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拓展淀粉与淫羊藿苷在骨组织工程中的进一步应用,以淫羊藿苷为药物,以可溶性淀粉为基材,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负载淫羊藿苷的淀粉纳米纤维,考察淀粉质量分数、淫羊藿苷/淀粉比例、纺丝液推注速率、电压、接收距离等工艺参数对纳米纤维外观形貌的影响,并分析交联前后淫羊藿苷-淀粉纳米纤维的药物释放性能。结果表明:当纺丝液中淀粉质量分数为19%、电压为19 kV、推注速率为0.5 mL/h、接收距离为16 cm时能够获得直径分布较窄、形态较好的淀粉纳米纤维,此时纤维直径范围为0.17~0.60μm,平均直径为0.30μm;当淫羊藿苷质量为淀粉质量的6%时,能够获得形态较好的载药纤维;交联可大幅增加载药纤维的药物缓释性能,历经168 h只释放了64.9%的淫羊藿苷。  相似文献   

2.
静电纺丝法制备醋酸纤维素纳米纤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电纺丝是一种利用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在强电场作用下形成喷射流进行纺丝加工的工艺,是一项制备纳米级纤维材料简单有效的技术.本文以六氟异丙醇和甲酸为溶剂,对静电纺丝制备醋酸纤维素纳米纤维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溶剂、电压、浓度及接收距离对纳米纤维形貌和直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六氟异丙醇(HFIP)为溶剂,当纺丝液浓度为8%、电压为15—20kV、接收版距离为16cm时,可以静电纺丝制得直径300nm的明胶纳米纤维.在本实验设定的静电纺丝基本参量范围内,醋酸纤维素溶液的浓度越大,纤维直径越大;接收距离越大,纤维直径也越大,而且容易产生纺锤状纤维;电压越大,纤维直径越小.  相似文献   

3.
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丙烯腈-偏氯乙烯共聚物[P(AN-co-VDC)]纳米纤维,针对纺丝过程中的工艺参数,详细考察了溶液浓度、施加电压和推进速率对纳米纤维形貌和直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浓度对纤维的形貌和直径影响最大,电压和推进速率对其的影响相对较小;当溶液中聚合物质量分数为20%、电压为25 kV、推进速率为0.63 mL/h时可获得表面光滑、形貌均一且直径较小的纳米纤维.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静电纺丝工艺对CS/PVP纳米纤维膜纤维形貌和直径的影响,以甲酸为溶剂配制质量分数为4%的CS溶液,以无水乙醇为溶剂配制质量分数为35%的PVP溶液,将PVP溶液与CS溶液按质量比90∶10混合,搅拌均匀作为纺丝液,调节纺丝电压、接受距离和纺丝速率分别制备纳米纤维,借助扫描电镜(SEM)观察制备的纳米纤维形貌.结果表明,在选定的纺丝工艺参数中,纺丝电压对纤维的形貌和直径影响较大,而纺丝速率和接受距离对纤维的形貌和直径影响相对较小;当纺丝电压为18 k V、接受距离为12 cm、纺丝速率为0.2 m L/h时,纤维形貌较好.  相似文献   

5.
纳米/亚微米再生丝素蛋白纤维制备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再生丝素蛋白纳米/亚微米纤维.研究了纺丝液浓度、纺丝电压、纺丝距离、纺丝流率对纤维直径及形态的影响;探讨了经甲醇处理后纤维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纺丝液浓度为12%~20%时通过静电纺丝均能获得丝素纳米/亚微米纤维;纤维直径随纺丝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电压的增大而减小,随纺丝距离和纺丝流率的变化纤维直径都有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NiO纳米纤维,研究了纺丝液PVA浓度、纺丝电压、烧结温度等参数对NiO纳米纤维结构及微观形貌的影响,实验表明:当纺丝液PVA溶液为9%、纺丝电压为10 k V、烧结温度为700℃并保温4 h时,易获得形貌较好的NiO纳米纤维;制备的纳米纤维均为良好的一维形貌,直径为50~100 nm,平均长度为15μm.  相似文献   

