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辛油田辛 73、辛 10 0为高矿化度、特超稠油断块油藏 ,电加热或电加热加地面掺水输送开采效果不理想。针对现场情况 ,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稠油井筒掺活性剂水溶液的井筒化学降粘工艺试验 ,应用结果表明 ,该技术不仅可解决稠油井筒举升的难题 ,同时可解决地面输送困难的问题 ,且开采成本低。  相似文献   

2.
稠油空心杆掺水降粘技术试验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在稠油、超稠油开发中普遍采用掺水降粘和掺稀油降粘两项技术。针对这两种技术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油田实际情况,运用空心杆和井下掺水单向控制系统相配合,通过油管内泵上掺水,达到降粘的目的。在杜212断块现场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满足了生产降粘工艺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东辛油田辛73、辛100为高矿化度、特超稠油断块油藏,电加热或电加热加地面掺水输送开采效果不理想。针对现场情况,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稠油井筒掺活性剂水溶液的井筒化学降粘工艺试验,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不仅可解决稠油井筒举升的难题,同时可解决地面输送困难的问题,且开采成本低。  相似文献   

4.
针对三合村油田超稠油举升及输送的问题,开展了加降黏剂、掺水、掺稀油等降黏工艺研究,并对降黏输送流程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套管掺本区自产稀油降黏工艺。截至2015年12月,三合村油田投产油井5口,平均日产油5.6 t,日产液10.4 t,生产运行平稳,实现了垦西超稠油的经济性开采。  相似文献   

5.
《石油钻探技术》2004,32(1):68-68
辽河油田经过两年的科技攻关,成功研制出了适用于超稠油的具有自动破乳性能的水基降粘剂,设计出井场脱水循环回掺、井筒掺药降粘等工艺技术。掺活性水工艺技术易于实现超稠油低温管道输送,降低了超稠油低温管道输送温度和能耗。新型高效水基降粘剂与联合站破乳剂相配伍,成功解决了超稠油降粘与破乳脱水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河南油田超稠油复合催化降粘体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油田创新地进行了稠油热采地下复合催化降粘技术研究。本实验考察了无水体系、含水体系、水热催化裂解体系、乳化降粘体系、乳化水热催化裂解复合体系(即复合催化降粘体系)对特超稠油作用后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以及对特超稠油的降粘效果,探讨了乳化水热催化裂解降粘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催化剂作用下,特超稠油中重质组分发生部分裂解,原油物化性能得到明显改善,乳化水热催化裂解复合体系对河南油田超稠油的降粘率达98.7%。  相似文献   

7.
在测定超稠油粘温特性的基础上,利用PVT高压物性实验装置测定了二氧化碳在王庄油田郑411西区超稠油中的溶解能力、二氧化碳对超稠油的溶胀和降粘作用,以及二氧化碳与超稠油的界面张力。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超稠油的粘度急剧下降;溶解二氧化碳后超稠油体积明显增大,体积系数最大可达1.311m3/m3;二氧化碳对超稠油的降粘效果明显,且在低二氧化碳溶解度下降粘效果极为明显,当其溶解度超过50sm3/m3时,降粘率超过96%;二氧化碳与超稠油体系的界面张力随压力的增加而减小,当压力大于25MPa时,界面张力趋于稳定。在室内实验的基础上,对前人的部分研究成果进行了修正,确定了适用于郑411西区超稠油的粘度、溶解度和体积系数的计算公式,其中超稠油粘度计算公式的判定系数为0.993,CO2在超稠油中的溶解度和油气混合物粘度计算公式的相对平均误差为5%,达到了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8.
辽河油田超稠油掺活性水降粘先导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辽河油田超稠油井筒电加热降粘工艺存在能耗过高的问题,采用了井筒掺活性水降粘工艺.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具有较高的超稠油降粘率、自动破乳脱水性能以及与联合站用破乳剂良好的配伍性,解决了超稠油乳化降粘与破乳脱水之间的矛盾.在辽河油田8口超稠油井进行了掺活性水降粘工艺先导性试验,结果表明掺活性水降粘技术可以取代电加热降粘技术维持正常生产.试验油井抽油机电流下降10~30 A、井口产出液粘度大大下降.采用污水回掺工艺流程实现了污水循环往复使用,节约了大量的清水资源.采用掺活性水降粘技术后原油举升成本平均下降38.56元/t,年节约能耗168.89万元.  相似文献   

