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论三代一体的玉器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士奇 《珠宝科技》2004,16(6):37-42
夏、商、周三代文化上的一体性决定了三代玉器的总体特征,并且必定是共同点大于异同点,可谓之:“三代一体的玉器体系”。以三代玉器共同的时代特征为主线,阐述了三代玉器在神权政治、国家礼仪及生活实用方面的三大共性特征,并以更翔实的资料分别分析了夏、商、周三代文化遗存中玉器类的典型特征。指出:中国古代玉器自诞生以来走过了漫长而光辉的道路,而三代玉器逐达顶峰之盛,其为后代玉器的发展积聚了巨大的潜力,并在客观上规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以汉王朝在中国玉器进入封建社会所造就的第一个高峰期取得的成就为基础,以思想理论创新、学术文化创新为切入点。用科学求实的态度,阐述了汉代玉器的国家礼制玉衣制度、丧葬观念及神鬼思想等主要特征,对汉代玉器的玉德观念、吉祥文化的历史风貌及其哲学价值,以及儒道融合对玉器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重点在汉武帝刘彻“独尊儒术”、以“玉”为中心的道德文化学术思想、以“经学”为特色的儒家玉文化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汉代促进中国玉文化历史性的飞跃而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历史贡献作了评说。  相似文献   

3.
《中国宝石》2013,(9):174-177
古玉鉴赏 原始社会至汉代以前的玉器称为古玉。原始社会的玉器非常吕盛,在东北有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在中原有裴李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玉器;在四川有三星堆文化、大溪文化玉器;在两湖地区有石家河文化玉器;在安徽有凌家滩遗址玉器,  相似文献   

4.
从古史传说的角度看史前玉器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士奇 《珠宝科技》2003,15(5):27-30
为了全面探求中国玉文化的渊源,对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期”三大变革与相应考古玉器作了探讨。认为:史前玉器中的玉律管对产生我国最早的音律和度量衡制起着重要作用;考古玉器诸多实物的品种、形制、结构及用玉习俗都反映了氏族图腾以至史前政治中的玉崇拜的盛况,是实行“绝地天通”举措以后社会变革的重大成果。指出:史前玉器的高度发展加速了我国古代礼仪文明的诞生。  相似文献   

5.
李慧 《中国宝石》2007,16(3):220-221
螭是我国神话传说中带四足的蛇状神怪,而并非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其形态多有古人想象的成分.无固定式样.多呈盘曲蜿蜒或攀援匍匐状。春秋时期,螭纹作为人们崇拜和敬畏的原始图腾开始出现在玉器中,到了战国晚期已成为种独特的玉器装饰图案。汉代的螭纹玉器造型独特、琢工精美.达到了螭纹玉器的艺术顶峰。唐代玉器上所雕的螭纹虽没有汉代那么精美.  相似文献   

6.
汉代铜镜上的植物式纹样的形成离不开汉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植物式纹样作为汉代铜镜的主体纹样,反映了汉代世人的社会生活。结合汉代铜镜的图像资料,根据植物式纹样的形态特征,从构图、线条、图案入手,分析其审美特征,指出其特有的形式美感,从而借助汉镜这把钥匙,更多地了解汉代世人的思想、文化、信仰、审美观念与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7.
四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公元前二二一年——公元五八九年) 这一阶段玉器的发展主要是在两汉国力强盛时期。汉代玉器并不是对战国玉器简单的全盘继承,而是在战争频仍,社会生活剧变的情况下,对玉器的品种及其组合作了一次较大的调整,是在新的意义上的一次大发展。下面对出土的两汉玉器作些必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汉代玉器是我国古代玉器艺术的一个高峰,其艺术造型和线条给人的感受用笔者的话是"扫六合刀斧,绣石上锦缎",论起气势,比大唐多了一分霸悍;说起细腻,又多了几许隽永.这里,我试着谈谈汉代玉器的线条及微痕特征.  相似文献   

