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针对偶氮染料RB5在生物处理过程中的难降解问题,探究了以剩余污泥水解液作为混合菌群共代谢基质降解RB5的可行性。研究首先在T=30℃、pH=13及t=8h、10h、12h、14h、16h条件下制备出污泥水解液,分析水解液的基本成分,随后将其用作混合菌群的共代谢基质处理RB5。结果表明:COD溶出率(DDCOD)随水解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水解16h,DDCOD达到51.9%,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呈现波动趋势;混合菌群以处理12h的水解液作为共代谢基质时,RB5脱色效果最好,反应达到平衡时脱色率、COD去除率和OD600分别为90.5%、42.9%和0.887;FTIR和GC-MS结果表明水解液中含有较多酸类、醇类、酯类和烷烃类等物质。研究证明污泥水解液可以有效地作为混合菌群降解RB5的共代谢基质,为此类偶氮染料废水的处理及污泥资源化利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通过改变排泥量控制(SRT)变化,分析变化的SRT对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影响趋势.结果表明,单一反应器SRT的连续变化过程中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EPS含量在总体上与SRT的变化呈反比,但具体变化较为复杂.SRT在10~30d波动时,EPS含量对SRT的下行趋势具有短时的缓冲能力,但SRT在5~40 d波动时其缓冲能力被破坏SRT的变化对EPS中蛋白质组分的影响明显大于多糖组分,蛋白质组分在SRT的变化初期通常有所下降.SMP含量受SRT影响的规律性不强,且在SRT为10~30d变化较为平缓.短泥龄培养条件下,EPS作为碳源和能源被储备时,蛋白质的储备优先于多糖.  相似文献   

3.
通过摇瓶试验研究了氮杂环化合物吡啶在曝气吹脱、好氧、缺氧和厌氧条件下的降解规律以及吡啶与喹啉、2-甲基吡啶、苯胺、茚和萘共代谢条件下在A2/O工艺中的去除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经过24h曝气,吡啶去除率达到了26.9%,曝气吹脱对吡啶的去除作用明显;150mg/L吡啶在缺氧、好氧和厌氧条件下分别需经过3h、6h和24h达到较低浓度水平,在不同条件下的去除速率分别为缺氧>好氧>厌氧。共代谢条件下在A2/O工艺中吡啶的去除受到其他共代谢物质的抑制,在HRT=30h的A2/O工艺中,吡啶去除率仅为41%。  相似文献   

4.
EGSB处理中药废水过程中厌氧颗粒污泥特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厌氧颗粒污泥粒径分布、机械强度、二价金属含量、胞外聚合物含量等,探讨了EGSB反应器处理中药废水过程中颗粒污泥特性变化。结果表明,在中药废水COD浓度为2000~5000 mg·L-1、HRT为12 h、T为30℃的条件下,颗粒污泥粒径分布在500~1000μm之间,完整系数(integrity coefficient,IC)小于20,颗粒污泥EPS总量、蛋白含量、多糖含量分别为85.59、63.67和21.92 mg·(g VSS)-1,此时颗粒污泥絮凝性良好,机械强度高。当HRT减少为6 h时,IC为30.03,蛋白与多糖的比值增大到6.86,但多糖含量仅为18.11 mg·(g VSS)-1;而当T降低为20℃时,颗粒污泥粒径分布在250~750μm之间,IC增大到32.11,Ca2+、Mg2+、Mn2+含量减少为20.78、4.79和0.94 mg·L-1,颗粒污泥EPS显著降低,其总量、蛋白含量、多糖含量仅为69.04、58.87和10.17mg·(g VSS)-1,在此运行条件下,出现了颗粒污泥的解体、流失,同时出水水质变差。  相似文献   

