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连续隔振机床系统功率流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针对采用连续隔振器的机床隔振系统,进一步引入有限性及非对称性,同时计及基础柔性,提出连续耦合条件下的有效导纳概念,采用功率流理论作为隔振效果评价手段,导出了通过连续隔振机床系统的功率流传递谱,在理论计算及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系统主要结构参数对其隔振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连续隔振机床系统功率流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针对采用连续隔振器的机床隔振系统,进一步引入有限性及非对称性,同时计及基础柔性,提出连续耦合条件下有有效导纳概念,采用功率流理论作为隔振效果评价手段,导出了通过连续隔振机床系统的功率流传递增,在理论计算及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系统主要结构参数对其隔振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对船舶动力装置振动系统的高频振动问题进行准确的隔振效果预测,并能全面考虑非刚性基础和橡胶减震器驻波效应对系统隔振效果的影响,本文从结构动力学角度出发构造了一种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对包括振源——橡胶减震器——非刚性基础这样一个完整的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进行了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的分析.通过与传统隔震设计方法、本文物理模型的解析解和实验所得结果进行的比较可知,有限元分析模型绐出的隔振效果预测值在中高频范围(200~1000Hz)最为接近实验结果,从而为船舶动力装置高频隔振分析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以多体动力学为基础,结合有限元技术和实体建模技术,建立柔性基础内燃机被动隔振系统刚/柔混合仿真模型。并对支承在柔性平板结构上的某四缸柴油机隔振系统进行动力学仿真计算,静平衡及激振力仿真结果均与理论计算十分吻合。通过改变柔性平板支承刚度来改变柔性基础的边界条件,进一步获得不同刚度条件柔性基础上内燃机隔振系统的隔振特性。通过比较柔性基础上隔振器支承力和刚性基础上隔振器支承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柔性基础对隔振器支承力有重要影响,受柔性基础弹性影响的系统自振有可能成为影响支承力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针对工程实际中浮筏隔振装置 ,建立了柔性基础上机组多扰源弹性浮筏耦合隔振系统动力学普遍模型 ,给出了系统动态特性结构化分析方法 ,推导了耦合系统动态传递方程及功率流表达式 .结合工程实际两机组浮筏隔振系统功率流数值计算结果 ,着重探讨安装频率与支承结构柔性作用及其对隔振效果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安装频率设计点选择合理 ,可有效控制振动能量传输  相似文献   

6.
针对工程实际中浮筏隔振装置,建立了柔性基础上机组多扰源弹性浮筏耦合隔振系统动力学普遍模型,给出了系统动态特性结构化分析方法,了耦合系统动态传递方程及功率流表达式。结合工程实际两机组浮筏隔振系统功率流数值计算结果,着重探讨安装频率与支承结构柔性作用及其对隔振效果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安装频率设计点选择合理,可有效控制振动能量传输。  相似文献   

7.
应用传递矩阵法分析弹性底座、非对称多支承复杂系统的隔振效果,揭示了附加小中间质量对具有一个对称面的复杂隔振系统的影响规律,应用优化方法探讨了复杂隔振系统的逆设计问题。最后由计算机确定系统的最佳设计参数,并给出各种传递输出量的性能曲线,为解决非对称系统隔振设计问题提供了一种理论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变刚度浮筏隔振系统功率流传递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设计了磁悬浮支承隔振单元结构,并应用于多自由度浮筏隔振系统.以带有刚度可调的磁悬浮支承隔振单元的隔振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数学模型,推导出其传递到系统基础上的功率流数学表达式.通过实例分析了磁悬浮支承刚度、基础尺寸、浮筏质量,以及浮筏转动惯量对传递到基础上功率流的影响,为浮筏隔振系统的优化设计和磁悬浮隔振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了可遵循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建立适合某城市地铁参数的车轨垂向耦合数值模型以获得振源加速度,通过适合某城市典型场地条件的隧道-土体有限元模型,在振源与控制区间设置不同参数的填充屏障对隔振效果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波阻抗比为填充材料影响的主要因素,当波阻抗比越靠近1,隔振效果越差;针对该城市典型场地条件,刚性填充屏障的有效隔振频段为10~20 Hz,而柔性填充材料的有效隔振频段为40 Hz以上,且在25~40 Hz间除个别频率点外也有较好的隔振效果;6 m内填充屏障的深度增加,隔振效果显著增大,而填充屏障的宽度却无明显影响;刚性填充屏障与振源的设置距离宜大于振源埋深,只适合被动隔振,柔性填充屏障更适合主动隔振。  相似文献   