9.
以清代玉器在中国历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切入点,用学术的观点、科学的态度,对清代玉器的基本面貌、整体模式、时代背景,特别是康乾盛世玉器、玉雕的主要成就,艺术特征,艺术体系,美学思想,文化内涵,审美意趣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与评价。对清代玉器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对中国玉文化在继承、总结与创新上作出的历史贡献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汉代以后便出现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通道。许多学者、教授、专家认为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殷商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等文物,其玉石原料是新疆和田玉经过"玉石之路"被远途运输到中原内地来的。改革开放后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现了江苏梅岭玉,现在的研究证明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殷商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的原料不是来自新疆和田。因此,笔者对中国古代"玉石之路"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1.
何松 《珠宝科技》2010,(1):58-62
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以宋代玉器在中国历史上构成近古玉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切入点。用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宋代玉器的时代背景、礼制用玉、仿古玉器、文化特色、艺术风格、工艺水平、世俗倾向、道德操守、审美观念、创新形式、时代特征、历史价值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与评价。对宋代开始兴起,以复兴传统文礼、别开生面的仿古玉器的主要特征、产生原因、社会环境、文化趋向、社会需求、创新精神与学术价值进行了评说。对宋代玉器在继承隋唐玉器的基础上,为中华玉文化的发展创造的良好的环境,对后世玉器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何松 《珠宝科技》2009,(1):53-58
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辽金元政权接受先进的汉文化为基础,以三朝玉器在继承吸收唐宋玉器基础上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新成就为切入点。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求实的态度,对辽金元玉器的总体面貌、时代特征、民族风格、用玉制度、官办玉器、民间玉雕、种类造型、琢玉工艺、个性特点、艺术特色、地域风情、文化内涵、审美情趣、创新意识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与评价。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发展、创新;辽金元玉器历史的同一性,玉器风格总体上的一致性进行了评说。  相似文献   

13.
张玉杰  李欣华 《丝绸》2020,57(4):119-126
云气纹的起源与发展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和追求,是时代精神的缩影。汉代云气纹的艺术造型与表达形式对后期中国传统织物纹样设计影响颇深。文章以汉代织物云气纹为研究对象,追溯了汉代云气纹的由来与其形态特征,对其进行重新分类,并运用骨架分析手法对云气纹的构图形式进行分析;总结了古人在运用云气纹时充满幻想的造物手法和赋予云气纹的深刻内涵,尝试从云气纹骨架构成特征和规律角度,结合当代美学和设计法则,对中国传统云气纹的现代应用进行探索性设计,为云气纹的现代应用提供理论支撑依据和实践运用途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姚士奇 《珠宝科技》2004,16(2):49-58
中国玉文化博大而精深,在国内外都享有声誉,深入地研究其演变轨迹和相关的社会文化体系,对于促进玉文化的发扬光大有着深远的意义。通过对诸多出土文物和历史资料的系统考证和分析,对史前玉文化的壮观、礼仪文明的起源及夏-商代宗教活动由巫到儒的演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为中国玉文化走过了一段理论化和规范化的过程,走向了独立的、完整的文化体系,最终又由巫观们携带着走向儒教的理论范畴,并逐步汇入统治理论。接着,通过对玉在周礼沿袭殷商礼仪文化中的作用的分析,论证了玉文化理论成为国家统治理论的原因。再通过对“三礼”中关于用玉的论述和规定的辨析,最后认为中国远古玉文化之源是华夏礼仪和中华儒学。  相似文献   

15.
宋代是中国高型家具发展的关键阶段,缺少该时期的积累,明式家具的繁荣便无从谈起,因此,宋代家具是中国家具研究的重要课题。鉴于长期以来家具界、艺术界对宋代家具材料的研究甚少,本文力图探析出它的运用状况与特征。宋代家具材料有木、竹、藤、草、石、玉、陶、瓷等,并以木材为主,其种类繁多,多就地取材,其中有杨木、桐木、杉木等软木,榆木、枣木、楸木、梓木、杏木、柏木、楠木等柴木,乌木、檀香木、花梨木等硬木。  相似文献   

16.
和田玉籽料以其洁白温润博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加之其有限的资源和丰厚的利润,市场上出现的和田玉籽料仿制品也越来越多.介绍了和田玉的分类及外部特征,分析了仿和田玉籽料的两种常用方法滚料磨圆和染色处理做假皮,从其外形、颜色、硬度、密度和光泽等特征及仪器测试方面,讨论研究了和田玉籽料与其仿制品之间的差异,以达到鉴定和田玉籽料真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采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ICP-MS等分析测试方法,对目前市场上主要的软玉品种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显微结构及表观特征进行了综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软玉品种的主要化学成分和主要矿物相似,微量元素及次要矿物存在差异,对产地和品种鉴别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一般而言,新疆白玉及青白玉、优质的青海白玉、俄罗斯白玉具有毛毡状隐晶质变晶结构,透闪石质量分数高,纤维细小且紧密交织,反映在外观上质地细腻油润、光泽柔和,韧性强。新疆青玉、部分青海白玉、烟青玉、岫岩软玉以及韩国白玉以显微纤维交织结构、显微纤维-叶片状交织结构、显微纤维-粒状变晶结构及斑状变晶结构为主,透闪石质量分数相对较低,纤维粗且纤维之间的空隙大,表现在外观上质地粗糙,油润感差,韧性降低。新疆、俄罗斯及加拿大碧玉的结构类型和结晶度相似,表观特征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