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胰腺损伤组织的修复作用。方法应用贴壁法分离、纯化、扩增大鼠MSCs,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周期及表面标志后,用DAPI标记,经尾静脉注入胰腺损伤模型大鼠体内,15d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MSCs在大鼠胰腺组织的定位,组织病理切片观察胰腺损伤组织的病理改变,PCR检测胰腺损伤区组织的Sry基因。结果体外纯化、扩增、富集的MSCs经流式细胞仪检测,86.67%的细胞处于G0/G1期,细胞表面CD34呈阴性表达,CD44呈阳性表达。DAPI标记的MSCs移植治疗15d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MSCs在损伤的胰腺组织中多见,在正常胰腺组织中偶见;组织病理切片可见损伤的胰腺组织结构开始恢复,胰岛再建;PCR结果显示,治疗组胰腺组织可扩增出Sry基因。结论MSCs对大鼠胰腺损伤组织可能具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2.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力的多能干细胞,能促进组织修复、再生和血管生成,还具有修复炎症损伤的潜力。MSCs来源外泌体(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exosomes,MSC-Exos)具有与MSCs相似的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特性,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作为一种无细胞疗法替代MSCs治疗炎症损伤相关疾病。本文对MSC-Exos治疗炎症损伤的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胰腺损伤模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胰腺结扎建立大鼠胰腺损伤模型;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大鼠的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表面标志,经尾静脉回输治疗胰腺损伤,逐日观察,并于回输后24h、48h、7d和15d,分别采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淀粉酶与脂肪酶含量。结果分离纯化的MSCs细胞周期中,86.67%处于G0/G1期,表达MSCs表面标志CD44,不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CD34。治疗组在回输MSCs15d后,肉眼可见坏死的胰腺组织外观基本恢复正常,24h、48h和7d,血清淀粉酶含量均低于模型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15d时接近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4h、48h、7d和15d时,治疗组血清中脂肪酶含量均低于模型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h、48h、7d和15d,治疗组血清中血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仍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胰腺组织损伤的模型大鼠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模型大鼠体内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脊髓损伤模型大鼠体内向神经样细胞转化的情况。方法体外扩增培养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标志CD34和CD44的表达;采用击打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Brdu标记的MSCs经尾静脉移植入脊髓损伤模型大鼠体内,输注后21d,取脊髓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结果体外扩增的MSCs经流式细胞仪检测不表达CD34,表达CD44;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移植Brdu标记的MSCs组在大鼠损伤的脊髓组织中可同时表达Brdu和NSE。结论移植的MSCs可迁移到损伤的脊髓组织,并可转化为神经样细胞。  相似文献   

5.
肾衰竭(kidney failure,KF)是临床常见肾脏疾病,常由肾毒性物质或肾脏严重缺血等因素引起,根据其发病时程,可进一步分为急性肾衰竭(acute kidney failure,AKF)和慢性肾衰竭(chronic kidney failure,CKF)。近年来,随着各项医疗技术的发展,许多疾病均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KF这种疾病尚未得到有效治疗,相关的死亡率也未得到明显改善,其发病率甚至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目前,相关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KF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本文就近年来BMSCs在KF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对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及移植途径的优化。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以及移植治疗A、B组,每组12只,模型对照组和移植治疗组大鼠均经腹腔注射50%CCl4橄榄油溶液,造模后24 h,模型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1 ml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和移植治疗A组均经尾静脉注射1 ml hUCMSCs悬液,移植治疗B组经肝叶注射0.3 ml hUCMSCs悬液。移植治疗后多时间点收集血清,采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含量;移植治疗后1和2周,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人CK8、CK18和AFP基因水平;移植治疗后3 d、1和2周,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人CK18蛋白的表达。