7.
为制备高荧光强度、高荧光寿命、荧光强度持久的稀土发光纤维,以醋酸纤维素和对甲基苯甲酸有机稀土配合物为原料,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出了表面富含孔状结构和表面光滑的纳微米稀土发光纤维.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荧光光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对所制备样品的组成结构、表观形貌和荧光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静电纺丝技术使得对甲基苯甲酸有机稀土配合物均匀地分布在纳微米醋酸纤维素纤维内部,赋予了纤维样品持久的发光性能;表面多孔结构使得纳微米醋酸纤维素稀土发光纤维的荧光强度得到显著提升,其荧光强度和荧光寿命分别是表面光滑的纳微米醋酸纤维素稀土发光纤维的3.50倍和1.59倍.  相似文献   

8.
将载银二氧化锰(Ag/MnO2)与丙烯腈-偏氯乙烯(AN-VDC)共聚体共混,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通过静电纺纺制腈氯纶吸附催化纳米纤维;研究Ag/MnO2作为无机共混添加物在腈氯纶纺丝原液中的含量、分散性及纺丝工艺参数对纤维形貌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制备条件为:纺丝液中丙烯腈-偏氯乙烯共聚体质量分数为16%、纺丝电压为25 kV、Ag/MnO2的质量分数为25%、PVP分散剂质量分数为1.6%.  相似文献   

9.
以无水乙醇为溶剂,聚乙烯吡咯烷酮和正硅酸乙酯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纺丝前驱体,然后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得到电纺纤维,再经煅烧处理后得到外径150nm左右的二氧化硅纳米管。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电纺纤维和二氧化硅纳米管的形貌,利用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多晶粉末衍射仪(XRD)证明二氧化硅纳米管的形成。结果显示:当纺丝参数分别为电压10kV、流速1.5mL/h、接收距离14cm,原料配方为:聚乙烯吡咯烷酮1.5g、无水乙醇16mL、正硅酸乙酯3.2mL时,获得的电纺纤维和二氧化硅纳米管均具有良好的形貌。  相似文献   

10.
研究多面体倍半硅氧烷(POSS)改性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并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OSS-PU纳米纤维膜.通过改变纺丝电压、纺丝液浓度、接收距离、挤出速率、POSS浓度,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各参数对纤维形貌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DMF/THF混合溶剂质量比为1∶2、电压为20 k V、接收距离为20cm和挤出速率为0.8 m L/h时所制得的纳米纤维膜形貌最好.而且POSS的加入有助于纳米纤维的细化.  相似文献   

11.
醋酸羟丙甲基纤维素琥珀酸酯(HPMCAS)作为一种典型的肠溶材料在药物可控释放领域具有极大潜力。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HPMCAS微纳米纤维并对其纺丝参数进行优化。通过研究溶液浓度、纺丝电压、纺丝距离及混合溶剂配比的影响行为,确定制备HPMCAS纳米纤维的最佳工艺参数。通过正交实验及单因素变量设计获得最佳实验条件为:溶液浓度12wt%,电场强度20kV,纺丝距离20cm,溶剂比例CH3OH∶DCM=4∶6。该条件下获得的纤维形貌良好、分布均匀,平均直径为363nm。将为HPMCAS纳米纤维作为智能pH控制药物缓释/控释材料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制备羊毛角蛋白/羟甲基纤维素钠共混载药膜,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采用溶液共混浇铸成膜法,以奥硝唑为模型药物制备载药膜,模拟人体血液环境,通过原料配比、变性剂用量、药物用量、pH值单因素对比试验考察体外释药性能,结果表明:羊毛角蛋白/羟甲基纤维素钠质量比60 40、戊二醛用量0.1%、反应时间1小时、温度37℃条件下制备的共混载药膜,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作用和pH值敏感性。载药膜致密均匀,扫描电镜显示成膜状态良好,贮存6个月,外观形态及释药性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纳米纤维,研究了浓度、电压等实验条件对纤维形貌的影响。SEM分析表明:随浓度和电压不断升高,纤维形貌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在浓度和电压较高的情况下,首次制备了空心管束结构的PVP纳米纤维。TGA-DTA分析表明:632.92℃纤维完全被氧化。XRD表明:制备的PVP纤维为无定型态。。  相似文献   

