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地质雷达的测试原理出发,介绍地质雷达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及应用效果,说明地质雷达探测作为一种快速,无损,准确的检测手段是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深入开展的。  相似文献   

2.
地质雷达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自1998年应用SIR-2型和SIR-10B型地质雷达系统已在青龙山水库、音河水库、桦树川水库、新城水库等众多水利工程项目中投入应用,主要用于堤坝渗漏部位探测、塌陷、空洞探测等,均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探测效果。  相似文献   

3.
从地质雷达的测试原理出发,介绍地质雷达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事例及应用效果,说明地质雷达探测作为一种快速、无损、准确的检测手段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介绍了地质雷达检测水利工程隧洞质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结合实际,通过对新疆阜康白杨河水库导流洞混凝土衬砌检测的地质雷达图像进行分析,直观反映出隧道衬砌厚度、空洞及内部钢筋的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地质雷达检测技术能够直观地反应出工程隧洞内部结构,进而可以准确地查出混凝土结构内部缺陷的类型和位置,为后期修补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地质雷达在水闸底板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阐述了地质雷达工作的原理、方法以及主要技术参数,根据所做的实际工程,说明了这项无损检测技术在闸孔底板工程质量检测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7.
西南科技大学老校区某处边坡处在特殊的地质环境中,存在潜在的滑坡危害。为了给其安全防治工作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采用SIR-20型地质雷达进行了无损检测并分析所得数据,发现坡体原始结构层均遭受了一定的破坏,存在多处裂缝,坡体内存有积水,影响了其地层结构的稳定性,遇雨水长期浸润,极易出现整体滑坡现象。根据检测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排水沟网和抗滑桩支挡的预警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地质雷达检测挡土墙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检测过程中相关参数的选择,并结合实际工程,对所测地质雷达图像进行分析解释,结果表明,地质雷达检测技术不仅操作方便、检测效率高,而且其分辨率高,相对误差较小,值得在实际工程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属于工程物探的方法。本文结合大西客专2标工程施工介绍了在隧洞工程中超前地质预报、工程检测的情况。地质雷达作为隧道施工中的超前预报的方法之一,预报的距离一般可以达到30m左右。由于地质雷达的高效、准确、无损伤,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工程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保护古城墙等重要遗产,尝试利用探地雷达技术检测古墙体.详细讨论了探地雷达检测古墙体的地球物理前提条件,就地质雷达在墙体无损检测领域开展了较深入的探讨,以正常墙体与存在隐患的墙体为对比,系统分析了墙体密实不均匀、局部脱空、裂隙的原因,总结了墙体常见缺陷的雷达波相特征,最后针对不同的异常做了详细的解释,为墙体检测及治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及在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维地质建模软件是计算机技术在地质中应用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它将大量地质资料和地质人员分析判断结果抽象为可视化的地质模型,使复杂的空间关系可视化,通过对模型的旋转,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模型,形象直观.在三维地质模型上任切剖面图大大提高了地质成图的效率.该软件已在多个工程的地质工作中应用,软件功能不断增强,已经从研究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相似文献   

12.
地质雷达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地质雷达的基本原理及特征参数。试验证明 ,地质雷达在管道探测、第四系分层、坝体“散浸”勘察以及堤防质量探测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勘察功效。  相似文献   

