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近红外分析方法测定润滑油基础油的化学族组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测定了不同来源、不同工艺的润滑油基础油近红外谱图 ,以偏最小二乘方法为数学工具 ,通过硅胶吸附法取得基础数据 ,建立基础油的近红外光谱 -化学族组成模型。采用该模型测定未知样品与硅胶吸附法的测定结果相比 ,饱和烃质量分数和芳烃质量分数相关系数分别为 0 9877和 0 9875。对子分析结果表明 ,两种分析方法的测定结果一致。近红外分析方法重现性好 ,分析速度快 ,结果准确 ,且不消耗有机溶剂。  相似文献   

2.
考察了加入粘度指数改进剂对内燃机油运动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粘度指数改进剂添加量一定的情况下,油品粘度随基础油粘度变化的模型是一有截距的直线方程,而目前常用的描述粘度指数改进剂对油品粘度影响的Kraemer和Huggins方程,在粘度指数改进剂添加量一定时,所显示是一无截距的直线方程,与试验结果不完全一致,分析试验结果后,找到了更加适宜的粘度指数改进剂对油品运动粘度影响的模型,v=v0 ω(c1v0 c2ω)。新模型物理意义简单,直接,c1代表基础油粘度与粘度指数改进剂增粘能力的影响,c2代表粘度指数改进剂加量对粘度指数改进剂增粘能力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新模型较Kraemer和Huggins方程有更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高低温粘度是柴油机油油品的重要性能指标。文中分析了不同基础油、粘度指数改进剂、降凝剂对油品高低温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选择基础油、粘度指数改进剂、降凝剂用量能明显改善油品的高低温粘度。  相似文献   

4.
对几种加氢裂化、加氢异构脱蜡及溶剂精制基础油作为CF-4 5W/40柴油机油的基础油进行筛选,并讨论分析了基础油、粘度指数改进剂、降凝剂、复合剂对低温动力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油品低温动力粘度的主要因素是基础油、粘度指数改进剂及功能添加剂,其中基础油的影响最大。为调制大跨度粘度等级的CF-45W/40柴油机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我国润滑油基础油粘度指数与红外光谱信息的关系,应用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进行分类处理,建立了我国润滑油基础油粘度指数分类特征集,并通过了分类器的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基础油的粘度指数与其红外光谱信息之间有密切关系;在模式空间中粘度指数的变化趋势明显;基础油的粘度指数分布有相当明显的地区性。本文还发展了一种基于k-NN法的半定量粘度指数估算方法,用以解决一般模式识别技术难以解决的估值问题。  相似文献   

6.
基础油及粘度指数改进剂对润滑油高温清净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成焦板(或成漆板)试验法考察了基础油及粘度指数改进剂对润滑油高温清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油的粘度和粘度指数改进剂对油品的高温清净性有很大影响;粘度较大的基础油的高温清净性明显优于低粘度的基础油,在低粘度的基础油中加入一些重组分,可明显改善油品的高温清净性;而在油品中加入粘度指数改进剂会使油品的高温清净性变差,非分散型粘度指数改进剂的负面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7.
对几种加氢裂化、加氢异构脱蜡及溶剂精制的基础油作为CF-4 5W/40柴油机油的基础油进行筛选,并分析了基础油、粘度指数改进剂、降凝剂、复合剂对油品的低温动力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油品低温动力粘度的主要因素是基础油、粘度指数改进剂及功能添加剂,其中基础油的影响最大.为调制大跨度粘度等级的CF-4 5W/40柴油机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石琛  毛大恒 《润滑油》2006,21(6):28-32
采用矿物油、聚α-烯烃、多元醇酯和高压加氢BS光亮油调配半合成发动机油基础油,并测定不同配比下基础油的油膜强度、摩擦系数和粘度指数,通过双隐层BP神经网络对基础油调配进行仿真研究,建立了半合成发动机油基础油调配配方优化模型,经过优化训练后,最终得出综合性能优良的配方组合。按49.9957∶4.3693∶42.4578∶3.1772的配比调配基础油,可以使基础油的油膜强度、摩擦系数和粘度指数分别达到56 kg,0.065和112,经实验后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56 kg;0.065598;112)极其吻合。  相似文献   

9.
选用不同基属原油生产的六种加氢润滑油基础油为原料,研究了它们的物理性质,并采用柱色谱和质谱法详细研究了各种加氢基础油烃类组成。结果表明:各种加氢基础油的S、N含量很低,饱和烃含量很高,芳香烃含量很低;随加氢基础油H/C摩尔比的增加,加氢基础油粘度指数相应增加;加氢基础油中环烷烃含量越高,粘度指数越低,链烷烃含量越高,加氢基础油粘度指数越高。  相似文献   

