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目前玉米"宽窄行一穴双株"和"等行距种植"模式存在易倒伏和产量不够稳定的情况,针对性地开展玉米"宽窄行等株距"与"宽窄行一穴双株"两种模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在4 600~5 500株/0.067 hm~2的情况下,"宽窄行等株距"模式比"宽窄行一穴双株"模式玉米单产平均高32.14 kg/0.067 hm~2,增幅3.64%。对于宽窄行等株距玉米种植模式,在5 000株/0.067 hm~2,宽行行距为80 cm,窄行行距为45 cm,株距均为21 cm时,"宽窄行等株距"模式种植的玉米单产最高达951.15 kg/0.067 hm~2。  相似文献   

2.
选取凤山县玉米主要栽培品种——正大719作为试验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种植行距和不同种植密度,研究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密度相同时,玉米的株高、穗高、千粒质量、产量随着行距的增加表现为一致性。当行距为60 cm和70 cm时,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当行距为80 cm时,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综上所述,在行距80 cm、密度90 000株/hm2时正大719玉米产量最大,可以为夏玉米适宜行距密度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玉米一穴双(三)株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是在我市积极推进农业部玉米高产创建项目中重点推广的一项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是农业部玉米"一增四改"技术在我市高产栽培要求下的具体应用。其核心技术是改套种为直播,主要采用宽行窄距、一穴双(三)株,穴数2 500~3 200穴/667m~2,留苗5 500株/667m~2以上的栽培形式。该技术模式综合应用当前各种高产栽培技术,有效地解决玉米在高产的要求下,玉米田间争水、争肥、不耐倒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晋南小麦玉米两作区,采用裂区设计,研究拟推品种和不同密度对玉米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两个品种的光合速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都呈增加的趋势,而单株干物质则呈降低趋势,产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正大16在任何密度下,均比大丰133显著增产,正大16和大丰133的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82 500株/hm~2和75 000株/hm~2。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玉米种植方式研究表明,二比空、大垄双行、双行交错种植方式均能适当降低株高、穗位高、提高净光合速率,使单位面积产量明显提升。在种植密度为60 000株/hm~2时各种种植方式优于常规种植,其中二比空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通过不同种植密度的栽培试验,对比生育期、抗逆性、产量等其他性状的,选出符合本地区推广的青储玉米品种。正大808、隆瑞888密度6 500株/667m2,产量6 000 kg以上,抗性好,持绿时间长。  相似文献   

7.
海伦市地处黑龙江北部的高纬度地区,玉米生于前期气温低、地温冷凉,全生育期活动积温有限,后期易受早霜危害是发展玉米的不利因素。长期以来玉米的栽培技术习惯于60~70cm常规栽培方式,虽然在整地、平衡施肥、化学除草等配套技术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单产确一直徘徊在500kg/667m~2,实际我国玉米产量平均5 500kg/hm~2。  相似文献   

8.
玉米"一穴三株"种植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措施有效保障在6000株/667m~2的高密度状态下结出籽粒饱满玉米穗,实现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一般可增产28%,这种方法已在吉林省西部各县市部分乡镇逐步试验推广开来,获得了老百姓的称赞。  相似文献   

9.
生姜栽培:生姜生长喜温暖潮湿的环境,不耐寒、不耐霜在无霜季节栽培,适宜有机质丰富的土壤。选择在4月上中旬,10 cm地温15℃以上时播种。系统介绍生姜间作大豆栽培,采用高垄栽培大豆为生姜生育期遮荫,利用生姜生育前期不耐高温和强光的特点采用低畦栽培,突出病虫害绿色防控,产生3 500 kg/667m~2,大豆150 kg/667m~2,既不影响生姜产量,又增加了大豆产量,扩大了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0.
采用种两垄空一垄的方式,在不影响玉米通风透光的情况下,每穴种植两株,而二比空是运用"双株紧靠"的方式进行栽培。这种栽培技术是玉米栽培中一项突破性技术,它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很好解决玉米密植与通风的所面临的矛盾问题,这种技术可极大提高玉米的光能利用率,可实现密植增产高达20%左右,进而达到产量提升、增加总产值、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2016年会泽县娜姑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共推广种植无公害冬早蔬菜集成栽培1 466.67hm~2,平均产为2 460.32kg/667m~2,实现销售产值4 822.22元/667m~2。与下达指标产量2338.5kg/667m~2产值4583元相比,新增销售产值238.77元/667m~2,新增总产值525.29万元,新增纯收益466.29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为7.9,农民得益率为11.94,具有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半干旱地区不同密度、品种对玉米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半干旱灌溉条件下,对4个种植密度下5个玉米品种的产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密度来看,5个品种的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种植密度为4.5万株/hm2时,产量最低。从品种来看,先玉335的产量最高。根据本试验研究结果,建议内蒙古半干旱地区灌溉条件下玉米最佳种植密度7.5万株/hm2,优先选择的品种是先玉335。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汨罗市棕红土的肥力状况和春玉米的需肥规律,对春玉米氮磷钾肥料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棕红土种植玉米的最佳施肥量为N=12.45kg/667m~2,P2O5=4.42kg/667m~2,K_2O=5.65kg/667m~2。春玉米最高产量时N、P_2O_5、K_2O的配比是1:0.36:0.45。  相似文献   

