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梁雪 《南方建筑》2008,(5):17-19
论文从村镇选址与环境容量、自然景观在村镇环境中的象征意义及自然景观在村镇环境构成中的作用三方面论述了自然景观在村镇环境构成中的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宫崎骏的具体作品,分析了天、山、水、田、屋核心五要素在场景中的运用及构成,并将景观构成元素与景观格局有机结合起来,探究了元素形成的主要驱使动力,提出了可以运用到实际村镇风景规划中的建议与思路。  相似文献   

3.
小城镇的形象与景观环境构成特色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快速城市化下的传统小城镇的形象和环境景观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大多数小城镇传统的形象和环境景观日益衰败,面临特色的丧失、文化的丢弃、自然景观的破坏。本文从江苏宜兴的形象和环境景观构成来探讨传统小城镇的形象和环境景观构成特点。  相似文献   

4.
梁雪 《新建筑》2000,(2):18-20
结合村镇实例和文献 ,论述了水系在村镇建设中的地位、价值 ,以及在景观构成中的作用 ,指出水系是村镇建设的前提和村镇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保护和发展传统村镇时 ,应该注意保护这些非建筑因素  相似文献   

5.
色彩是环境艺术设计中最为生动、最为活跃的因素,当我们置身于一个陌生环境中,最先闯入我们视野的是色彩,最能感染我们的也是色彩,它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是环境的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现场调研、测绘、访谈等实地工作的基础上,从人居环境的整体视角出发,针对晋东地区传统村镇建设中普遍采用的、作为传统村镇人居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水窖集雨供水系统展开研究,分析了这一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基本构造,揭示了该系统在水量获取、水质控制等方面采取的技术措施,并通过分析水窖供水技术与当地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联,系统地揭示了水窖供水系统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8.
孟金凤 《门窗》2013,(11):178
设计是以实用为目的的,构成是源于对美学的探讨,他不受设计内容和工艺的限制,是理想的唯美的,所以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这种思维形式在现代设计中式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9.
最近,省建委和省小康办发出通知,决定从1996年起,在全省村镇开展容貌治理竞赛活动。通知强调,村镇容貌是精神文明的窗口,是我省广大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和文明素质的体现,也是改善村镇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内容。对于改善我省乡镇的投资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15)
设计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常常会用到平面构成原理,这一原理实际上是一种视觉形象构成方法。文章主要针对平面构成原理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应用策略,希望能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12.
传统街巷是伴随着传统村镇发展而发展的,是展示村镇独特景观的窗口。本文以地域特色鲜明的珠三角地区村镇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广泛的调查研究,从物质景观要素的角度分析传统街巷景观构成,揭示街巷物质景观内涵,并为今后的街巷保护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岳原  李嘉华 《华中建筑》2008,26(5):158-160
该文从中国传统山水画文化基源的启发,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揭示其内在景观构成模式特征及其生态思想,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宅建设已进入了更新换代的高峰时期,村镇住宅的能源消费水平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农村建筑能耗已经占到各类建筑总能耗的35%,如何从根本上降低农村建筑能耗对加快我国整体建筑节能步伐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融于自然山水的中国古代城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军 《新建筑》2000,(4):1-4
中国古代城市与册水相得益彰、和谐相处,在选址、规划、水利和交通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发展了辉煌的古代城市规划相想和学说。这其中有着修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了古代城市是如何与自然册水和谐共存的,并以隋唐长安城和宋平江城为例进行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苏南地区小城镇的规划实践为基础,对苏南城镇环境景观的历史变迁作了系统的概括,提出城镇景观建设应与其发展目标相一致,并阐述了苏南小城镇景观特色的内涵与要点,对城镇重点景观的塑造作了具体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郝晶 《云南建筑》2014,(1):148-150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城镇风貌雷同的现象愈演愈烈,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尊重城镇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对城镇风貌作出合理的控制与引导是维护和强化城镇特色的重要课题。以云南省武定县城镇特色规划为例,探索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对城镇风貌的作用机制,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The environment in villages in Southwest China has been experiencing constant changes, indicating related change-inducing factors as well as their constitution and hierarchy. Starting from the classification of built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Rapoport’s view, the “environment” consists of fixed, semi-fixed and unfixed elements (A. Fixed-feature elements: infrastructure, buildings, walls, floors, etc. B. Semi-fixed-feature elements: “furnishings” of the environment, interior or exterior, trees and gardens, fences, signs, billboards, lights, etc. C.Unfixedfeature elements: typically people and their activities, behaviors, etc.). Five representative historic villages in Southwest China (Zhenshan Village in Guizhou, Zhanglang Village in Yunnan, Moluo Village in Sichuan, Huaili Village in Guangxi, and Gongzhong Village in Tibet) were investigated to demonstrate the changes in terms of landscape in the last decade.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rvation practices and evolving landscapes from a diachronic perspective. This analysis reveals defects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 projects for historic villages in Southwest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following: (1) there exists an import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unfixed-feature elements of landscape and cultural heritages in historic villages; (2) semi-fixed-feature elements, although being neglected in most preservation practices, show strong sensitivity to mass tourism; (3) fixed-feature elements are highly vulnerable to civil engineering techniques; and (4) the most active change-inducing factors for evolving landscapes in historic villages include value orientations of villagers, relative locations of villages, ethnic groups, custom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