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与人的交往是一种社会机能 ,是人固有的需要 ,也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校大学生从入学的那一天起 ,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各种人际关系之中 ,即生活在同学与同学之间 ,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中。他们相互传递信息 ,交流情感 ,沟通思想 ,探讨问题等。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对于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它能催化人们的聪明才智 ,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 ,增强人们的信心。因而 ,我们提倡大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的实践中 ,能注重培养自己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从而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一、…  相似文献   

2.
审计中的人际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不存在一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否就意味着关系学,是否就意味着不正之风呢?当然不是的.应当承认人与人不能没有交往,有交往就必然存在着某种关系,基于建立什么样的人际关系,这中间当然也有一定的学问.我认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来指导建立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关系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从事各种共同劳动,彼此之间建立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就是社会关系的一种.(1)现代管理学家认为:人们的活动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教学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大量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教学交往与一般的交往相比较有自己的特殊涵义,它是教学主体间相互施加影响的过程,是可以直接观察到和体验到的精神、价值、情感交往的现实.  相似文献   

4.
教学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大量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教学交往与一般的交往相比较有自己的特殊涵义,它是教学主体间相互施加影响的过程,是可以直接观察到和体验到的精神、价值、情感交往的现实。  相似文献   

5.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更注重和依赖个人“关系”开展经济交易和维系社会交往。中国式“关系”一般是指基于互惠互利的社会关系。这是一种通过获取资源的相互责任、持续的合作和互惠来维系合作伙伴特殊类型的社会关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已经深深扎根于每个中国人心里,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行为举止。同样,在中国这个大的文化环境下,人们在工作交往过程中依然通过“关系”在办事,所以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式“关系”对渠道沟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公共生活中诚实守信、文明礼貌、乐于助人、宽容友善、正直公道是建设和谐公共人际道德关系的基本要求。现阶段社会成员之间缺乏信任,公共生活规则意识淡薄以及在处理公共生活能力的不足严重阻碍了公共人际道德关系的发展。探索新型公共人际道德发展道路不仅要在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上重塑信任关系,还要在政府的引导下促进法律与道德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实现公共人际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在全球交往、联系的扩大和深化。人类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有必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考察全球化的本质。在实践的视野中,全球化意味着人的社会实践方式的趋同化和人的社会实践关系的普遍化。相应的,全球化的实践意蕴要求我们树立全球性的思维方式,具有全球性的价值取向,确立全球性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8.
色彩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而产生色感时,必然导致人产生某种带有情感的心理活动.色彩心理和人们对空间感的感受过程是同时交叉进行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9.
福斯特是一个传统与革新兼容并蓄的小说家,在现代英国小说的园地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他的多部作品都显示出了他善于多层次、多侧面地摄取视角并对人物进行塑造与刻画。福斯特作品的主题向读者展示人们内心的自然情感是神圣美好的,他崇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联系、合理交往,并认为这是形成完美生活的要素,对后人影响很大。在今天仍然具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流动变化快、宣泄性倾向、认同化选择和社区化形式等主要特点,分析了网络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提出了构建大学生良好网络人际关系的对策: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重视网络心理教育,排解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处理好网上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1.
交互主体性理念认为,人与人之间共识的长期存在,必定要求交往者将彼此都视为具有个人情感、独立意志和个体利益的主体,在相互承认主体性的前提下完成长期的交往行为.这种理念映射到教育领域,要求摆脱主客二分模式,构建作为教育者的主体和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的交往关系,在双方平等沟通的基础上发挥各自优势,共同组织和参与教学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领域,应当运用交互主体性理念,把握大学生主体需求,改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提升实践环节的教育效果,以此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以二元关系为基础的社交网络对于理解人的社会性非常重要,人们在社交关系上的投资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交网络的稳定性,而通讯是反映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典型行为之一。本文通过中国某地区的通讯数据研究人们在构建和维系社会关系中的资源投入和分配行为,提出了一个基于熵的衡量人们资源分配均匀性的指标。并利用该指标对不同年龄、性别的手机用户进行通话行为分析,发现男性、女性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时,在社交网络中资源的投入和分配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人际吸引指人与人之间产生注意、欣赏、倾慕等心理上的好感,进而相互接近而产生感情关系的过程,本文从人际吸引理论的角度讨论大学生如何通过提高自己的人际吸引力达到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作为构建中国古典美学框架的两大重要派别,从不同角度共同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平衡发展。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在本质上既相互对立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正确区分两者的本质特征,挖掘两者在对立中的交融互补关系,对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56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及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探讨负面评价恐惧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过程及人际关系困扰的中介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负面评价恐惧女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并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及待人接物、异性交往两个因子男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并在交际交友和异性交往两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性别和年级差异不显著;负面评价恐惧与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及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负面评价恐惧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直接效应,人际关系困扰在负面评价恐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重视和谐同学关系的养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同学关系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对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立和谐同学关系的关键是敬.相互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遇到困难不但可以使人及时得到帮助,更主要的是避免之多的人生弯路.培养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建立和谐同学关系,同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当结合教学内容,重视对学生建立和谐同学关系能力的培养,既有好的老师,又有和谐的同学关系,才能使学生搞好学习、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人际称谓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语。正如每一种事物都有多个名称一样,人际称谓也丰富多样,反映的是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现代汉语中丰富的人际称谓多方位显现复制、传播、变异等模因现象。  相似文献   

18.
文化全球化 (culturalglobalization)是指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 ,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 ,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国界并在人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的认同 ,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1] 文化全球化使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了互相学习、彼此交流、共同发展的机遇。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相互交往的强烈愿望 ,并对这种新的生活方式达成了共识 :与不同文化的人们交往 ,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成为善于跨文化交往的现代人。…  相似文献   

19.
“竞争”这个在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和市场经济的日趋活跃,显得越来越耀人眼目,也越来越令人伤神。竞争是什么?竞争是人们为了争夺同一目标而相互超越的过程。人们争夺的这个目标可能是物质利益,可能是社会最佳位置,也可能是情感的寄托等等,哪一项不具有排他性?难怪在各个领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们感觉到人际关系的日益复杂难弄,“活得累”之声此起彼伏,这不仅仅是因为竞争的强度考验着我们的承受力,竞争规则的不公引起了我们的失落感,还因为竞争磨擦出的火花点燃了我们的嫉妒之火。  相似文献   

20.
人际交往具有一定的空间基础。现代城市空间影响着交往模式,交往的基础在于共同在场。现代社会共同在场中的交往虽然密集,但却是相当功能性的、职业性的交往,人在深层次上仍不免孤单。对照传统社会的共同在场中的亲近关系,可为重建现代空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