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承袭着封建社会诸多普遍规律,反映在盐业生产的经营管理上,亦多采取官营盐业,就是以封建的国家机器直接干预盐业的生产和流通,招募商人关领盐引(即引票),具体实施对食盐的包产、包销,而国家抽收课税,给封建国家创造财政收入。当然,这种官、商联合经营盐业的结 相似文献
2.
3.
4.
5.
清代中期,内务府在长芦盐区拥有“永庆号” 21处引地,并招募长芦盐商承办这些引地,每年收取一定数额的利银。从乾隆十五年(1750)到嘉庆初年(1796),近10位长芦盐商先后轮流承办永庆号引地,并觅请了大量的保商,这些盐商的利益与皇家利益由此被捆绑在了一起。承办商尽力维持永庆号的经营,在获取余利的同时为内务府贡献巨额的利润。到乾隆朝后期,永庆号已经成为承办商的沉重负担,山西凤台王氏、浙江鄞县王氏家族都因此而走向破产。这个过程反映了清代皇权对盐商的剥削和控制。 相似文献
6.
道光初年,随着社会形势的好转,南部县盐业有了长足发展,于是出现了回配的呼声,绅灶们希望将改配它厂的盐岸、盐引重新改回南部盐厂采配。不过,在严缉私盐、保障课税的前提下,清政府虽多次下令回配,但受到了盐商的阻挠与抵制,效果并不理想。南盐不得已向甘肃、陕西方向突破了销售范围。南盐的回配与保障盐税、抽收盐厘密不可分,更与私盐关系紧密,关乎着南部等地盐业经济、灶民生活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8.
9.
从所见史料看,清代淮盐在江广口岸的价格增长情况,可分三个阶段。其第一阶段在乾隆朝以前,增速比较平缓;从康熙三十至乾隆六年(1691—1741),年均增长指数(以盐斤重量为基础统计,下同),为0.926%。第二阶段在乾隆朝,增速较快,并于乾隆晚期增至最大值;从乾隆六至五十四年(1741—1789),年均增长指数为2.1858%。第三阶段则在乾隆晚期以后,从微观看,价格虽有变动,特殊情况下甚至高于乾隆晚期,但随之又回落,并从宏观看,该阶段盐价已处“饱和状态”,无法再涨,故从乾隆五十四至同治四年(1789—1865),该阶段增长幅度和年均增长指数均可认为0。 相似文献
10.
11.
清代滇盐的流通与销盐市场的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滇盐生产获得了飞快的发展,作为大宗商品,滇盐不仅在省内商品流通中成为市场上的重要商品,而且在边民贸易中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滇盐与川盐争夺贵州市场的角逐,在客观上加速了西南区域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榷盐体制下,清代盐官与盐商之间长期以来保持着一种极其微妙、复杂的关系。盐商要保全其食盐专卖特权,离不开盐官的支持和庇护;而盐务官员要想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和自身的体面生活乃至中饱私囊,又必须依赖于来自盐商的贿赂及其不可或缺的课税收入。在这一复杂的相互关系当中,盐官通常处于优势地位,当其要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他对待盐商的往往是压迫与剥削。 相似文献
16.
平顶山盐厂是平顶山盐田开发以来该地区建成的一个规模最大的盐厂,其盐质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本文就其质量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河东盐运销政策——清代河东盐的贸易问题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政府非常重视盐业政策的落实,强化市场管理,推行官督商销制度,以保证民食,增加国课。为此,清政府严格实行盐引制和引岸制。河东盐运销政策自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8.
肚兜作为我国传统的女性内衣的一种,不仅是中国服饰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以自身为载体记录着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以清代肚兜为研究样本,主要通过对清代肚兜形制的研究分析,探索肚兜背后所体现的美好寓意. 相似文献
20.
虎牙山,位于湖北省枝江市猇亭镇西北约7公里处的长江北岸。山体系砾质石灰岩构造,石壁陡峭,江水湍急,山下即虎牙滩,西眺三峡,东望荆江,与江南荆门山对峙而成奇险。该山自古以来隶属关系极不稳定,府县所辖时有变动。因其险峻,文献记载颇详。《后汉书·郡国志·南郡》云:“夷陵有荆门、虎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