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油田地面建设工程的特点,采用美国Intergraph公司的MGE平台开发研制了“大庆油田地面建设信息系统”。在油田地面建设中应用GIS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大庆油田地面建设信息系统”的开发从1996年启动,历时3年,完成了包括油、气、注水、电等8个系统。 此工程的方案论证,GIS平台选型、总体设计、数据库组织、开发实施到最后付诸应用的整个过程说明一个问题:数据是GIS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探讨KBGIS(KnowledgeBased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应用于油田地面建设的基本方法,提出了一种KBGIS的基本结构和知识表达方法。充分利用油田生产的“历史属性数据、图形数据”,对现状进行智能式地分析、处理和提供决策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把基于知识系统的成果引入GIS——GIS与ES(ExpertSystem)相结合,形成智能的、高度集成的GIS系统,是对“基于数据的系统”在推理、解释、管理动态的地面建设数据方面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大庆油田现有生产数据包含了地面工程的原油集输系统、油田气集输系统、注水(入)系统、供水系统、排水系统、污水系统及电力系统等7个专业系统的地面设施的属性信息和图形信息。对于现有的生产数据,首先要把数据填写入与大庆油田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结构对应的数据模板中,然后才能完成数据迁移,将数据导入到大庆油田地理信息系统中。利用ArcGIS的桌面工具ArcInfo和ArcCatalog等就可以完成数据的加载、处理和维护。  相似文献   

4.
在windows NT操作系统环境下,利用 Intergraph公司的专家GIS系统MGE作为操作平台, Intergraph公司的桌面 GIS系统GeoMedia和网络GeoMedia Web Map作为应用系统,同时选择MicroStation 95图形软件和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成功建成大庆油田"油气初加工地面信息系统",取得较好应用效果。"油气初加工地面信息系统"主要研究内容是图形数据库、属性数据库的建立,应用管理和网络发布功能的开发。  相似文献   

5.
川西气田的集输管网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日趋庞大和复杂化。目前 ,人工化的管网数据管理体系、经验性的分析手段难以准确地掌握整个川西管网的运行状态 ,管网压损日益严重。本文将研究如何利用GIS技术解决这一问题 ,实现管网信息的高效管理 ,以及在应用中完善地面建设信息的可视化。GIS基本概念   1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 (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是将地球表层信息按其特性的不同进行分层 ,每个图层存储特征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对象集 (如河流、湖泊、道路、管网和井位等 ) ,然后分层管…  相似文献   