14.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PA6/PVA复合纳米纤维.分析了不同质量比的PA6/PVA共混纺丝溶液的粘度、电导率、表面张力,并探讨其静电纺丝效果.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表面张力仪等对纳米纤维膜的形貌结构、成分相容性及亲水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纺丝电压为19kV、纺丝距离为20cm、丝液流量为0.2mL/h的条件下,共混溶液质量比为12%∶4%时的静电纺丝所得纤维具有良好的形貌,复合纳米纤维中PA6与PVA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并有效地克服了纯纺PVA纳米纤维在水溶液中出现的过度溶胀问题.  相似文献   

15.
静电纺丝素纳米纤维工艺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静电纺丝法可获得纳米级丝素纤维,后者可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伤口包覆及药物控释等.以甲酸为溶剂,溶解再生丝素室温干燥膜进行静电纺丝.根据静电纺丝原理,研究了质量分数、电压和电场等工艺参数对纤维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直径与质量分数具有高度显著线性关系,纤维直径随质量分数的升高而增大;纤维直径开始随电压的增加而变小,之后变大;相同电场强度下,高电压/长距离式电场制备的纤维直径小.  相似文献   

16.
以甲苯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混合液为溶剂,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PVK纳米纤维;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纤维形貌进行了表征,并进一步研究了浓度、纺丝电压及纺丝距离等实验条件对纤维形貌的影响;采用荧光发射光谱及荧光显微镜对电纺纤维进行了光学表征.结果表明:纤维直径随着纺丝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电压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随着纺丝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荧光显微镜分析表明:PVK电纺纤维在紫外光照下发蓝紫光.荧光光谱分析表明:与PVK薄膜比较,PVK电纺纤维在437 nm处出现一个新的发射峰.  相似文献   

17.
以无水乙醇为溶剂,聚乙烯吡咯烷酮和正硅酸乙酯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纺丝前驱体,然后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得到电纺纤维,再经煅烧处理后得到外径150 nm左右的二氧化硅纳米管。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电纺纤维和二氧化硅纳米管的形貌,利用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多晶粉末衍射仪(XRD)证明二氧化硅纳米管的形成。结果显示:当纺丝参数分别为电压10 kV、流速1.5mL/h、接收距离14cm,原料配方为:聚乙烯吡咯烷酮1.5g、无水乙醇16mL、正硅酸乙酯3.2mL时,获得的电纺纤维和二氧化硅纳米管均具有良好的形貌。  相似文献   

18.
利用静电纺丝方法制备了聚丙烯腈/细菌纤维素复合纳米纤维.研究了溶液浓度、细菌纤维素含量对复合纳米纤维成形及吸水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静电纺丝产物由珠状结构纤维逐渐成为平滑纤维,上工平均纤维直径逐渐增大;随着细菌纤维素含量的增加,共混纺丝溶液的黏度增加,得到的复合纳米纤维直径也增加,同时其吸水性也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为制备一种在包装和过滤领域有着良好应用前景的先进复合材料,采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出PVA/PA6复合纳米纤维,对其在静电场中的成型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加,纤维的形貌变好,直径变粗;随着纺丝电压与喷丝流量的增加,纤维的平均直径变细,珠状物逐渐减少;随着接收距离的增加,纤维的平均直径变粗,珠状物增多.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 of coagulation temperature on the morphology, microstructur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dihydroxy poly(p-phenylene benzobisoxazole) (DHPBO) fibers was investigated during dry-jet wet- spinning process, in which the coagulation bath concentration and drawn ratio were kept as 10 wt% of PPA in water and 1.7, respectively. The structur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as-spun DHPBO fibe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FTIR, XRD, SEM, and single fiber tensile testing.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 PPA/H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