想的基础.为了对精确定位打击系统进行深入的分析,首先构造了典型精确定位打击系统;然后介绍了美军PLSS系统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和各子系统的功能;最后,提出了其存在的缺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激光制导武器仿真系统视线角精确控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得到精确的视线角,从两轴台、6.6m×5.1m超大室内漫反射屏和程控一体化集成激光器的设计时的精度需求入手,研制了一套适合于激光制导武器半实物仿真的视线运动系统;基于DT2经纬仪、高度尺、徕卡DISTOTMpro4a激光测距仪、平行光管、光学平面镜和辅助夹具等,提出了一套精确标定措施。标定结果和多次实验表明,所建立的视线运动系统能够满足高精度的视线角控制,控制精度达到0.5mrad,系统的重复性好,稳定性高。  相似文献   

19.
高精度的测相技术是星星间或星地间的测距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研究了基于双差频测相技术的高精度测相技术及其在上述高精度的测距系统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双差频测相技术具有10-6以上的测相分辨率及由系统本底噪声引起的测距误差小于7μm。  相似文献   

20.
刘世涛  曹阳  彭小峰  张勋 《激光技术》2017,41(4):606-610
机载激光通信的视轴稳定是建立激光通信链路的前提。为了有效地克服载体扰动与参量改变对粗跟踪系统视轴稳定的不利影响,设计了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方法。该方法结合模糊理论的非线性控制能力与神经网络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了对PID参量的实时在线调整。结果表明,与传统PID控制方法相比,模糊神经网络PID控制方法提高了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减小了系统超调量,当载体受到扰动与参量改变时,具有较强的自适应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