10.
自组织神经网络定量分析内燃机油粘度指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自组织神经网络仅具有的定性分析功能进行了发展,将自组织神经网络从无监督聚类方法改为有监督聚类方法,建立了近红外光谱-内燃机油粘度指数定性分析模型;从自组织神经网络连接神经元权重中提取定量信息,建立了近红外光谱-内燃机油粘度指数定量分析模型。该方法不仅实现了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内燃机油粘度指数同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而且能够优化自组织神经网络的训练。使用了不同生产厂家、不同牌号的内燃机油,用20个样品作为训练集训练该模型,用10个样品作为测试集检验该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内燃机油的近红外光谱中含有与粘度指数相关的信息,用该模型能够实现对内燃机油粘度指数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1.
近红外分析方法快速测定沥青蜡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沥青蜡含量的分析方法。选择适当的近工外光谱范围,得到了沥青的近红外吸收谱图。对谱图作相应的处理后,采用偏最小二乘方法建立模型,并选择了最佳主因子数。实验结果表明,近红外分析方法与标准分析方法(SH/T0425)的测定结果一致,该方法具有重现性好、分析速度快、使用样品量少等特点,是一种好的沥青蜡含量快速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2.
采用近红外分析方法测定原油馏程性质,比较了人工神经网络,主成分回归和偏最小二乘法的校正结果,认为对于组成变化比较复杂的原油,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能够得到较好的建模效果,对验证集的测定结果表明,近红外分析方法与所用参考分析方法(气相色谱模拟蒸馏)测定的原油馏程结果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别,二者测定结果的差值在参考方法ASTM D5307的再现性范围内,说明以人工神经网络为校正方法的近红外分析方法可以用于原油馏程性质的快速测定,其单次测定只需大约10min.  相似文献   

13.
甲基叔丁基醚含量对近红外光谱法测定汽油族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顾洁  王艳斌  袁洪福  陆婉珍 《石油化工》2005,34(12):1208-1211
建立了快速分析汽油族组成的近红外光谱法,研究了汽油近红外光谱随甲基叔丁基醚(MTBE)含量变化的规律,建立了不含MTBE汽油和含MTBE汽油的混合校正模型,评价了MTBE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校正模型预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TBE含量对汽油的近红外光谱的影响较大,随着MTBE含量的增加,汽油试样的近红外光谱向短波方向平移。混合校正模型的预测准确性不受MTBE含量的影响。近红外光谱法测定汽油族组成的结果与GB/T 11132—2002《液体石油产品烃类测定法(荧光指示剂吸附法)》测定的结果一致。近红外光谱法快速、准确,可用于在线分析。  相似文献   

14.
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成品罐汽油的有关性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邵波  黄小英  王京华 《石油化工》2002,31(10):848-851
在标准方法测定数据的基础上 ,建立了厂内成品罐汽油的组成和性质的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 ,并用常规分析方法验正模型的准确性。实验表明 ,近红外光谱法测定的准确性达到标准方法对测定结果的要求。近红外光谱技术能在 5min内快速、准确、简便地一次测定成品罐汽油的辛烷值、芳烃、烯烃、苯  相似文献   

15.
近红外光谱用于原油快速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75种原油建立原油近红外光谱数据库,通过偏最小二乘方法建立快速测定原油主要性质的分析模型。利用原油近红外光谱指纹特征提出原油种类精确识别方法--移动相关系数法,结合原油评价数据库可快速得到单种类原油的详细评价数据。对于混兑原油,采用库光谱拟合方法,可从原油近红外光谱数据库中解析出一组参与混兑的"伪原油种类"及其混兑比例,结合原油评价数据库可得到该混兑原油的详细评价数据。  相似文献   

16.
热重诺亚克法--一种新型的润滑油蒸发损失测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沁莹  李桂华 《润滑油》2004,19(2):47-49
润滑油的蒸发损失对润滑油来说是很重要的指标。近年来一种新的测定润滑油蒸发损失的方法——热重诺亚克法已经被建立起来,它利用热重仪来模拟经典诺亚克法的操作条件对润滑油的蒸发损失进行测定。通过对16种基础油、3种成品油进行蒸发损失测定,并与经典诺亚克法结果进行比较表明,此法可测定蒸发损失在0~30%的基础油和全配方润滑油,其结果等同于经典诺亚克法。  相似文献   

17.
Viscosity index improver (VII) and Pour point depressant (PPD) performances of the β-pinene based newly developed greener additives were tested in base oil in terms of viscosity index (VI) and pour point (PP), respectively. It is observed that, incorporation of β-pinene induces excellent biodegradability in the acrylate system. Among the two systems, β-pinene – dodecyl acrylate copolymers showed higher VI and pour point depression efficiency than the corresponding decyl acrylate copolymers. The study also indicated that VI and PP values of the additive doped base oils depend on the nature of mineral base oils as well as on the type and concentration of the additives. The synthesized copolymers of each of them with β-pinene (BP) were characterized by spectral,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ic (GPC) and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For a comparison the respective homopolymers were also prepared under identical conditions and tested for VII and PPD properties in base oils by the standard ASTM methods. The biodegradability along with multifunctional additive performance showed potential for the copolymers for their industrial application as lube oil additives.  相似文献   

18.
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轻质油品馏程及蒸气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近红外光谱测定汽油,溶剂油和煤油等轻质油品的馏程,蒸气压的方法,在济南炼油厂1年来的生产控制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精度和重复性均满足标准分析方法的要求,具有快速,准确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以6种费-托合成润滑油基础油和14种加氢异构润滑油基础油为研究对象,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对其分子结构及组成进行分析,并计算其分子结构参数,将20种基础油的黏度指数与识别出的8种分子结构进行关联,考察组成对黏度指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润滑油基础油分子中2位、3位、4位甲基取代结构的存在会降低其黏度指数,而正构烷烃和6位或7位取代结构分子则有利于提高其黏度指数。对于费-托合成润滑油基础油,当分子平均碳数相近时,支化度和支化点数越大,润滑油基础油结构的分支程度越高;当分子平均碳数不同时,相对支化点数越大,润滑油基础油结构的分支程度越高;黏度指数随着相对支化点数的增加呈线性增长,相关系数为0.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