5.
丝状菌污泥膨胀简化机理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红桂  伍小龙  王丽丹  王思 《化工学报》2013,64(12):4641-4648
针对引发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因素较多且其机理模型难以表达的问题,从丝状菌生长动力学角度提出了一种污泥体积指数(SVI)简化机理模型。首先,通过研究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形成过程,分析引发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影响因素,获得了影响因素与SVI之间的关系;其次,确定影响SVI的主要因素,设计出SVI的简化机理模型,并利用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校正了模型中的参数;最后,将该简化模型应用于实际污水处理厂,实验结果显示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丝状菌污泥膨胀发生过程,获得较高的SVI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6.
EGSB处理中药废水过程中厌氧颗粒污泥特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厌氧颗粒污泥粒径分布、机械强度、二价金属含量、胞外聚合物含量等,探讨了EGSB反应器处理中药废水过程中颗粒污泥特性变化。结果表明,在中药废水COD浓度为2000~5000 mg·L-1、HRT为12 h、T为30℃的条件下,颗粒污泥粒径分布在500~1000 μm之间,完整系数(integrity coefficient,IC)小于20,颗粒污泥EPS总量、蛋白含量、多糖含量分别为85.59、63.67和21.92 mg·(g VSS)-1,此时颗粒污泥絮凝性良好,机械强度高。当HRT减少为6 h时,IC为30.03,蛋白与多糖的比值增大到6.86,但多糖含量仅为18.11 mg·(g VSS)-1;而当T降低为20℃时,颗粒污泥粒径分布在250~750 μm之间,IC增大到32.11,Ca2+、Mg2+、Mn2+含量减少 为20.78、4.79和0.94 mg·L-1,颗粒污泥EPS显著降低,其总量、蛋白含量、多糖含量仅为69.04、58.87和10.17 mg·(g VSS)-1,在此运行条件下,出现了颗粒污泥的解体、流失,同时出水水质变差。  相似文献   

7.
洛阳石化PTA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长期处于膨胀状态,严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对洛阳石化PTA废水生物处理流程的进水水质、容积负荷、污泥负荷以及氮磷质量浓度、生物相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PTA进水COD在1862-7568mg·L-1,之间,波动幅度很大;一级生化池常超负荷运行,而二级生化池负荷过低,各流程负荷失衡.进水氮组成中主要为NO3-N,质量浓度为80-165mg·L-1,经过一级生化处理后,硝酸盐几乎完全被反硝化,不能被微生物利用;而NH4+-N质量浓度仅25-42mg·L-1,进水磷约0.1-0.3mg·L-1.从C/N/P比来看,微生物生长所需氮磷浓度明显不足,这是引起污泥膨胀的主要原因.上游来水水质不稳定,特别是其中的有机胺类物质(环己胺),对下游生物处理系统造成冲击,并产生严重的跑泥现象.  相似文献   

8.
不同污泥对印染废水中残余染料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捷汀  代瑞华 《净水技术》2011,30(5):160-165
研究了四种不同污泥(活性污泥、厌氧污泥、干活性污泥、干厌氧污泥)对染料阳离子嫩黄X-4GL的吸附,并考察了胞外聚合物(EPS)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四种污泥对阳离子嫩黄的吸附在90min内基本达到平衡,干活性污泥的吸附性能最好,干厌氧污泥的吸附性能最差,污泥浓度为250 mg/L时,其吸附量分别为133和50 ...  相似文献   

9.
石油化工废水缺少氮、磷营养物质对污泥膨胀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进水底物中N始终充足,BOD5/TP大于100/0.762时会明显出现丝状菌过量生长而引起的污泥膨胀。继续降低底物中的P含量,SVI基本不再继续上升而继续膨胀。如果保持P充足,BOD5/TN大于100/2.69时才会污泥膨胀,且此后随着底物中N含量的减少,污泥膨胀迅速加快,至BOD5/TN为100/0.043时的SVI为260.7mL/G。对于N、P同步缺少时,在BOD5/TN100/2.69,BOD5/TP大于100/0.60时开始发生污泥膨胀,继续降低进水中N和P的含量,未出现污泥加剧膨胀的现象。进水底物中缺少N、P(N和P)引起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同时,通常伴随着底物去除率的下降,表明多数对底物起主要分解作用的絮状菌的活性已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污泥膨胀是生化处理系统较为严重和常见的现象,是造成生化泡沫的主要原因,它直接影响出水水质,并危害整个生化系统的运作,大量污泥流失,出水浑浊;二次沉淀难以固液分离,回流污泥浓度低,无法维持生化处理的正常工作。大量研究表明,活性污泥中某些丝状菌或放线菌的过度增殖是造成污泥膨胀的主要原因,本文结合炼油污水处理场现场实际,讨论上述现象的发生机理和解决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武秀琴  谷立坤 《河北化工》2010,33(12):41-43
活性污泥法是污水处理采用最普遍的方法,运行中最大的问题是污泥膨胀。分析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主要介绍污泥膨胀的类型、引起膨胀的原因和控制措施,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在序批式反应器(SBR)内接种絮状物质,以实际高负荷含油废水为探究对象,在中温条件下考察了进水有机负荷(OLR)对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分析了OLR对颗粒污泥粒径、生物量、微生物活性、胞外聚合物(EPS)组成的演化规律,探究了OLR影响颗粒污泥对化学需氧量(COD)与溶解性油类的去除特性.结果表明,当进水OLR由0.5 ...  相似文献   

