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对天津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典型站点的现场调研,分别从站点用地空间、站点周边街道空间、站点周边面状空间三个方面对现状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以期用于整合改善。  相似文献   

2.
冯顺  赵伯伦 《城市建筑》2021,(11):28-30
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建设迅猛,轨道交通站点成为城市重要节点,其与城市公共空间相互作用影响,共同引导城市发展.本文依托站城一体化发展趋势,以济南市为例分析总结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公共空间关系,从交通融合、空间贯通、文化协同等方面提出两者的衔接策略,尝试对其进行规划设计引导,优化城市秩序,激发城市活力,建构美好的城市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3.
从城市设计中观层面出发,在TOD模式的背景下,以空间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南昌市轨道交通1号线站点周边公共空间为例进行量化分析研究,旨在揭示南昌市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公共空间结构特点及其对行人使用行为影响,为正在规划建设的南昌市轨道交通站点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具备"节点—场所"的双重特性。研究结合南海区新型公共交通系统六站点周边(上盖)建筑概念方案设计,尝试提出基于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节点—场所"双重特性的规划设计思路,通过从与公共中心耦合的角度分析轨道交通站点在城市和交通链中的功能定位、从轨道交通站点的多重属性优化用地交通布局以及不同空间尺度下用地空间形态调控三个方面的规划设计实践,探讨实现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社会、经济和空间等综合效益最大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新建筑》2016,(2)
界定了枢纽型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并通过分析典型案例研究枢纽型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作用,提出空间整合的设计要素主要体现在功能布局、交通流线、空间构成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枢纽型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整合设计策略及相应的空间形态模式。  相似文献   

6.
轨道交通有助于快速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和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加强城市时空的整体性。在实际操作中,可达性的改善能够引起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土地价格的上抬、土地使用功能的变迁、开发强度的提升及周边空间环境的改善等,因此轨道交通对于城市空间的直接影响作用主要集中在站点周边地区。研究从轨道交通站点与中心节点空间耦合的内涵入手,分别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角度分析二者空间耦合的影响因子,探讨二者空间耦合的作用机制,构建实现二者空间耦合的目标引导体系,并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阐述了实现二者空间耦合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TOD模式对广州中心区具有普适性,但广州市近郊轨道站点周边开发低效、带动范围有限,文章指出需要拓展近郊轨道交通站点周边TOD影响范围研究及内涵。作者分析了新加坡新市镇TOD的经验,提出广州近郊区通过驳接公交拓展轨道站点影响范围形成的E-TOD模式,轨道站点与公共设施整合形成E-TOD功能组团公共中心,确定E-Tod核心区和影响区的开发强度及环境建设标准,建立轨道建设和土地储备、开发机制,为广州近郊新区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运营形式,其站域必须具备公共交通的服务功能,同时轨道交通站域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一部分,也应具备一般公共空间的服务功能。因此,本文针对具体的公共空间属性,对站点地区公共空间塑造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及站点综合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雁 《时代建筑》2009,(5):30-36
文章介绍了上海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发展变化概况,同时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对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综合开发进行分析,对站点周边综合开发的方式、布局原则进行探讨,并结合上海市轨道交通站点现状,提出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0.
胡斌  卞晓帆  王峥 《城市住宅》2021,28(8):61-64
轨道交通因其运载量大、时间准、效率高等优势,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提高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地铁站域更是人们交通出行与休闲生活的必要场所,因此提高地铁站域空间活力对轨道交通使用者的日常出行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以地铁站域活力为研究对象,提取站域活力的来源,基于多源数据对地铁站域活力的量化影响要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轨道交通建设高速发展,尤其发达大城市有多条轨道交通线建成或在建,这为城市中心区站点周边建成空间环境的提档与转型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然而,现有TOD理论指导下的城市建设主要还是聚焦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以及站点周边空间再开发等领域,对于轨道站点周边绿色化打造和人性空间营造有所忽视。以南京而言,鼓楼地铁站周边开发考虑了绿色化要素,但总体而言属于"浅绿色"特征。文章结合鼓楼地铁站周边调研,引入深绿型TOD理念,提出了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深绿型TOD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针对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地下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人流组织及通识设计问题,对武汉市重要轨道交通站点与商业综合体的地下公共空间进行了调研,研究选取武汉市轨道交通2号线珞雄路站商业综合体地下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眼动脑电同步监测被试在不同地下空间形式中空间认知的印象比,探讨人们的地下空间认知地图的形成过程,分析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各种设施及标识系统设置的合理性,从而总结适合当地居民使用状况的有效设计手法及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13.
王天洋 《江西建材》2023,(8):161-162+165
文中结合实际,围绕地下、公共、空间三个关键点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开发利用地铁站点地下空间;分析综合开发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付费区和出入口的地下通道与周边写字楼等设施相连接,强调了有度线的车站如何利用负二层和负一层的空间与周边业态考虑综合开发设计;介绍了TOD模式在地铁站点综合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以深圳地铁2号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沿线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客流的实证分析,探讨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的空间适配问题。研究发现,地铁2号线的客流与站点地区的土地使用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主要表现为:(1)功能影响。出行的流动主要发生在居住型站点与混合型站点或就业型站点之间;(2)密度影响。站点客流量与站点地区开发密度有正相关性,但高密度开发并不必然生成较高的站点客流量;(3)距离影响。客源大都分布在500m步行可达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中国城市实现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的空间适配不宜简单应用TOD模式的高密度开发、土地混合使用、宜人的步行环境等原则,而应该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状况,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站点周边地区潜在的轨道交通使用者密度而非单纯的开发密度;(2)在促进站点周边土地混合使用的基础上,平衡线路乃至线网上不同类型站点的数量与布局;(3)优化轨道交通的自行车和公交接驳服务来扩展轨道站点的服务圈层。  相似文献   

