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印象”技术“翻译”点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楠 《世界建筑》2001,(8):56-59
通过与德国建筑大师奥托·施泰德勤就“北京印象”项目合作设计的过程,寻找一种将国际建筑的新概念从技术上翻译成适合本土环境的建筑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现代装饰》2007,(12):120-125
2006年的8月.通过朋友的介绍得知有这样的一个项目,初期接触下来觉得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设计项目。其一,酒店建筑是始建于70年代的武汉仪表研究所6米的柱网开间以及未预留卫生间管井构造.这样一幢计划经济时代的准办公建筑实际上并不能满足旅馆建筑的设计标准。这样,原本只希望作一些室内设计的想法逐步被引入了建筑改建的设计工作中。让设计人员头疼的是投资方600万左右的总预算,使得项目设计变得有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相似文献   

3.
绿色建筑运动和“可维持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和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如何更好地协调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建筑界追求的目标,本文介绍了新兴的绿色建筑运动,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建筑的前提,提出了“可维持设计”的具体思想和实例。  相似文献   

4.
印象与期待     
布正伟 《建筑创作》2008,(10):I0033-I0034
近来,我应邀参加了地产业一些建设项目的学术论坛会,主题都是如何更好地去关注建设工程的综合效益——特别是与建筑文化紧密相关的环境效益问题。正因为“城市是由建筑和建筑之间的环境关系构成的”,所以,环境效益是城市设计之本,也是建筑创作之源。  相似文献   

5.
袁元 《建筑创作》2002,(10):94-95
也许我生居北京多年,对北京建筑的印象已经变得麻木了,反观我们的四周,首都的建筑群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很难让人兴奋,太多的建筑问题充斥其间,良莠不齐是现状。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多种多样,令人沮丧的客观困难永远都会存在,抛开那些外在因素,对我们的建筑设计来说,建筑空间、结构工程与建筑美学之间的脱节是北京个别建筑存在的根本问题。这也说明建筑不光需要科学技术,也同样需要美学。 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建筑设计师拥有更广阔的横向知识结构以及相关领域里更高的素养,从而把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推向极至。不是妥协,而是用睿智在更…  相似文献   

6.
《福建建设科技》2007,(2):29-29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设备研究所近年来紧紧围绕“建筑节能”主题,积极开展新技术研究,致力于建筑节能领域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生琴 《南方建筑》1994,(1):53-55,42
“上帝”心中的“圣殿”──图书馆建筑环境艺术的美学视界生琴环境艺术的奥秘与魅力,就在于它是一种融自然灵性与人的灵性以一体的艺术范畴。作为与自然万物、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环境艺术,一方面与人类生命实践活动有着血肉不可分割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拥有自己的...  相似文献   

8.
范思 《室内设计》2004,(1):19-29
作为室内建筑元素之一,壁炉起着联系其他三个室内要素的作用,即:地板、墙面和顶棚,壁炉在英国居住建筑的室内空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许是因为英国冬季寒冷和潮湿的天气,几乎每一个英式住宅当中都有一个壁炉。为什么英国人如此依赖壁炉呢?首先,它是一个居住环境中的加热装置。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壁炉在人们记忆当中的印象又是怎样的呢?研究壁炉和人之间的关系非常有趣,围绕着那些传统的英式壁炉又都发生过什么故事呢?  相似文献   