10.
针对如何有效抑制低频微振动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可多层叠加的准零刚度柔性隔振超结构。基于柔性机构理论,利用形状优化方法设计了单层准零刚度柔性结构。基于大变形理论结合打靶法,分析了柔性结构的静力学特性,并利用有限元仿真进行了验证。将单层隔振结构进行堆叠,构造了多层准零刚度柔性隔振系统,建立了其有限元模型和多自由度简化模型,研究了其隔振特性,并讨论了阻尼和层数对隔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效隔振频率区间,随着层数增加,起始隔振频率向低频移动,隔振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1.
提出由双Ruzicka隔振器构成的两级隔振系统方案,分析讨论了系统参数对由双Ruzicka隔振器构成的两级隔振系统隔振性能的影响,通过对该隔振系统的优化设计问题进行分析,得到在给定条件下该隔振系统的最优阻尼比ξopt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冲击隔离弹簧的设计方法进行了讨论,提出以系统的缓冲效率为目标函数,确定弹簧特性曲线的步骤,试图对原设计方法加以改进.文中给出了有关设计公式和曲线,并举例说明了应用.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复杂结构系统受稳态随机激励作用情况下的振动隔离系统的优化设计的新方法,该方法同时对振动隔离器的安装位置及隔离器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计算,使得整个隔振系统的效果达到较高的水平,同时计算工作量大大减少。由于未加系统模态耦合的限制条件,该方法对复杂系统能方便地进行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4.
柔性隔振系统中驻波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多维系统阻抗分析的观点,综合考虑隔振器驻波效应和柔性基础的动态特性。运用子结构导纳综合法,推出了相应的隔振效果解析公式;探讨了柔性基础与刚性基础情况下驻波效应的差别;分析了基础的动态特性、质量比及阻尼对驻波效应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高频隔振设计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ER/MR智能隔震系统对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半主动控制。根据智能基础隔震的特点,建立了基于模糊控制的半主动控制策略。仿真计算表明智能隔震系统不仅能够显著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还能够有效地保护隔震层的变形,是一种性能非常优秀的智能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6.
隔震技术是在上部结构与下部支承结构或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通过延长结构周期并增加阻尼的方式,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输从而保护上部结构,是高烈度地区减轻地震灾害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由于隔震层的刚度较小,隔震结构的变形绝大多数集中在隔震层。在强震或强风作用下,隔震装置虽然能够很好地满足大变形的需求,但是变形结束后,隔震装置在某些地震作用下很难自动复位到初始状态。隔震层明显的残余变形可能会导致主体结构正常使用功能的中断,并且难以保证隔震装置在多次余震或未来地震中继续发挥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如何提升隔震支座变形后的复位能力,是隔震结构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传统隔震支座在地震与强风作用下复位能力不足的表现,总结了当前设计规范中对隔震支座复位能力的规定,阐述了提升隔震支座变形后复位能力的方法。基于此,以超弹性形状记忆合金(SMA)良好的变形自恢复能力为基础,结合铅芯橡胶隔震支座(LRB),提出了新型自复位隔震支座(SMA-LRB)。通过压剪往复加载试验,对比了传统LRB与SMA-LRB的力学行为。对基于不同规范限值的LRB以及SMA-LRB的单自由度体系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在满足规范设计的情况下,LRB隔震体系在震后仍可能出现较大的残余变形,而SMA-LRB隔震体系则表现出良好的震后复位能力。  相似文献   

17.
High-static-low-dynamic-stiffness(HSLDS) nonlinear isolators have proven to have an advantage over linear isolators, because HSLDS nonlinear isolators allow low-frequency vibration isolation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static stiffness. Previously, these isolators have generally been assumed to have linear viscous damping, degrad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solator at high frequencies. An alternative is to use nonlinear damping, where the nonlinear behavior is achieved by configuring linear dampers so they are orthogonally aligned to the excitation direction. This report compares the performances of single-stage and two-stage isolators with this type of damping with the corresponding isolators containing only linear viscous damp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isolators with linear viscous damping and nonlinear damping reduce the transmissibility around the resonance frequencies, b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solators with nonlinear damping perform better at high frequencies.  相似文献   

18.
对浮筏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进行试验研究有其重要的工程应用前景针对工程实际中常见的浮筏隔振系统,搭建振动实验台,通过具体的实验测试,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及其输入、传递功率流,以期为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作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