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由单端正激变换电路作主电路、ARM作控制器的双向DC-DC变换器的设计过程。该变换器应用同步整流技术,采用全数字控制,使得整个设计具有电路简洁、转换效率高、控制简单、工作可靠、可实现能量的双向流动等特点。通过样机的测试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一族正反激组合式双向DC-DC变换器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提出了一族正反激双向DC-DC变换器。它采用正激和反激组合的形式,在变换器的一侧绕组串联,另一侧并联。这种结构的双向变换拓扑解决了电流型一电压型组合式拓扑的开关管电压尖峰问题和启动问题。正激和反激组合式的拓扑,减小了反激变压器传递的功率,而使一部分功率以正激形式传递,为其在较大功率场合的应用提供了拓扑基础。文章以有源箝位正反激双向变换器为例,详细分析了其工作原理,着重分析了开关时序问题和软开关实现问题,并推导了其稳态工作基本关系。通过构建试验样机平台,证明正反激双向DC-DC变换器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最后,给出了一族基于正反激原理的双向DC—DC变换器。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双向DC-DC变换器的动态响应特性,并降低电路拓扑中开关管电压应力、提高系统功率密度,本文通过详细分析推挽正激电路工作原理、环流问题以及箝位电容选择依据,提出结合移相式BDC与推挽正激电路提高DC-DC变换器的动态响应特性以及整体性能。电路拓扑中的ZCT方案实现了主开关管ZCS关断,更容易实现软开关,降低电流应力,减少损耗,提高系统功率传输能力,更加适用于中等功率场合。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恒压复位双管正激DC-DC变换器。通过外加恒压复位电路,双管正激DC-DC变换器能扩展工作占空比。恒压复位电路由一个开关与二极管并联后与一个复位电容串联组成,并联在直流母线上。在正常工作时,恒压复位电路的开关一直导通, 复位电容直接并联在直流母线上。 当输入掉电时,恒压复位电路的开关关断,复位电容从直流母线断开。这样, 该变换器就有比较恒定的复位电压,可以增大变压器匝数比设计。 与通常的双管正激变换器相比,该变换器的元件应力较低,效率更高。最后,给出了 80V 输入 12V/18A输出的 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王国礼  金新民 《电气应用》2000,19(12):24-26
介绍了一种采用LCD箝位电路的正激DCDC变换器,它以十分简单的电路结构实现了变压器铁心的磁通复位,并且避免了能量的损耗,提高了变换器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双环控制型推挽正激DC-DC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平均线性化的方法对电压电流双环控制的推挽正激EC-EC变换器建立了小信号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利用MATLAB仿真设计了600W推挽正激变换器控制参数,并用SABER仿真软件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7.
双向DC-DC变换器的控制模型   总被引:28,自引:9,他引:28  
双向DC-DC变换器在不同的功率流向时,存在不同的控制模型。有学者认为,对于能量双向流动的闭环系统,单电压环补偿不能实现闭环稳定工作,而状态反馈可以实现闭环稳定。该文以Buck/Boost双向DC-DC变换器为例构建试验平台,通过双向控制模型的分析,采用PID补偿环节的单电压闭环实现了BDC系统闭环稳定,并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系统的稳定和良好动态性能说明该文分析正确。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平均线性化的方法对电压电流双环控制的推挽正激DC-DC变换器建立了小信号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利用Matlab仿真设计了600W推挽正激变换器控制参数,并用Saber仿真软件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
多重化双向DC-DC变换器复合校正双闭环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状态空间平均法建立了双向DC-DC变换器的平均状态空间模型.在该模型基础上提出一种新颖的基于变量代换和参数估计的复合校正电流内环、电压外环双闭环控制策略.所采用变量代换的方法实现电流、电压双闭环内部的解耦.电流、电压环调节器均采用串联校正环节加PI调节器来将系统模型整定为标准二阶系统,并得到了控制参数计算公式,分析了电压外环的抗扰特性,为具体的控制参数的选择提供一定依据.对所采用的上述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研究.该控制策略控制简单,易于工程实现,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控制策略为三重化双向DC-DC变换器所设计的调节器参数能满足各项动、稳态性能指标,工况间切换良好,且对负载大范围扰动、输入电压突变及电感值变化均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隔离双向DC-D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分析系统容量与连接电抗之间的关系,给出高频变压器的参数选择设计方案。结合该变换器的控制特点以及蓄电池充放电的要求设计出有效的移相控制策略。在PSCAD中建立仿真模型,分析该变换器作为能源路由器的一部分在各种工况下的运行状态。仿真结果验证了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搭建了一套样机,在样机上得到了较为理想的实验波形。  相似文献   

11.