6.
WebGIS技术在油田地面工程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使大庆油田各地面工程规划、决策、管理部门能快速准确地了解油田现状,方便灵活、准确可靠地做出各种方案和决策,基于GeoMedia平台成功开发出大庆油田地面工程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七类基本的数据库和一类公用数据库。七类基本的数据库分别对应油田的原油集输储运、给排水、电力、道路等七个专业系统,一类公用数据库即为油田公用设备数据库。该系统可提供图形查询、绘图输出、制表输出、数据查询、文档输出、方案输出、方案布局、多媒体表达等信息服务,并最终实现规划方案优选,为油田地面工程建设提供高效的信息查询服务与辅助规划工具。文章介绍了该系统的软件环境、硬件环境以及设计的6个功能模块,并以一个油田区块为例,说明在油田地面工程规划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地图数据的录入、编辑和分析功能,并能将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有机地结合。通过大型数据库及网络技术的支持,紧密结合陈堡油田集输工程建设与生产的实际特点,成功实现了对数据有效合理的管理,并将生产数据、空间数据、影像数据有机结合,实现了在实际地理背景下直接对集输系统数据进行可视化查询、统计及动态分析,为地面工程设计、建设、维护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是油田实现工程现代化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大庆油田随着开发建设的不断深入,逐渐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开发方式趋于多样化,油田产油量递减、含水率及产液量上升等高含水油田的开发特征日趋突出,地面系统面临着已建系统负荷不均衡、能源消耗日趋加剧等问题。阐述了大庆油田油气集输系统的主体工艺,分析了大庆油田地面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对高含水时期大庆油田油气集输系统建设特点的分析,总结了大庆油田高含水区块地面建设规划的主要做法及做好地面规划工作的几点认识,对同类油田的地面建设规划工作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地图数据的录入、编辑和分析功能,并能将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有机地结合。通过大型数据库及网络技术的支持,紧密结合陈堡油田集输工程建设与生产的实际特点,成功实现了对数据有效合理的管理,并将生产数据、空间数据、影像数据有机结合,实现了在实际地理背景下直接对集输系统数据进行可视化查询、统计及动态分析,为地面工程设计、建设、维护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是油田实现工程现代化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油田的勘探开发和地面建设的规划设计工作,以及日常生产运行和管理,需要将相关的地面工程的数据以准确的空间分布形式,在系统中以图形方式展示,如井位图、管网图等。在规划时,根据批量坐标数据,进行点、线特征的自动成图。同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拓扑分析功能,为油气集输、注水系统等地面工程规划提供相应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乙酰化是保护糖类羟基最常用的方法。将糖类羟基乙酰化反应用催化剂分为碱、无机酸、有机酸、Lewis酸、硅铝酸盐、离子液体和其他催化剂,分别综述了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污水含油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石油化工企业的污水分析与处理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介绍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提出了在污水含油分析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并且总结了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从国内外降低催化裂化(FCC)汽油烯烃含量的催化剂、助剂及工艺的开发和应用,以及改善汽油组分构成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降低汽油烯烃技术的进展情况,提出了国内采用降烯烃技术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凝灰岩储层作为致密油气储层的一种,其微纳米孔隙对油气的储存有着较大的影响。为明确准噶尔盆地哈山地区二叠系风二段凝灰岩储层孔隙结构及非均质性特征,选取哈山地区哈11井6块凝灰岩样品,采用总有机碳含量测定、全岩矿物组分分析,通过CO2和N2吸附实验对凝灰岩储层孔隙结构进行表征,结合多重分形理论,分析孔隙的非均质性及连通性。结果表明:所选凝灰岩样品TOC平均为0.931%,矿物组分以长石、石英、黏土矿物以及白云石为主。微孔主要发育0.33~0.38,0.50~0.68及0.72~0.86 nm3个孔径区间内的孔隙,介-宏孔主要发育2.94~16.09 nm孔径区间内的孔隙。广义分形维数(Dq)随着q的增大而减小,奇异分形谱呈凸起的非对称抛物线状,凝灰岩储层孔隙具有多重分形特征。微孔(0~2 nm)具有较小的奇异谱谱宽(Δα)和较大的Hurst指数(H),而介-宏孔(2~100 nm)具有较大的Δα值和较小的H值,表明微孔具有较好的均质性和连通性。介-宏孔的非均质性受孔体积的影响,随着孔体积的增大,孔隙非均质性增强,连通性降低。TOC和矿物组分对孔隙非均质性含量和连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TO...  相似文献   

16.
17.
18.
采用离子色谱电导法,利用电化学自动再生抑制器,同时选择了1.35mmol/L的Na2CO3与1.0mmol/L的NaHCO3混合液作淋洗液,对炼油厂蒸气水中的阴离子进行了分析测定,回收率在98%~10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该分析测定方法准确、快速,可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相似文献   

19.
20.
Fundamentally new technology for production of gasoline in stabilization of crude oil and gas condensate in a centrifugal force field is directed toward increasing the intensity of the process and decreasing capital and power costs. By regulating the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at the inlet into the hydrocyclone, it is possible to control production of unstable gasoline. By-products of petrochemistry are used to increase its octane number. Synergism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gasoline in multistage hydrocycloning of crude and incorporation of oxygen-containing components was demonstrated.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Khimiya i Tekhnologiya Topliv i Masel, No. 1, pp. 6–9, January–February, 20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