9.
辽河油田超稠油水基降粘剂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辽河油田特种油开发公司超稠油为研究对象,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酯及生物表面活性剂为主剂,快速渗透剂等为辅剂,按一定比例合成出了超稠油水基降粘剂LHVR-Ⅰ.室内实验结果表明,该LHVR-Ⅰ降粘剂具有乳化温度低(50℃以上)、降粘效果好(降粘率达99.85%以上)及自动破乳脱水(沉降72 h原油含水量降为4%以下)的特点,同时与联合站破乳剂相配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超稠油水基降粘剂.为替代超稠油井筒电加热降粘工艺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复合催化降粘技术在河南油田超稠油藏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特超稠油动用难的问题研究了一项集表面活性剂降粘、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和氧化催化降粘剂降粘等功能为一体的地下复合催化降粘技术。该技术在河南油田超稠油上成功应用了6口井,原油物性分析表明,原油重质成分减少、轻质成分增加,原油物性得到明显改善,平均单井增油212.5 t。  相似文献   

11.
稠油降粘方法概述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综述了目前常用的稠油 (包括特稠油和超稠油 )降粘方法 (包括掺稀油降粘、加热降粘、稠油改质降粘及化学降粘等四种 )的降粘原理及其优缺点。掺稀油降粘存在着稀油短缺及稠油与稀油间价格上的差异等不利因素 ;加热降粘则要消耗大量的热能 ,存在着较高的能量损耗和经济损失 ;改质降粘要求较为苛刻的反应条件 ,同时使用范围较窄 ;化学降粘使用范围相对较宽 (包括油层开采、井筒降粘、管道输送等领域 ) ,同时工艺简单 ,成本较低 ,易于实现。分析认为 ,采用化学降粘方法进行稠油降粘具有一定的优势 ,建议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河南油田古城BQ10区块超稠油掺稀油降粘集输、掺热水降粘集输等室内和现场试验分析,提出和实施了BQ10区块污水回掺低耗节能降粘集输工艺,并阐述分析了污水回掺降粘机理,经过3年的生产试验表明,古城BQ10区块单元内部污水回掺降粘集输工艺,既满足了超稠油的生产需要,又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系统介绍了空心杆掺水降粘开发稠油工艺的工作原理,结合矿场实际情况对包括掺水深度、掺水温度、掺水量等参数进行了确定,并在典型区块HLKD641块与电热杆稠油降粘工况、能耗及材料投入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表明该工艺有综合成本低、维护方便、热利用率高的优点,在孤东油田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针对特超稠油油藏原油胶质、沥青质含量高,层状结构复杂的特点,研制了高效复合降粘体系XGD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原油不含水时,复合降粘体系XGD降粘效果一般;但原油含水率为50%时,XGD加量1.0%,降粘率可高达99.95%。与目前油田常用降粘剂比较,XGD具有更好的降粘效果,并且XGD具有良好的抗盐性。  相似文献   

15.
常方瑞  黄煦 《河南石油》2007,21(6):91-93
系统介绍了空心杆掺水降粘开发稠油工艺的工作原理,结合矿场实际情况对包括掺水深度、掺水温度、掺水量等参数进行了确定,并在典型区块HLKD641块与电热杆稠油降粘工况、能耗及材料投入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表明该工艺有综合成本低、维护方便、热利用率高的优点,在孤东油田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针对胜利油田孤东稠油井井筒流体流动难的特点,实验研究稠油、掺入水及油水混合物的粘温关系相关式,建立油套环空泵上掺水降粘举升工艺及其参数设计模型。结果表明,油水混合后有明显的降粘效果,合理掺水温度和掺水量是孤东稠油高效举升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河南油田古城BQ10区块超稠油掺稀油降粘集输、掺热水降粘集输等室内和现场试验分析,提出和实施了BQ10区块污水回掺低耗节能降粘集输工艺,并阐述分析了污水回掺降粘机理,经过3年的生产试验表明,古城BQ10区块单元内部污水回掺降粘集输工艺,既满足了超稠油的生产需要,又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空心杆泵上掺水降粘工艺通过对掺水温度、掺水量、掺水压力的控制,较充分地利用目前站区的污水热量,对井下原油加温降粘,达到以较小的能耗来高效开采三高原油的目的。电热杆在稠油油藏开发中效果明显,但耗电量巨大、一次性投入大、维护费用高等,对原油黏度较大,凝固点较高的油井,采用该工艺可实现油田的经济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9.
稠油井油套环空泵上掺水降粘举升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胜利油田孤东稠油井井筒流体流动难的特点,实验研究稠油、掺入水及油水混合物的粘温关系相关式,建立油套环空泵上掺水降粘举升工艺及其参数设计模型。结果表明,油水混合后有明显的降粘效果,合理掺水温度和掺水量是孤东稠油高效举升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新疆油田稠油掺稀油降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油田九8区、九6区原油粘度高,属于超稠油,多采用伴热降粘开采。为改变这种状况,进行了地层掺稀降粘开采试验,对掺稀降粘规律进行了一些探讨,并初步确定了适合新疆油田九8区、九6区超稠油开发区特点的掺稀降粘工艺流程。考虑经济因素,确定了掺稀量和掺稀比。结合现场试验情况,取得了初步的一些认识,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