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基于有限元方法对阵列排布的隔水导管组成的群桩基础开展竖向载荷作用下的破坏模式研究,分析不同井口间距、桩数、桩径和桩长下隔水导管复合群桩基础的极限承载力和轴向载荷传递规律,结合隔水导管的结构特点,推导适用于隔水导管复合桩的群桩效应系数计算公式。研究表明:隔水导管复合桩群桩效应系数随距径比Sa/D1的增大、桩数N的减小、桩径D1的增大及不排水强度Su的增大而增大;增加变截面以下桩长L2,可提高复合群桩中心桩承载力发挥程度。与相同工况普通钢管桩群桩基础相比,隔水导管复合群桩基础的侧摩阻力发挥更加充分,群桩效应系数更高。 相似文献
4.
5.
6.
根据东方 1- 1地区海底土的地质调查资料 ,利用隔水导管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 ,计算出该地区海底土的极限承载力。结合海上钻井施工特点 ,进一步计算出隔水导管的合理入泥深度。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 ,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8.
本文通过对套管单桩和用于钻机整拖的套管群桩的试验,对套管桩的有关参数,如承载能力、破坏条件、水平位移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实际平台在饱和土体中的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建立了缩比模型的导管架平台桩土相互作用试验系统,采用激振器激励的方式,利用MaCras机械及结构模态分析软件测试了所建导管架模型在不同水深下的自振特性。借助ABAQUS/Standard中的管土相互作用单元对试验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将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发现,用PSI单元模拟桩土动力相互作用能够获得较高的精度,且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计算效率较高,相对于桩土实体模型或者等效固支模型来说具有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主要研究具有大直径d(2.134m)、深贯入 l(96m)、小桩距 Sa(3.507m,其桩间距 Sa与桩径 d之比仅为 1.643),而且桩数少(仅为一列,共2根桩)等显著特点的某海洋气田平台桩基群桩的竖向承载力的超群桩效应。现有的多种相关规范,并没有涉及到本文所述特殊条件下单列群桩竖向承载力的分析计算。因此,考虑管桩内土塞的闭塞效应,采用线弹性理论、港口工程群桩承载力折减系数法、建筑桩基规范法以及凭借已有模型试验结果进行计算等几种方法来分析该群桩竖向承载力的超群桩效应。通过进一步分析,总结出分析该类群桩效应问题较为实用的方法,以期对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为了定量评价海洋立管产品的疲劳寿命,对海洋立管共振弯曲疲劳试验的力学模型进行理论研究,得到该模型的应力幅和固有频率,为海洋立管全尺寸疲劳试验标准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开发了共振弯曲疲劳试验平台,制订了SY/T 7605—2020《海洋立管全尺寸疲劳试验方法》等2项标准,进一步阐述了该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规范了海洋立管全尺寸疲劳试验装置、试样设计与制备、试验结果处理等方面的具体技术要求。根据标准完成了20多组疲劳寿命测试,结果表明,立管系统的疲劳试验方法及焊接工艺较为合理,有助于提升海洋立管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16.
赵德廷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1995,(2)
基于大量的近海工程实践,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平台群桩等效计算的基本理论和公式,尤其详细论证和说明了群桩刚性系数的计算方法。文章还结合实例叙述了这种方法的工程应用。计算结果表明,这种等效计算法省工省时,精度满足要求,可用于实际工程。 相似文献
17.
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预提升段流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双流体的概念,耦合了颗粒端动能模型的颗粒流动力学模型,并结合循环流化床内气粒两相间传热及催化裂化反应的十三集总动力学模型,探讨了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预提升段催化剂颗粒的流动特征,给出了催化剂颗粒的速度场。 相似文献
18.
南海西部海域常规探井简易水上井口前期普遍采用248;762 mm×25.4 mm大尺寸隔水导管,作业成本较高。从隔水导管桩土承载力、海底土浅层破裂压力、极端海况下隔水导管强度等方面分析248;508 mm×25.4 mm隔水导管稳定性。结果表明:隔水导管最小入泥深度为45 m时,能满足井口承载1 000 kN要求; 极端海况下隔水导管能满足强度要求,在水面及泥线下2 m附近出现最大弯矩与应力,泥线以下10 m后应力较小。现场应用表明,乌石海域采用248;508 mm隔水导管可实现后续安全钻井作业,相比248;762 mm大尺寸隔水导管方案,可降低作业工期与费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