结果移植治疗后24、48 h,移植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ALB、TBil和ALT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移植治疗后1和2周,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移植治疗A和B组CK8、CK18和AFP基因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1),随造模时间的延长,基因水平也逐渐升高;移植治疗后3 d,大鼠肝脏组织中可检测到人CK18蛋白的表达,hUCMSCs在大鼠肝组织中诱导分化后,从汇管区向肝小叶中央迁移扩散;移植治疗A和B组的肝功能指标、移植细胞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UCMSCs能促进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的修复,同时自身能分化为具有肝细胞功能的类肝样细胞,经尾静脉注射移植与经肝叶注射移植疗效相似,前者更易于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电离辐射诱发的小鼠胸腺瘤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经典Kaplan法复制电离辐射诱发的小鼠胸腺瘤模型。应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C57BL/6小鼠MSCs,DAPI标记,经尾静脉注入荷瘤小鼠后,分别于1、5、10d处死小鼠,取胸腺组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MSCs在胸腺瘤组织中的定位;第1次全身大剂量照射后6个月取胸腺组织,HE染色观察胸腺组织的病理变化,并判断成瘤情况。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MSCs经尾静脉输注后可迁徙至小鼠胸腺组织内;病理观察显示,胸腺组织皮髓质结构清楚,淋巴样肿瘤细胞较少,细胞形态、大小不一,偶见核分裂象;MSCs输注使辐射诱导的胸腺瘤成瘤率由57.00%±9.78%降低至37.50%±7.55%。结论已成功建立辐射诱发的小鼠胸腺瘤模型;输注的MSCs可迁徙至胸腺组织中,并降低胸腺瘤的成瘤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肠道细菌数量的变化。方法选取交通事故导致的12例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的男性患者的粪便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细菌数量的变化。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结果颅脑损伤组与对照组相比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减少,大肠杆菌数量显著增多(P值均<0.01)。颅脑损伤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去上皮羊膜及其浸提液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上皮细胞的分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从胎儿四肢长骨分离BMSCs,扩增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第3代(P3)细胞表面抗原(CD29、CD34、CD71和HLA-DR)的表达,并用4,6-乙酰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第4代BMSCs(P4-BMSCs)。机械法去除正常胎盘羊膜上皮,制成去上皮羊膜,并制备去上皮羊膜浸提液。将DAPI标记的BMSCs接种于羊膜上,设加或不加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类胰岛素1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羊膜浸提液诱导组及细胞爬片对照组,体外诱导培养后,采用免疫荧光组织(细胞)化学染色学法检测各组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EGF-R和IGF-1-R的表达,并于诱导后第10天计算CK阳性细胞率。结果原代BMSCs呈典型旋涡状生长,P3细胞表达CD29和CD71,不表达CD34和HLA-DR。羊膜组和细胞爬片组BMSCs在加入EGF或IGF-1诱导后,表达EGF-R和IGF-1-R的时间较未加生长因子的对照组提前2~4 d,表达CK的时间提前2~6 d,单用羊膜组或羊膜浸提液组的表达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第10天,单用羊膜或羊膜浸提液诱导组的CK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高于细胞爬片对照组(P<0.05);羊膜与EGF、IGF-1联合诱导组高于单用羊膜组(P<0.05);EGF诱导组高于IGF-1诱导组(P<0.05)。结论羊膜及羊膜浸提液、外源性EGF和IGF-1在体外均可诱导BMSCs向上皮细胞分化,羊膜可能主要通过其所含的细胞因子诱导BMSCs向上皮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注入后在异基因肝移植模型大鼠移植区域的迁徙、定居及组织修复作用,探讨MSCs诱导异基因移植免疫耐受的可能性。方法将昆明小鼠肝组织块埋入Wister大鼠肝脏切口,制备异基因肝移植大鼠模型;体外分离、纯化并培养昆明小鼠乳鼠MSCs;经DAPI标记后,尾静脉注入模型大鼠,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在24h、5d及10d观察MSCs在肝脏移植区域的迁徙及定居;采用HE染色观察肝移植区域组织损伤情况。结果MSCs尾静脉注入后,24h即出现在肝移植区域,5d时分布于血管周围,10d时扩散至移植区域血管及周围组织;MSCs治疗5d,HE染色显示移植区域浸润的炎性细胞减少,可见肝组织结构。结论小鼠MSCs可在大鼠体内存活,并参与损伤区血管及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黄酮类化合物调节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镶月  崔刚  张波  侯霞  吴庆田 《广东化工》2022,49(6):116-117,122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植物、水果和蔬菜中的化学物质,其具有各种药理活性和生物活性效应,已被广泛的用于发酵和制药工业.口服后,黄酮类化合物可被肠道细菌代谢成各种低分子量的酚酸.肠道菌群是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关键调节因子,随着病原体和植物化学物质等各种刺激,肠道菌群的动态平衡和稳定的菌落结构会发生变化.本文综述了黄酮类化...  相似文献   

12.
