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万建蓉  宫平  王成 《人民长江》2008,39(4):94-95
利用一维不平衡输沙原理对乌江银盘水库正常蓄水位214 m,死水位211.5 m运用方案对银盘水电站进行了库区泥沙冲淤计算分析.计算成果表明:由于银盘水电站为径流电站,在水库运用初期,悬移质排沙比即可达到96%;库区泥沙淤积不严重;悬移质泥沙集中淤积于距坝25.65 km以内河段,推移质泥沙大部集中淤积在距坝25.65~42.54 km河段内.水库运行至20 a末时,遇5%频率洪水,相对空库水位最大水位抬高值为 0.42 m.  相似文献   

2.
游中琼  刘宁等 《人民长江》1999,30(12):27-29,
根据长江中游防洪系统的特点,从流域实测和历史洪水中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江水作为典型,在遵循三峡防洪库容分配方案的前提下,建立典型洪水优化调度数学模型,并用模拟算法求争,以确定清江水市垭枢纽预留防洪库容对长江中游地区的防洪作用。结果表明:清江水布垭枢纽预留5亿m∧3的防洪库容对城陵矶地区的防洪作用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3.
根据长江中游防洪系统的特点,从流域实测和历史洪水中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洪水作为典型,在遵循三峡防洪库容分配方案的前提下,建立典型洪水优化调度数学模型,并用模拟算法求解,以确定清江水布垭枢纽预留防洪库容对长江中游地区的防洪作用。结果表明:清江水布垭枢纽预留5 亿m3 的防洪库容对城陵矶地区的防洪作用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4.
嘉陵江亭子口水库泥沙淤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建蓉  宫平 《人民长江》2006,37(11):33-34
利用一维不平衡输沙原理对嘉陵江亭子口水库正常蓄水位458 m运用方案进行了库区泥沙冲淤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水库泥沙淤积形态为三角洲淤积,水库运用20 a,库区三角洲淤积体的顶点在距坝80 km左右,水库运用50 a三角洲淤积顶点下延至距坝60 km左右;当枢纽运用至100 a末时,库区泥沙淤积量为21.81亿m 3,水库泥沙淤积大部分集中在常年回水区;当枢纽运用至20 a末时,遇不同频率洪水时,受库区泥沙淤积影响,昭化以下41.9 km河段及昭化以上10 km左右河段水位抬高1.05~2.53 m.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泥沙淤积对公路黄土坝式路堤的影响,根据坝式路堤实际情况,考虑泥沙危害和来源,综合考虑水域面积内及分水岭内降雨径流的入库量,得出径流深及最终年入库量,由此得出坡面产沙量。工程实例计算结果表明:由于没有径流,泥沙主要来源是降雨引起的侵蚀跟随地上径流而流进库区;分析了三种泥沙淤积对坝式路堤影响的情况,根据入库量计算出产沙量,得到每年入库的泥沙体积,并计算出泥沙淤积总量及有效库容;经过若干年的泥沙淤积,库区的有效库容仅剩设计库容的20%左右。  相似文献   

