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科学传播和技术传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学传播研究和技术传播研究在国内已经成长为颇有吸引力的研究领域,但一些基本概念的不甚清晰,人们的理解也不甚一致。科学传播与技术传播的区别并不在于传播的内容是科学还是技术,而是在于传播的目标与任务、技术的角色、流动的关键信息、面对的对象群体、利用的渠道手段等一些方面。  相似文献   

2.
3.
英国皇家学会是英国资助科学发展的组织,它在英国起着全国科学院的作用,在世界上享有声誉,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并重是英国皇家学会的发展宗旨。本文简要介绍了英国皇家学会的发展概貌和科学文化传播的基本情况,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与社会对话、建立科学传播奖项构成皇家学会重要的科学传播特色,引领与示范科学传播在全球的发展。最后,本文就加强我国的科学文化传播工作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4.
1975年美国186位知名科学家,在18位诺贝尔奖得主带领下,联名批判占星术。费耶阿本德却对此举提出严厉批评。本文通过对这一案例及相关案例的介绍与分析,提出科学传播必须借鉴主要科学哲学、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在内的科学文化研究的成果,才能避免朴素过时的科学观的干扰影响,实现科学传播从朴素向反思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加强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提升公众科技传播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绮虹 《科普研究》2010,5(3):23-26
1对一些基本概念的思考 1.1科学、人文、科普及公众科技传播 “科学”是指以求实的态度探索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运用试验、实证方法,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为此应尊重事物发展规律,提倡理性精神和有依据的怀疑与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6.
从传播要素演化的角度探讨科技博物馆的科学传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书昆  张勇 《科普研究》2011,6(3):14-19
科技博物馆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随着社会和公众需求的变化,科技博物馆的科学传播实践也在变化,包括传播过程中主客体界限的模糊化、传播媒介运用的多元化等。本文试图对科技博物馆的传播活动进行要素解构,分析其传播要素的演变过程,并从传播要素演化的角度来探讨科技博物馆科学传播的模式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7.
翟杰全 《科普研究》2012,7(5):62-65
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研究的形态在20世纪后半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的科学需要面向社会和公众的开放,科学传播是推进并实现这种开放的重要机制和途径,而要促进科学面向社会和公众的传播需要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周立军 《科普研究》2009,4(2):30-36
提升科学传播的影响力,离不开工作创新。"首都科学讲堂"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主要在于其准确的定位以及在传播机制和运作方式上的创新。这个新形势下科学传播的有益探索,既满足了公众提高科学素质的需求,给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传播提供了条件,并为科协组织开展科普工作、促进科普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谈的科学传播是指将科学信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知识、观念等资讯)传播得正确、广泛、深入、快速且有效,实现科学普及、民智发达的境界。论述前提限于大众传媒的科普范畴,至于正规学校教育中的自然科学教育则不在讨论之列。本文从科学与媒介、科学作者、科学写作、科学消息之传播,以及科学家等5个理论研究的面向来分析台湾的科普困境,以为台湾的科普是相当值得探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贾鹤鹏 《科普研究》2011,6(4):93-93
刚刚在多哈结束的第七届世界科学记者大会,如同前几届一样,再一次为全球科学传播与科学新闻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除了启动新的科学新闻能力建设项目,这次由全世界600多名记者、科学家与科学传播工作者参与的大会,最大的亮点就是各方达成了共识:科学新闻并非仅仅是政经新闻的补充,而是改变世界的主要力量之一。"从刚刚过去的阿拉伯之春到非洲各国的进步,再到中东各国投入巨资发展创新能力,无一不看到科学新闻和科学记者活跃的力量。"在本次大会上卸任的世界科学记者联盟  相似文献   

11.
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刘华杰 《科普研究》2009,4(2):10-18
从当前中国的科学传播实践中可以总结出三个模型,它们在相当程度上也代表了科学传播的三个阶段。基于中国的复杂国情,三种模型将长期并存并发挥各自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浩达 《科普研究》2014,9(1):12-19
从传统的科普概念到数字传播时代的科技传播行为,是数字技术在期间造就了数字传播的概念。通过对数字科普概念的再定义,我们认识到:社会的体制文化层决定数字科普的发展;观念文化层影响数字科普的内容;而物质文化层则是数字科普的需求动力。担当数字科普工作的机构与个人在将科学艺术引入数字科普的同时,也为数字科普的发展描绘了广阔前景。文章对基于数字技术的科技传播即数字科普文化观念进行了比对、研究,希望在抛砖引玉的同时与大家共同推动数字科普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吸取自然观、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科技伦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对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置一系列与科学观念相关的问题,对中科院研究生院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调查统计数据表明,他们的许多科学观是错误的和不恰当的,科学主义观念是比较浓厚的,与科学研究及其应用相关的人文素养成存在圈套的欠缺.进一步地,通过对我国科学教育现状的简要分析表明,这种状况也存在于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和中国的公众之中.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完善科学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以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14.
读图时代的科学传播现状及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读图时代”对科学传播提出了新的课题,图像不再是文字的附属和、点缀,开始担负起传递信息、传播观点的职能。摄影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技术的进步又大大提高了图像的传播效果,报刊、图书等各种科普出版物“浓眉(题)大眼(图)”,电影、电视、动画等更是让人们享受,到了视觉的盛宴。与此同时,泛视觉化倾向却削弱了受众清醒认识世界的能力≯在这个视觉时代有必要分析图像的传播特征,研究一影像的传播策略,探索视觉时代的科学传播之路。”  相似文献   

15.
呼思乐  刘兵 《科普研究》2012,7(1):45-51
科学幻想画这种科幻题材的视觉文本,亦有科学传播方向的意义。对科学幻想画和科学传播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尝试通过视觉文化这一独特的视角,开拓科学幻想画在科学传播领域研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17.
高松生 《科普研究》2007,2(5):19-23
本文基于对中国城市科普状况、社区组织形态及其成员的行为倾向的分析基础,就目前中国城区科普主流模式——"科普社区"进行分析,结合实例阐述了科普社区组织形式、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实施过程、创建模式及评价体系。对科普社区在建立一种能调动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形成社区科普凝聚力,传播科学,实现基本知识资源的普惠配置,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等方面取得的实践成果和作用,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8.
田宏 《科普研究》2007,(3):17-22
从科学文化传播涉及的公众、内容、变化、市场、平台、媒体、社会等7个方面出发,对影响传播活动的重要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改进科学文化传播工作的思路,提出了公众远离了科学是市场角色缺失的一个必然结果的观点,指出了传播工作中加强平台和政策法规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是科学传播的重要中介,话语是科学传播的实现载体,亲和力是科学传播的重要"情商",也是话语传播艺术的核心,是关系科学传播效果、拉近公众与科学距离的黏合剂。新媒体具有复杂、开放而动态的语境特征,借力这一语境构建科学传播的话语活力和效力,要聚焦新媒体、科学传播、话语、亲和力四者之间的紧密而复杂的关系。提出"新媒体技术虚拟语境"这一概念,并在这一特殊语境中探讨科学传播亲和力的话语构建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20.
徐凌  蔡仲 《科普研究》2014,9(4):45-53
探讨公众参与香山科学会议对于促进科学传播的意义;区分了初步的和深入的参与,以及相应的初阶的和高阶的传播,论述了公众参与和科学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交相促进;进而,在实践层面,分析了高科技内容不应成为阻碍科学传播的理由之原因,就公众逐步深入地参与会议提出了初步设想,并阐述了在会议原有功能基础上的制度创新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