微塑料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的污染问题,可能通过各种机制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个体健康密切相关,其组成受到包括微塑料在内的环境污染物的影响的研究。回顾了近年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了微塑料的来源、分类及研究现状,微塑料暴露后受试动物肠道菌群变化及微塑料影响肠道菌群的可能机制,力求为今后探索微塑料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人胎盘来源的造血干细胞(placenta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P-HSCs)和间充质干细胞(placenta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P-MSCs)的分离方法,并进行鉴定和组分分析。方法选取10份新生健康婴儿胎盘组织,采用机械破碎法联合磁珠分选法分离h P-HSCs,胎盘绒毛膜组织块贴壁法分离hP-MSCs,利用形态学观察、集落培养、流式细胞术等进行鉴定。结果 hP-HSCs:分离后有核细胞数(total nucleated cell number,TNC)为(11. 82±2. 46)×10~8个,TNC回收率≥80%;细胞活性为(99. 7±0. 3)%;细胞表面抗体CD34~+CD45dim表达率为(8. 69±0. 36)%,CD34~+总数为(108. 0±6. 48)×10~6个;集落形成总数为(1. 88±1. 07)×10~6。hP-MSCs:冻存细胞总数为(40. 78±9. 35)×10~7个;细胞活性为(99. 0±1. 5)%;细胞表面抗体CD34~+CD45~+表达率为(0. 1±0. 1)%,CD44~+CD105~+为(99. 6±0. 2)%,CD14~+CD19~+为(0. 1±0. 1)%,CD90~+CD73+为(98. 9±0. 2)%;且具有良好成脂、成骨分化潜能。结论成功建立了hP-HSCs和hP-MSCs体外分离培养方法,为胎盘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细胞种子资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皮肤光老化的修复作用,为皮肤光老化的治疗提供新途径。方法每天UV-A和UV-B紫外线灯同时照射2 h,连续照射50 d,制备豚鼠皮肤光老化模型;体外分离培养豚鼠乳鼠MSCs;经DAPI标记后,局部多点皮内注入豚鼠皮肤紫外线照射区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分别观察注入后24 h、5 d及10 d,DAPI标记的MSCs在紫外线照射区域皮肤组织的迁徙及定居;肉眼及HE染色切片观察MSCs对豚鼠光老化皮肤的修复作用。结果DAPI标记的MSCs经紫外线照射皮肤区域局部皮内多点注射24 h后,即出现在真皮层,5 d后出现在真皮层及毛囊组织,10 d后广泛弥散在皮肤各层。肉眼及皮肤HE染色切片镜下观察均显示,治疗组豚鼠较模型组明显延缓光老化进程,且在停止照射后,治疗组光老化症状比自然恢复组有更为显著的改善。结论MSCs对皮肤光老化有明显的延缓及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多点局部注射后,修复烫伤皮肤创面的潜在机制。方法机械消化法分离人UCMSCs,培养至第3代后,进行形态观察、免疫表型和多向分化潜能鉴定。将第3代UCMSCs与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共培养14 d,免疫荧光法检测成纤维细胞标志物波形蛋白的表达;对比小鼠Ⅲ度烫伤模型多点局部注射UCMSCs后创面愈合率及创面愈合时间;Dil标记UCMSCs,局部注射后检测UCMSCs在创面局部的分布情况。结果分离培养的UCMSCs的形态、表面抗原表达及体外诱导分化能力均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特性;经b FGF诱导后可显著提高UCMSCs中成纤维细胞标志物波形蛋白的表达量;局部注射UCMSCs可显著提高烫伤小鼠的创面愈合率,UCMSCs可定植于烫伤创面下。结论 UCMSCs具有较强的成纤维样细胞分化能力,经局部注射后,可通过定植于烫伤创面而显著提高创面愈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改良组织块贴壁法制备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方法无菌条件下取足月婴儿脐带,采用改良组织块贴壁法分离间充质干细胞,台盼蓝染色法计数单个核细胞数,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免疫表型。结果原代hUCMSCs的数量为(1~5)×105个。培养至8 d,组织块边缘处有单细胞爬出;培养至2周,贴壁生长的细胞散在分布或形成小克隆;培养至20 d,细胞呈梭型、三角形或多角形。培养第20天的原代hUCMSCs的G0/G1期细胞占88.12%,S期细胞占1.23%,G2/M期细胞占10.65%,大多数细胞处于细胞增殖的潜伏期,CD105阳性率为97.65%,CD34阳性率为2.54%。结论采用改良组织块贴壁法分离了hUCMSCs,其生物学特性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为其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的方法 ,为MSCs的系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全骨髓直接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MSCs并传代,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并绘制生长曲线。