15.
以南京市江北新区江浦组团为案例地,结合刷卡大数据与城市空间小数据分析公共自行车出行时空特征并建立引力模型探究起讫站点周边空间因素对出行的共同影响。文章发现:新城的公共自行车出行以通勤为主要目的,高频出行多分布在较高用地混合度地区和关键空间节点周边,站点周边的地铁站、社区、就业地、餐饮服务设施的布局密度促进出行,而用地混合度、路网密度和除餐饮外的商业设施布局密度则抑制出行。结合新城紧凑的用地特征和通勤为主的出行特征,提出站点应布置在社区、地铁站等关键空间节点周边,同时避开用地混合度过高、支路稠密、交通流量较大或沿街商业设施密集的路段,为新城等共享单车市场难以覆盖区域的公共自行车站点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规划师》2016,(7)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深度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加剧,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已经成为扩展城市空间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轨道交通建设的全面开展,为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香港作为亚洲地区土地资源稀缺的典型区域,其依托发达的地下轨道交通系统,在地铁站点周边开发了大量地下空间,这些地下空间的组织与利用方式值得我国其他地区学习借鉴。文章以香港地铁站点地下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建设规模、功能构成及空间布局特征,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单功能星状、单功能树状、多功能树状和多功能网状四类空间组织模式,并结合外部环境特征探析各类模式的适用范围,以期为我国大中城市地铁站点地下公共空间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晓健  王子瑄  孙小叶 《城市建筑》2023,(17):81-84+157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土地利用问题日益显著,进而产生了人与土地空间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站城协同理念对于我国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将以邯郸市轨道交通1号线作为研究对象,以TOD理论作为研究方法,探究站城协同发展状况。根据TOD理论归纳分类出五种不同类型站点,将站点及周边土地空间发展有效融合。再依据轨道交通沿线站点的土地空间利用现状及现存问题,对其发展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城市规划》2020,(5):111-117
中国正处于城市轨道交通大规模建设期,从城市空间发展视角需要关注平衡问题。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失衡,主要反映在空间错位、时间异速和功能失配上,亟需揭示二者协同规律。本文通过影响模型、模拟模型与反馈模型构建协同分析框架,以北京为例,探究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在不同尺度上的时空响应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在大都市圈尺度,城市形态中的职住空间关系会影响到轨道交通客流量,就业中心和居住中心都可能对轨道站点产生强客流压力。在城市尺度,轨道交通可达性较高的站点,会产生集聚效应而吸引更多的就业,增加周边就业岗位的密度。在站点尺度,轨道交通线路开通会带动站点周边土地利用转变。研究表明,轨道交通与城市的协同发展核心是空间上匹配、时间上同步和功能上整合,研究旨在对中国城市应对轨道交通快速集中建设时期的挑战起到理论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空间增长边界的划定,城市地上空间资源紧张、交通拥堵等现象凸显,越来越多的城市尝试利用轨道交通建设来解决或缓解此类城市问题。沈阳市轨道交通始建于2005年,目前1、2号线已投入使用,4、9、10号线正在建设,但新建轨道站点入性化设计不足,站点设施与周边的交通、环境、服务等脱节。本研究针对上述  相似文献   

20.
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研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对轨道交通站点用地的开发内容和开发方式进行分析,进而对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综合功能的布局原则、开发方式进行探讨,并结合上海市轨道交通站点的现状,提出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