瞿文龙  马棡  刘圆圆 《电源学报》2007,5(3):183-186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隔离型双向DC-DC变换器拓扑,具有简单对称的电路形式。高频变压器将变换器输入侧和输出侧之间隔离,变换器的每一侧由一个半桥电路与一个电感构成,它可以看成一个同时具有半桥特点和升压或降压变换器特点的混合电路。该变换器拓扑可有多种运行方式,本文对电路工作原理进行了简要介绍。对PWM控制和移相控制两种工作模式进行了阐述,并对移相控制下的软开关特点进行了分析。研制了实验样机,并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证实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双向DC-DC变换器。该变换器采用全数字控制,并应用同步整流技术,使得整个设计具有高效率、高控制性能、能量可双向流动等特点。该变换器的控制核心为PHILIPS公司出品的基于ARM7内核的LPC2119微控制器。本文介绍了系统的基本构成,分析了电路的工作原理和主要原件的选取方法,并给出了最终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3.
钱荔  肖岚 《电源世界》2007,(1):11-14
本文研究了推挽全桥双向直流变换器,分析了变换器的两种工作模式。研究了开关管上电压尖峰形成的原因,基于电压尖峰问题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案,最后采用了RCD缓冲电路,文中分析了缓冲电路的工作原理,给出了实验波形。  相似文献   

14.
梁小国  危建  阮新波 《电源学报》2003,1(3):452-457
本文提出的一种交错并联正激三电平直流变换器(ITLFC),可以使输出滤波电感大大减小。如果将它应用于负载动态变化很快的变换器场合(比如电压调节模块VRM),不仅可以提高变换器的动态响应速度,还可以减小输出滤波电容,从而使得输出滤波器体积明显减小,利于提高变换器的功率密度。本文首先分析该变换器工作原理,然后和传统的Buck型变换器进行比较,最后试制一台0.8V/100A输出的VRM样机对该变换器性能进行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5.
新型零电压转移DC-DC变换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新型零电压转移DC-DC变换器,并以其在Boost交换器中的应用为例分析了它的工作原理。仿真与实验都证明全部主、辅管均可实现零电压/零电流开关,并且电路可工作在较宽的负载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王丰  粆敏  李晶  卓放 《电源学报》2008,6(2):129-133
随着汽车电气化和自动化的迅速发展,以14V电压为主的汽车电压系统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汽车电子设备的需要,汽车电压系统的升级被提上了日程。为了能够兼顾传统的14V汽车电气系统,而且不对现有的电气设备做大的改动,业界内提出了一个过渡方案:14V/42V双电压供电系统。 本文基于汽车14V/42V双电压电气系统的背景下提出一种非隔离型的双向DC-DC变换器,并且根据汽车车载电源的特殊要求设计出一台基于UC3525控制器的额定功率的变换器装置,针对双向DC-DC变换器的稳定性,可靠性,容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试验。实验证明,装置在能量流向变化的情况下,闭环控制系统可根据电流方向实现模式切换,稳定输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一种新型的DC-DC变换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一车载电源设计了两级升压DC-DC变换电路的拓扑结构,该拓扑结构可以通过对两个升压环节进行调节使其输出达到所需要求。此拓扑结构相对于普通一级DC-DC变换电路来说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通过理论分析、仿真、试验结果验证了此拓扑结构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推挽正激移相式双向DC-DC变换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移相式双向DC-DC变换器(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BDC)是BDC的基本拓扑之一.文章研究了移相式BDC的调压工作原理和输入输出电压变比、移相角对其环流能量的影响,并进行了仿真验证,指出移相式BDC方案不适于宽调压范围应用.结合移相式BDC的工作原理,把推挽正激电路应用在移相式BDC场合,并进行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9.
温春雪  臧振  霍振国  李正熙 《电源技术》2016,(12):2424-2427
分析了双向DC-DC变换器给磷酸铁锂蓄电池充放电的工作原理及控制策略,并进行了仿真与实验验证。针对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出现的不均衡现象,分别介绍了非耗散电感均衡和单端反激变换器均衡的方法,并进行了仿真对比,结果表明了反激均衡比电感均衡速度更快且效果更好,从而能更有效提高蓄电池的安全性及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