9.
“空”城     
《现代装饰》2007,(10):76-79
“空”与人类最原始的居住感受相呼应; “空”与中国古老的宗教哲学思考相关联; “空”塑造可呼吸的建筑表皮,建筑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 “空”城是一个有机的环境系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惠山祠堂建筑群是无锡地区特有的建筑文化。本文从建筑与环境关系的角度探讨惠山祠堂群建筑中如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结合当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在“有为”的营造过程中.追求自然“无为”效果,取得建筑和环境的和谐统一。我们应向传统建筑学习.让建筑和城市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制宜主义”的建筑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新制宜主义”主张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建筑风格手法都包容进去,都为我所用,以创造一个丰富的含有“多义性”的人造环境。建筑除了反映高科技的时代精神,还要彰显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历史连续性。“新制宜主义”强调城市设计和场所精神,认为城市是逐渐形成的,新设计的建筑要与原有建筑融为一体,要为原有环境增色,而不能破坏原有的文脉与历史连续性;建筑与城市都是为人创造生活和交往的“场所”,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是为表现一定的“场所精神”服务的,而“场所精神”离不开特色,其特色要借助于建筑形象及其环境所蕴含的情调、神韵、气氛、节奏、尺度、风格等显现出来。新制宜主义运用的设计思路概括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得体切题,兼容并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三句话,并强调细部设计。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新陈代谢的观点阐述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通过将新陈代谢这一概念引入到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的领域,说明其发展是以社会文明发展为线索,并受历史、文化、民族、宗教、政治、经济和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影响,并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和社会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样式与风格。对我旧占代及世界的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理论及其发展历程进行了以社会文明为主线的新陈代谢观的论述,并结合建国后我国本土的建筑的发展历程论述了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新陈代射”观。  相似文献   

13.
刘力 《世界建筑》2003,(3):95-95
什么是“好建筑”?我坚信:首要的是它应合理地嵌入所在的城市环境。它的形态、形体,它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手法,几乎都能找到城市要素在其身上的反射和折射,如此理性设计带来的建筑魅力将是无穷的,必将脱离平庸和媚俗的困扰……。这里说的是老调——建筑与环境的相依关系。中科院凝聚态物理综合楼建筑设计采用圆形主体的形象是基于整个园区的散乱无序和它所处的中心位置而确定的。张弛的中心地位和对周边环境的辐射控制作用,使周围现状建筑群有了中心控制点,使整个园区从此有了秩序感,可谓”园中受一点,全局成统一“。但它又不是…  相似文献   

14.
克服“千篇一律”的良方——环境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环境既是建筑创伤的起点,又是其归属,建筑创作应以环境体察和场所感悟为基础进行立意构思,透过建筑与环境共生共融,相得益彰,从而体现出鲜明的个性与特色。  相似文献   

15.
谢蔓 《建筑工人》2005,(6):50-50
“生命建筑”,顾名思义,它是有生命的,以生物界的方式感知建筑内部的状态和外部的环境,并及时做到判断和反应,灾害发生时能进行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来临的前夕,香港和上海两地展开了评选“十佳建筑”的活动.这个活动唤起人们对解决公共环境问题的重视与关注.本文回顾了这次活动,并对这两个城市的“十佳建筑”在质量、设计、技术、风格和各自代表的文化与上做了比较。并从近来建筑界谈论比较多的话题;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建筑与环境,发展与破坏等方面进行分析。这次评选比较强调建筑外观的审美标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将会更加关注生态设计并将其作为评选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施梁 《华中建筑》1998,16(1):35-37
作者考察了解构建筑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与现代建筑的关联,讨论了解构建筑,认为建筑中的解构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形式主义。文章通过对思路界解构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形式主义。文章通过对思想界解构主义的评介,指出解构理论的不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对建筑的审视,产生了环境决定论、经济决定论和文化决定等种种思想。作者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及其认识论与方法论,综合地评价了环境、经济和文化等种种因素对建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玻璃幕墙建筑的“喜”与“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继铣 《新建筑》1997,(4):70-72
对玻璃幕墙建筑的历史沿革作了简述,指出其发展过程始终与建筑技术相联系,是建筑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成果,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它在改革城市风貌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独特的魅力。就其存在的负面效应作了分析,主要慎用妙用幕墙。  相似文献   

20.
1 传统建筑 朝鲜半岛与中国山水相依,两国文化历史渊博久远。中国建筑文化曾对韩国传统建筑产生巨大影响,所以韩国传统建筑保持着浓郁的华夏风格。但特殊的文化习俗和地理条件,韩国的传统建筑仍然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在传统建筑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质朴的特性就是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