13.
解偶联代谢污泥减量机理及其新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解偶联代谢的不同途径,将解偶联污泥减量工艺分为添加解偶联剂的活性污泥工艺、好氧-沉淀-厌氧(OSA)工艺、高S0/X0比活性污泥工艺3种,介绍了不同的解偶联工艺的原理及其优势与不足,指出了解偶联污泥减量工艺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化工中间体》2003,(4):20-22
主要介绍适用于有机合成工业、医药工业、农药工业、染料工业、精细化学工业以及无机合成工业等领域的先进的或有推广价值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三废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15.
污泥膨胀的诱因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活性污泥膨账的原因,基质浓度、营养物、pH值等指标中某一个或多个发生变化均可导致活性污泥发生膨胀.据此.可采取一定措施对它进行预防或消除。  相似文献   

16.
共代谢机制处理苯胺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守江  刘姝  张晓晖 《辽宁化工》2012,41(7):675-677
先通过污泥驯化试验,驯化出能够适应苯胺环境并且能够将其降解的污泥菌液.然后选用了4种共代谢基质-葡萄糖、苯酚、醋酸及Vc分别进行了共代谢降解苯胺的实验,通过比较可知,Vc是最佳共代谢基质,Vc的质量与苯胺质量比为1∶6时,处理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7.
以含油废水为探究对象,构建颗粒污泥序批式处理系统,探究了温度变化(10、25、40℃)对颗粒污泥处理含油废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颗粒污泥运行稳定时,10℃和40℃运行工况下,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的浓度略低初始值,而运行温度为25℃时,颗粒污泥的浓度显著提高。此外,25℃运行时,颗粒污泥体积指数(SVI)下降至51~56 mL/g,污泥沉降性提高。温度能影响颗粒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含量及主要组分。25℃运行时,EPS的含量降低至36.6 mg/g,显著低于其他两工况。温度主要对EPS内蛋白质(PN)的含量产生影响。在污染物去除方面,25℃运行时,稳定期出水COD基本维持在68~82 mg/L,COD的去除率在82.6%~86.7%,显著高于另外两组。温度能影响颗粒污泥对原油的去除,当温度为25℃时,颗粒污泥运行稳定时原油的去除率高达72.6%~75.6%。在对氨氮去除方面,除低温(10℃)氨氮去除率较低外,25℃和40℃运行工况下氨氮去除率大致相似。  相似文献   

18.
共代谢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共代谢生物处理系统对焦化废水进行深度处理.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了HRT对COD去除率的影响;采用GC-MS对最佳HRT下各工艺段的有机物组分进行了分析,以探究COD变化机理.结果表明,在HRT为24 h的条件下,经过共代谢生物处理系统处理的焦化废水的水质达到GB 8978-1996中的第2类污染物最高允许要求;吡啶等难降解物质被部分降解,环烃类物质逐步降解开环.  相似文献   

19.
郭欢  徐平平  赵月琴 《水处理技术》2024,(3):113-116+121
为了探究好氧颗粒污泥处理锅炉废水的可行性,以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构建了好氧颗粒污泥反应体系,以预处理后的锅炉废水和颗粒污泥为分析对象,探究了颗粒污泥处理锅炉废水过程中污泥特征的变化规律,分析了颗粒污泥对锅炉废水营养盐的去除特征。结果表明,颗粒污泥内混合液总固体(MLSS)不断升高,稳定运行时MLSS浓度高达5.2~5.7 g/L,MLVSS/MLSS约在0.71~0.73,颗粒污泥沉降性能好,SVI30在41~53 mL/g波动。锅炉废水的处理提高了颗粒污泥胞外聚合物内蛋白质(PN)的含量,稳定时期PN含量在88.5~89.2 mg/g,约是初始值的1.34倍。颗粒污泥对锅炉废水中营养盐具有良好的去除率,稳定时期,COD、氨氮及硫酸盐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3.5%~95.2%、91.2%~91.6%及74.6%~79.8%。好氧颗粒污泥处理燃煤锅炉废水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苯胺属于难降解有机物。将四种不同共代谢基质用于苯胺废水处理,通过HPLC测定苯胺含量,比较得出Vc能够最大量地降解苯胺。Vc作为最佳共代谢基质,其与苯胺质量比为1∶6时,处理24h后,处理效果最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