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是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的必由之路。问题是,在明确了要“走出去”之后,我们将如何“走出去”以及如何在走出去后站稳脚跟。下面我们将从理论上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以及发展前途的一个重大战略,也是改革开放总体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个层面上讲,深入研究探讨中国建设企业“走出去”理论和方法的需求日益迫切。对于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中型建设企业来说,开辟海外市场,迈出“走出去”的步伐更是关乎企业与从业人员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大事。本期以“走出去”为专题,从理论研究、实际操作、实践经验多个角度,组织了一组文章,重点介绍近一两年来建设行业“走出去”所取得的经验,供读者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建设信息》2004,(1):26-26
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中国陶瓷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挺进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陶瓷工业由大变强的需要。陶瓷行业能否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走向国际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往往关系着国内陶瓷行业的发展前途。要想走得好,走得成功,陶瓷企业必须学会善于“借势”,才能更好地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在这方面长虹和东鹏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4.
李成扬  谢韬 《建筑》2013,(21):41-41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了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跨国公司的重要作用。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下称:中国建筑)作为中国最早“走出去”的国企,在开拓美国市场中,坚持“本土化”战略,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走出去”企业成功开拓美国高端市场的一面旗帜。尤其是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实现了与美国分包商、材料商及美籍员工的共赢,从而有效规避了国际间贸易保护壁垒、反倾销调查和政治事件等因素的不良影响,为中美贸易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其发展模式为我国“走出去”企业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涪陵区建委坚持“执政为民必须有作为、服务发展必须有新思路”,群策群力为建筑企业发展作贡献。针对涪陵区域内建筑业全面缩水,区建委迅速组织建筑企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相继出台建筑企业“走出去”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实现了涪陵区建筑业的“第二次”创业。  相似文献   

6.
在建材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中国建材联合会秉承“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发展战略,不断地推出一系列重要举措,旨在促进建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9月18日,中国建材联合会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座谈会,会议邀请了商务部、工信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的相关领导,并由部分重点建材企业介绍了他们在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的经验、体会和需要政府、中介机构及联合会予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乔龙德会长在会上作了题为《加快实施资本“走出去”战略、促进化解产能过剩和转型升级》的主报告,报告中,乔会长深刻阐述了建材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时代背景和内涵,明确提出了建材企业由产品走出去到资本走出去的战略构想,分析了建材企业资本走出去存在困难和问题及化解的途径。乔龙德会长的讲话对于践行“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中国建材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予以全文刊发,供学习、贯彻。  相似文献   

7.
当代理商发展到很大的规模,在制定企业未来五年、十年计划时,全球布局的问题一定会有所考虑。对于锄造商来说。国际化、全球化是继续壮大的“捷径”;对于代理商来说,走向海外市场,实现全球布局,也充满了诱惑与挑战。但是对于中国最优秀的少部分代理商群体来说,也许走出去,才能完成企业的梦想。利星行的经验是,如果要走出去。一定要做自己...  相似文献   

8.
当代理商发展到很大的规模,在制定企业未来五年、十年计划时,全球布局的问题一定会有所考虑。对于锄造商来说。国际化、全球化是继续壮大的“捷径”;对于代理商来说,走向海外市场,实现全球布局,也充满了诱惑与挑战。但是对于中国最优秀的少部分代理商群体来说,也许走出去,才能完成企业的梦想。利星行的经验是,如果要走出去。一定要做自己了解的业务,不然可能失败的机率会比成功更大。  相似文献   

9.
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将有力地推动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入世后,中国建筑企业所面对的国内外环境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环境的变化有利于企业“走出去”,国内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有必要“走出去”。入世后应尽的义务和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国内,而应享受的权利和可以利用的机遇则主要出现在国外,因此,“入世”将加速中国建企“走出去”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政府“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始跨国经营。这些企业在海外经营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遭遇了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本文分析了“走出去”企业所面临问题的背后原因,剖析了现阶段中国企业海外经营遭遇文化冲突的必然性,对比成熟西方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为“走出去”企业提高跨文化管理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建材企业"走出去"已经由以产品为主开始向资本阶段跨越,早期是产品"走出去",即产品出口,中期阶段形成了网点式"走出去",后期是成套技术装备和工程总承包"走出去",现在,资本"走出去"时机已经成熟,并将成为主旋律。企业"走出去"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水平,首先就要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各类企业包括民营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和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商业原则和国际惯例,明确  相似文献   

12.
胡贵玉 《建筑》2009,(7):24-25,28
应对危机,首先在于思路与意识。企业要善于整合资源,敢于“走出去”;行业主管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少点衙门作风。  相似文献   

13.
简讯     
坚持“引进来”与 “走出去”相结合 新成立的商务部国外经济合作司吴喜林副司长日前表示,“走出去”战略是中国政府确定的、关系中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应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相似文献   

14.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我们的企业主动地“走出去”,寻找更大的市场机遇,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中去,这是极为明智的举措。近年来,国内海尔集团、康佳集团,格力电器公司、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海信集团、春兰集团、 TCL集团等一些知名企业率先走出国门,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海外的品牌影响也日益扩大,应当说,这些企业为我国其他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探索出很多成功经验。 1充分调查论证,准确选择海外目标市场   “走出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外市场和国外资源,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说,凡是…  相似文献   

15.
李国彦  邱雪莹 《建筑》2009,(5):19-21
金融危机下挑战和机遇并存。“走出去”的企业要重点关注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项目、有长远战略意义的资源型项目,利用金融危机导致市场限制弱化的机遇,积极向高端市场和高端业务发展。  相似文献   

16.
郑建峰 《建筑》2009,(7):64-66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的建筑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向海外市场。由于与东道国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海外经营中不可避免地遭遇着“水土不服”的尴尬。跨文化冲突成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实施发展战略不可回避的障碍。建筑企业要“走出去”,实施跨文化管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且市场份额主要集中于第一、二竞争梯队的头部企业,处于行业中下游的中小型制造企业竞争已经白热化,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中小型制造企业要发展,必须另辟蹊径,响应国家政策,积极“走出去”,寻找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文章深入分析了中小型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走出去”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对中小型制造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一个企业的做强做大之路,无可避免地要谈及“走出去”——即企业进入全球市场、参与国际化竞争——这很好理解,因为评价一个成功的、强大的企业,人们总是要将其放置于全球化的框架内,用全球化的标准去衡量,并将企业跨国开拓市场能力的强弱,视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近日,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委员会前主席罗马诺·普罗迪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论坛上对中国企业投资欧洲市场做出肯定。普罗迪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更深地理解他人的思想,并将产品的生产、销售战略进行整合,进而提升。他认为,中国企业去欧洲,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首先,虽然欧洲有很多不同的理念,但它仍是统一的市场,出现贸易争端时,欧盟可能会统一对中方做回应。其次,欧洲市场相比美国市场更加开放,更愿意接受中国企业的兼并及重组。另外,欧洲各地存在不同的技能、成本,法国、意大利及德国都是不同的市场,可供做出不同选择。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国内电力市场正趋于饱和,电力投资主体逐渐放缓了投资规模和速度。为了生存,中国电力承包企业“走出去”势在必行。而非洲、东南亚等国电力基础设施薄弱,供电布局不平衡,建设大规模电力设施的强烈需求,又为“走出去”提供了机会和条件。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企业开始走出海外,承揽国外总承包项目。经过几十多年的探索与尝试,在国际工程总承包市场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吸取了不少教训,甚至走了不少弯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