14.
开展玉米"一增四改"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对促进玉米产量与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依此阐述了玉米增加种植密度和改硬茬直播、浇"蒙头水"、测土配方施肥、一穴双株高产栽培技术以及相关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不同密度、不同施氮量对中熟中粳稻连粳7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东海县目标产量要达到700 kg/667m~2以上,最佳播期为5月5日至5月10日,合理栽插密度在2~2.5万穴/667m~2,适宜氮肥用量为纯氮22.5 kg/667m~2左右。  相似文献   

16.
渭河流域武山县辖区海拔在1 400~1 650 m,每年种植约666.67 hm2早春地膜马铃薯,玉米约3 333.33 hm2,单一种植马铃薯产量为1 500~1 800 kg/667m2,单一种植玉米产量为750kg/667m2,产值较低。几年来,引进马铃薯早熟新品种,进行了试验示范早春地膜覆盖种植马铃薯适期套种玉米,取得了成功,产马铃薯2 000 kg/667m2以上、玉米700 kg/667m2以上,产值达到了7 260元/667m2(2000 kg×3元/kg+700 kg×1.8元/kg),比单一种植产值显著增加,该种植模式具有生产技术操作简单实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东南沿海地区在早春选用4~5年生梨园间套种鲜食大豆,结果表明,3月下旬—4月初播种,地膜覆盖,密度3 600穴/667m~2,7月初采收鲜荚,鲜荚产量402kg/667m~2,增收明显。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玉米"3414"肥效试验分析,结果表明:靖边县北部无定河流域风沙草滩地,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可显著增加玉米产量。玉米最佳施肥量:N:20.64kg/667m~2,P_2O_5:4.89kg/667m~2,K_2O:5.99kg/667m~2。建议适当增加有机肥、复合肥,优化施肥配比,少量多次,持续供应,满足作物养分需求。  相似文献   

19.
油菜机械化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更好的利用农业机械服务于农业生产,特制定了油菜直播密度试验、直播与移栽的效益比较试验、油菜机械收获方式试验,探索最佳的机械化生产方式,结果表明,直播油菜的种植密度为2.4万株/667m~2产量最高,直播油菜的产量和移栽油菜的产量差异不大,油菜二次分段收获的产量损失小于一次收获的产量,说明油菜机械直播,因密度大,分枝少,成熟期集中,更适合机械收割,效益更高,克服了移栽油菜工序繁多、内容复杂的传统种植方式。油菜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传统油菜种植方式向现代化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梨是林丹农场主要的果树,种植晚秋黄梨、黄白梨3.33 hm~2,由于栽培管理到位,三坡农场梨园连续四年均获稳产收成,平均株产达40 kg,梨果成为馈赠亲友礼品的名果,很受欢迎。该农场果树品种对天气变化适应性较强,无论是在山区、平原、滩涂都可以种植,栽培效果较好。该农场的梨树丰产性好,结果时间较早,一般情况下不出现大小年的现象。该农场种植两到三年就可以收果投产,六到七年进入普遍盛果期,林丹农场的梨树可以达到2 000 kg/667m~2以上,梨树的寿命普遍较长,该农场的梨树推广到中原地区一般可产果20~30年,甚至有的还可以长达80~100年。推广该果园有关梨树规范栽培管理技术,为提高濮阳市梨树总体的管理水平,在全市推进农场果树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本地区的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