6.
严维  张亚磊 《东北水利水电》2015,33(3):68-70,72
德尔西水电站位于南美洲,属于多沙河流。本文采用CRS-1河流泥沙数学模型对水库进行泥沙淤积计算。根据库区纵横断面、水沙代表系列和泥沙级配等条件,对3种运行方式进行了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电站淤积平衡年限约为2年,并给出了推荐电站运行方式。水库按推荐运行方式运行,淤积平衡后,库区泥沙淤积量15.27万m3,正常蓄水位以下库容损失25.18%,调节库容损失率8.85%,余27.38万m3调节库容供发电等使用。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泥沙淤积对白水水库库容及死水位选择的影响,对水库来水来沙和淤积形态进行计算分析,设计水库淤积形态,从而确定坝前淤积高程、死水位和水库淤积后有效库容。为了工程更安全的兴利运用,采用锥体淤积形态设计。根据设计成果,白水水库运用50a后,库区淤积泥沙187.78万m~3,坝前淤积高程为1 218 m,正常蓄水位下有效库容约1 094万m~3。综合考虑泥沙淤积、灌溉效益、库区淹没影响及工程投资等主要因素,确定水库死水位为1 226 m,为工程规模论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荣辉  万建蓉 《人民长江》2009,40(22):30-31
采用HELIU-2软件进行了白马航电枢纽正常蓄水位183 m、死水位181 m方案库区泥沙淤积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白马航电枢纽为径流调节电站,库区泥沙淤积不严重,运用10 a末排沙比就可达到97.7%;在水库运用的1~50 a间,水库泥沙淤积量基本集中在坝前1~8 km以内;水库运用20 a末时,总库容可保留98.5%,遇5%洪水时水面线相对水库初始运行时水面线水位最大抬高值仅为5 cm,遇20%频率洪水时,最大水位抬高值均出现在距坝5 km处,抬高值为1 cm。泥沙淤积对库区洪水位的影响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9.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泥沙冲淤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一维不平衡输沙原理对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水库正常蓄水位抬高至170 m运行时的库区泥沙冲淤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成果表明:当枢纽运行至100 a末时,汉江干流库区淤积量为36.34亿t,当枢纽运用至20 a末,遇不同频率洪水时,受库区泥沙淤积的影响,在距坝190 km以下的河段水位有所抬高,距坝190 km以上的河段水位不受泥沙淤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加强对已建水库泥沙淤积规律的分析总结,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最新实测水文地形资料,分析研究了陆水水库近40 a来相关水文泥沙变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陆水水库近年来多年平均入库径流量约28.8亿m3,水库来水量年际间变化较大;入库水流含沙量不大,干流入库站崇阳站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0.137 kg/m3,年输沙量73.2万t。目前,陆水水库淤积形态呈近似三角洲淤积;库区泥沙淤积总量不大,1967~2006年间库区泥沙淤积量约占水库总库容的4%,占死库容的16.3%,但局部库段泥沙淤积问题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11.
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水库淤积和坝下冲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分析三峡工程对库区及坝下长江中游河势的影响,基于实测资料,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水库泥沙淤积和坝下游河床冲刷特性。研究表明,1991年以来长江干流各站径流量变化不大,输沙量明显减小;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的2003~2011年入库沙量继续大幅减少,仅为原设计值的40%,水库年均淤积泥沙1.40亿t,也仅为论证阶段的40%左右,且绝大部分淤积在常年回水区和死库容内;受上游来沙减小和三峡水库蓄水拦沙影响,坝下游输沙量大幅减小,悬移质泥沙颗粒也明显变粗,长江中游原有的冲淤相对平衡状态被打破,河床发生沿程冲刷,2002年10月至2010年10月,宜昌至湖口河段总冲刷量为9.79亿m3,河床冲淤形态转变为“滩、槽均冲”,主要冲刷发生在宜昌至城陵矶河段。  相似文献   