取第3代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表型,应用成骨细胞诱导液和脂肪样细胞诱导液诱导MSCs定向分化,鉴定其分化能力。结果全骨髓细胞培养5d,镜下可见贴壁细胞增殖明显,细胞形态较均一,大部分呈梭形,7d左右可传代,经2~3次传代后细胞呈单一梭形的成纤维样细胞,即MSCs;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经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细胞76.01%处于G0/G1期,7.13%处于G2/M期,16.86%处于S期;MSCs表面不表达CD34;在特定诱导液作用下,MSCs可分别向成骨样细胞及脂肪样细胞分化。结论已成功建立了分离培养及鉴定MSCs的方法 ,可用来评价体外培养的MSC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骨髓、骨骼肌、肋软骨膜及软骨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生长、免疫表型及体外诱导分化能力的差异。方法分别获取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骨骼肌、肋软骨膜细胞及软骨细胞,体外培养观察其生长形态、表型特征及其诱导成骨、成脂的分化能力。结果 4种来源的MSCs均从第2代开始转变为梭形,第3代逐渐出现漩涡状排列;骨髓、骨骼肌和软骨膜来源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可传10代以上,但软骨来源的细胞在第5代后,逐渐退变死亡。骨髓来源的原代细胞部分表达CD29、CD90、CD34,传代后不表达CD34,但CD29、CD90的表达逐代增强;骨骼肌、软骨膜及软骨来源的原代细胞均不表达CD29、CD90和CD34,从第2代开始均表达CD29、CD90,且不断增强;仅原代软骨细胞表达Ⅱ型胶原,至第2代基本不表达;无细胞表达Desmin。4种来源的第3代细胞经诱导均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或成脂细胞。结论 4种来源的干细胞均具有MSCs的特点,但骨髓、骨骼肌、软骨膜来源的干细胞的生长明显强于软骨来源的干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分泌干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健康志愿者抗凝骨髓中分离、培养BMSC,传代3代后,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其细胞表型;MTT法检测不同浓度人参皂苷(50、100、150、200、300、400 mg/ml)作用不同时间(24、48、72、96 h)对BMSC增殖活性的影响;ELISA检测200 mg/ml人参皂甙作用不同时间(24、48、72 h)对BMSC分泌干细胞因子SCF-1和干细胞衍生因子SDF-1α水平的影响;RT-PCR法检测200 mg/ml人参皂甙作用24 h对BMSCSCF-1和SDF-1α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第3代BMSC的CD44、CD29和CD105表达阳性,而CD34、CD45和HLA-DR表达阴性,BMSC的纯度为90%;BMSC与不同浓度的人参皂苷共培养不同时间,细胞的增殖活性均明显增强(P<0.05),200 mg/ml人参皂苷作用96 h细胞的增殖活性最高(P<0.05),但无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人参皂苷对BMSC SCF-1和SDF-1α的分泌及mRNA的转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人参皂苷能增强BMSC分泌干细胞因子,有望应用于辅助干细胞治疗。  相似文献   

20.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治疗神经损伤被认为是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手段,但其来源困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以其所具有的诸多优点,为神经损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而BMSCs是否是通过作用于内源性的NSCs来促进神经修复,仍存在着争议。今采用海藻酸钙胶珠将NSCs包囊培养至一定大小的神经球后,再与BMSCs进行共培养,考察BMSCs对生长在海藻酸钙胶珠内的NSCs增殖与分化的作用,探讨BMSCs移植治疗神经疾病与损伤的作用机理。共培养过程中观察神经球结构的变化;共培养结束后计算NSCs的增殖倍数,对增殖条件下共培养的NSCs表型和多向分化潜能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对分化条件下共培养的NSCs向不同神经细胞分化的能力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BMSCs可使生长于支架内的NSCs迁出细胞球,对NSCs的增殖没有明显影响;但能够明显影响NSCs的分化,使其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的能力增加3倍,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能力减弱1倍,而向神经元细胞分化的能力没有明显变化。BMSCs有可能是通过分泌某些因子增加了NSCs迁移及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的能力,从而促进神经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