13.
地质雷达在工程地质调查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雷达作为一种新技术,在工程地质调查中具有分辩率高,信息量丰富,能直观地反映地下介质的构造特征等优点。文章简述了地质雷达探测的原理和3个应用实例,从初步应用成果可以看出,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线覆盖层探测中,地质雷达可有效分辨粘土与砂层以及这些层中的薄层与透镜体分布,对地下水位也有明显反映。在三峡工程花岗岩风化分带探测和建基面风化槽探测中,地质雷达剖面清晰地反映地基岩内部的不均匀风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以岩滩水电站为例,讨论了三维地质建模的几个关键问题及其处理方法:①自由曲面构建、齐全的数据接口及DSI离散内插方法3个重要的技术功能;②不同地质对象的建立和数据表达;③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技术。展示了岩滩三维地质模型在显示、成图分析和三维数值计算等方面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姜立刚  盛超  郑漪 《东北水利水电》2003,21(8):27-27,52
本文主要介绍了施工地质预报技术的基本方法,以及施工地质预报在白山抽水蓄能泵站工程中的应用、完善与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6.
水利水电工程三维地质模型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维地质数字结构模型研究是当前数学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灾害勘察与治理、石油地质、石油物探等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是三维可视化技术与工程地质相结合的课题。结合承担的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等勘测工作,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开发了在维地质数字模型软件(3D-GVS)。模型软件的开发基于一个集成开发软件平台,程序不必触及底层内容(尤其是可视化部分),只需专注三维模型中各种对象,程序开发量相对较少。介绍了模型软件在具体工程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周强  王学斌  刘学 《人民长江》2009,40(18):40-41
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高陡边坡地质条件复杂,通过对边坡开挖、支护技术的研究,加强了开挖与支护工序的协调推进,有效加快了开挖施工进度。开挖过程中分区、分块由外向里推进,平行流水作业,在开挖边坡外边线时,采取定点推渣下江,河床出渣的施工方式,有效解决了高陡边坡开挖施工下渣与基坑出渣的矛盾。施工过程中浅层支护紧跟开挖工作面,深层支护快速跟进,加强支护与开挖工序的协调推进,确保了工程安全。安全监测分析表明,在开挖过程中,边坡存在应力释放及变形,但是随着边坡的下挖以及支护施工的迅速完成,总体趋于收敛。  相似文献   

18.
星载降水雷达是太空中对降水观测最精确的仪器,目前星载降水雷达有TRMM PR、GPM DPR和Cloud Sat CPR,但对于三颗雷达产品的认识及应用还相对不足。在全球范围内对三颗雷达的样本进行了两两匹配,为确保匹配样本时空范围一致,样本间空间差异不大于2 km,时间差异不大于20 min。基于匹配样本首先对三颗雷达从多角度进行了交叉对比,最后将经过地面校正的TRMM PR和GPM DPR数据应用于研究青藏高原降水地形关系。结果表明:PR和DPR降水数据的空间分布和纬度条带分布基本相似;DPR相比于PR显著提升了对小降水的观测能力,CPR对小降水观测最准确,但是低估了中大降水,因而CPR在低纬度地区降水强度低于其他产品,但是在高纬度地区降水强度则高于其他产品;基于雷达降水应用表明,青藏高原大部分流域累积降水随着高程的增加指数下降,降水地形效应最显著的是喜马拉雅山脉南坡中部,降水呈现双峰模式。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以前,水利水电工程界普遍认为我国在水利水电行业中的勘测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周期长、勘测技术成果不能完全满足设计、施工的需要.根据研究资料,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勘探指数在同类岩石地区至少高出国外33%~75%.例如,在石灰岩地区筑坝,国外勘探指数为0.074~0.22,国内为0.13~0.90;沉积岩地区,国外勘探指数为0.10~0.12,国内为0.14~0.36;变质岩地区,国外勘探指数为0.02~0.07,国内为0.03~0.13.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工程建设快速发展,国内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项工程的勘察也获得了相应的进步,勘察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勘察方法和勘察手段的创新和发展,为保证勘察成果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勘察周期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综述了工程地质测绘与编录、工程钻探与山地勘探、遥感技术、工程物探等勘测方法和技术在我国水利水电中应用及其成果.  相似文献   

20.
High frequency (HF) rada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ol for remotely mapp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waves and currents of the nearshore coastal ocean. Its acceptance along ocean coasts has resul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al commercially available systems and a planned nationwide coastal network to routinely measure coastal currents. Because HF radiation is known to propagate less efficiently over fresh water than seawater, it has been largely overlooked as a viable tool for freshwater application. However, its potential utility in freshwater was clearly demonstrated by a deployment along Lake Michigan as part of the 1999–2001 Episodic Events Great Lakes Experiment. As part of this experimen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ulti-frequency Coastal Radar consistently produced reliable near surface current measurements to a range of approximately 25 km offshore showing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both in-situ measurements and numerical hind-casts. This paper provides background on HF radar technology, a summary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art with respect to freshwater and describes the results of a recent experiment to measure the propagation of HF radar signal over freshwater using CODAR Ocean Sensors SeaSondes, operating at 5 and 42 MHz with 21 W and 90 W average radiated powers, respectively. The effective offshore range for these radars was found to be 18 km at 5 MHz and 4–5 km at 42 MHz. These findings are consistent with currently available models for the prediction of propagation loss, verifying that they can reliably be used to estimate ranges in freshwater sett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