12.
刘臣  万建国 《水利学报》2001,32(7):0069-0073
本文建立了万安库区一维泥沙数学模型,该模型采用的悬沙输移模式能较好的体现悬沙和床沙的交换机理,利用该模型对万安水利枢纽运用引起的库区泥沙淤泥、洪水期水位变化、柘水期水深变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水库泥沙淤积引起库区水位抬高,侵占调节库容,造成库容损失,且有害粒径对水轮机造成磨损,从而引起水轮机运行效率下降、出力和年发电量减小、检修间隔缩短和费用增大。以云南某水电站水库为例,利用非恒定一维模型对库区泥沙淤积形态、泥沙冲淤、过机含沙量等变化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水库泥沙淤积形态为三角洲淤积,泥沙淤积对调节库容的影响较大;通过水轮机水流的含沙量较小、粒径较细,泥沙对水轮机的影响较小;泥沙淤积数值模拟与实测资料相符,因此采用非恒定一维模型进行泥沙淤积数值模拟是可行的,可有效地解决云南地区泥沙淤积数值模拟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潼关高程变化及其对渭河下游淤积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三门峡水库1960年投入运用之后,经过两次改建和三次运用方式的调整,不仅发挥了较大的防洪、防凌效益,也为多沙河流上修建水库长期保持兴利库容创造了丰富的经验。但水库运用也给库区造成了一系列问题。作者对水库运用以来潼关高程变化和渭河下游冲淤演变进行了分析,认为建库初期蓄水、滞洪运用是渭河下游产生严重淤积的根本原因,1991年以来渭河下游的淤积主要受水沙条件影响,潼关高程的居高不下使问题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5.
小浪底水库开发任务的库容要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认为,小浪底水库逐步抬高汛期水位沙和调水调沙运用,库区为锥体淤积,由下而上、由低而高逐步淤积,比降变小,主汛期运用水位254m,形成高滩槽形态,不影响三门峡坝下水位;支流拦沙库容充分淤积,拉沙库容约80亿m^3,若水库一镒抬高水位或主汛期高水位蓄水拦沙,水库为三角和带状淤积,在淤积向坝前推进过程中,洲面淤2高,淤积上延,河床比降增大。为了不影响三门峡坝下水位,主沁期运用水位要降至240~260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水库泥沙淤积研究综述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江河大多泥沙量大,所建水库淤积严重,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库容损失影响水库效益的发挥;淤积上延影响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水库变动回水区的冲淤对航运带来不利影响;坝前泥沙淤积影响枢纽的安全运行;水库下泄清水对下游河道河床的冲刷以及附着在泥沙上的污染物对水库水质的影响等。本文对我国水库泥沙淤积研究的状况和成果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内容包括水库淤积观测资料和分析、悬移质不平衡输沙理论、水库异重流、高含沙水流、水库淤积形态、水库排沙及运行方式、变动回水区的冲淤、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形,以及水库淤积数学模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7.
西霞院水库运用方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研究,通过数学模型计算了西霞院水库3种运用方案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3个方案的淤积量基本相当,方案二和方案三的淤积量略小于方案一的,因此从控制水库淤积方面考虑,方案二和方案三稍优;方案二在控制大流量和含沙量大于1 kg/m3浑水时的运用水位较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库发电量,从而增加效益。各方案均能满足长期保持西霞院水库反调节库容的要求,西霞院主汛期运用水位较低对控制水库淤积比较有利,但会损失一定的发电效益。  相似文献   

18.
利用河工模型对某抽水蓄能电站下库区进行了特征洪水过程及电站运行的联合模拟试验。试验表明在输沙槽与拦沙潜堰共同作用下,电站进出水口的含沙量得到有效控制。在来水含沙量低于3kg/m3时,进出水口含沙量都满足电站运行要求,但是在含沙量较高的洪水期,底部浑水会逆行至电站进出水口附近,导致过机含沙量较高,因此提出了增设非封闭式拦沙潜坝的修改方案。修改方案改善了进出水口前的水流结构,起到了良好的拦沙截淤作用,进出水口前含沙量及泥沙淤积大幅减少,蓄能期过机含沙量降低13%~22%。在含沙量较大的洪水期,电站不宜抽水运用,但适时采用发电运行有助于减轻下库进出水口前的泥沙淤积。  相似文献   

19.
葛洲坝水库冲淤规律及航道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葛洲坝水库近20a水文泥沙观测成果,分析了库区水力条件的变化,阐述了水库泥沙淤积的动态特征与基本规律,浅滩演变与航道变化。葛洲坝枢纽运用一期,库区淤积即基本平衡,经过多年冲淤冲淤调整与交换,水库平衡淤积量约1.5亿m^2,库区淤积主要在常年回水区的宽谷段,其淤积末端距坝120km处,库尾河道及浅滩仍保持蓄水前的演变形势,库区险滩水流条件及航道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刘书宝 《东北水利水电》2010,28(12):21-22,38
通过丰宁抽水蓄能电站防沙问题的研究,阐述了此类电站泥沙淤积带来的工程问题以及通过建设下水库拦排沙系统、对拦沙库的洪水进行合理调度,使抽水蓄能电站在使用基准期内正常运行。通过泥沙淤积数学模型计算和物理模型试验对排沙措施和防沙效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