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甘油发酵液的絮凝除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毕喜婧  张建安  刘德华 《精细化工》2002,19(7):394-397,411
利用高分子絮凝剂絮凝去除甘油发酵液中的菌体,考察了pH值,絮凝剂用量,絮凝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絮凝条件为pH=5-10,温度30-40℃,ρ(絮凝剂)=0.7-0.8g/L,此时菌体絮凝剂(FR)可达90%以上。经絮凝处理后,滤速为未加絮凝剂的2.5-4.5倍;滤液中菌体去除率达100%,固形物的回收量为未知絮凝剂的2.1倍,滤饼的含湿量由71%增加到78%。  相似文献   

2.
林可霉素发酵液组合连续絮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明  邵琼芳  李静  曹露  高浩其 《化工学报》2006,57(3):630-635
用组合连续絮凝法及容器实验絮凝法对林可霉素发酵液进行絮凝分离研究.容器实验絮凝法结果显示: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分离效果优于壳聚糖和草酸,其最佳浓度为70 mg•L-1,此时絮体沉降速率比用草酸时高24%,过滤速率高31%.组合连续絮凝法是对容器实验絮凝法的改进,其实验路线为:泵和管道输送发酵液→絮凝剂和发酵液在混合器中混合→絮凝柱连续流动絮凝→分离器固液分离.絮凝柱流量1 L•min-1,平均停留时间10 min,pH为3,温度20℃,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浓度70 mg•L-1.结果显示:组合连续絮凝法比容器实验絮凝法的沉降速率提高46%,过滤速率提高67%.该结果为工业发酵液高效过滤分离及高效离心分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微絮凝过滤用于含油废水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吕名云  常青 《净水技术》2003,22(3):22-24
该文以兰化303厂雨排污水为例,提出了微絮凝过滤处理含乳化油废水的处理工艺。通过实验,肯定了其良好的除油效果,油的去除率可达80%左右,并对主要影响因素进水含油浓度、滤速、絮凝剂种类和投加量、反冲洗方式等进行了分析讨论。确定了工艺流程和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4.
微絮凝-接触过滤技术在油田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逢玉  姜安玺  张雷  孙岩 《化学工程》2007,35(11):58-60,65
为了提高油田废水的处理效率,降低滤后水中油和悬浮物的质量浓度,文中通过系统优化改造开发了微絮凝-接触过滤工艺。筛选确定无机高分子聚合氯化铁作为本工艺的絮凝剂,最佳投药量为3 mg/L,经现场试验考察了本工艺对油田废水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微絮凝-接触过滤工艺滤后水中油和悬浮物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 mg/L和3 mg/L,去除率分别为92%和90%,远优于传统的直接过滤。说明油田废水经本工艺处理可达到油田回注水标准,无需经过二级过滤处理,因此节省了油田污水深度处理站基建和运行的投资,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将发酵液的输送过程、絮凝过程和固液分离过程组合为一连续操作体系,对小诺霉素发酵液进行组合连续絮凝分离技术研究。其技术路线为:泵和管道输送发酵液→絮凝剂和发酵液在管道混合器中混合→絮凝柱连续流动絮凝→分离器固液分离。结果显示在适当条件下,组合连续絮凝分离技术比容器实验絮凝法的过滤速率提高63%,沉降速率提高48%。  相似文献   

6.
纤维束直接过滤微絮凝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纤维束滤料对微絮凝的中浊度原水进行了直接过滤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在原水浊度为 2 0~ 4 0NTU ,PAC投加量为 18mg·L-1,滤速为 2 0~ 30m·h-1时 ,纤维束滤料直接过滤技术具有出水水质好、过滤水头损失小、截污量大、运行工况稳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王小利 《山西化工》2022,(7):134-135
北方的冬季受污染水体温度较低,传统的净水工艺在处理低温低浊度水时,加大药剂投加量也难以发挥理想的效果,使得出水浊度较高,达不到相应的出水水质要求。论述了微絮凝强化过滤工艺的原理、特点和适用条件,并对工艺应用过程中的主要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希望微絮凝强化过滤工艺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新型钛铁复合药剂的微絮凝强化过滤性能,通过微絮凝滤柱模拟试验制备了聚合硫酸钛(PTS)、碱化度分别为0.5、0.75、1.0的钛铁复合药剂(PTFC),考察出水浊度、颗粒数、溶解性有机物、过滤周期等指标,对比分析不同药剂的助滤效能;结合有机物荧光特性、亲疏水性有机物去除情况,探究有机物去除机制。结果表明,紫外可见光谱及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发现PTFC中Fe和Ti产生了多种高聚态化合物,PTFCb0.75助滤剂对浊度、颗粒数、溶解性有机物等显示出高效的去除效果;通过LO-COD检测说明了PTFC能够很好地降解大分子有机物,吸附小分子有机物。  相似文献   

9.
对VB12发酵液进行絮凝预处理,由正交实验确定影响絮凝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最佳絮凝条件:絮凝剂为聚合氯化铝、加入体积分数7%、pH值6、搅拌速度140 r/min、搅拌时间45 s。通过加压过滤实验,得到絮凝后滤饼的过滤特性;在此基础上,加入硅藻土助滤剂以探讨对滤饼结构和过滤速率的影响,并考察滤饼的比阻值及可压缩性。实验表明:絮凝预处理后的滤饼为高可压缩滤饼,加入硅藻土后滤饼的比阻值降低,可压缩性系数减小到0.387,过滤速率提高30%。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前言 在液固分离过程中,对于一些直接通过沉降或一般的过滤方法(如真空过滤、加压过滤等)难以分离的悬浮液,化学预处理和物理预处理是改善悬浮液特性使其液固两相得以分离的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这两种预处理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化工、冶金、矿山及环保水处理等行业。本文结合这两种方法的不同特点,将它综合应用于改善某厂粗制液净化过程中产生的悬浮液的沉降和过滤性能,以强化整个液固分离过程,达到液固两相有效分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西梭霉素发酵液预处理工艺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正交试验研究了絮凝剂类型、质量浓度、发酵液pH值、动态过滤等因素对西梭霉素发酵液预处理效果的影响,获得适宜的预处理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8025质量浓度为0.14g/L、pH=9—10时絮凝效果较好,经絮凝处理后的发酵液死端过滤常数比未经絮凝处理的发酵液死端过滤常数提高27.8倍,在此基础上若采用动态过滤不仅能进一步提高过滤速率,而且在过滤过程中西梭霉素的损失减少了7.9%。  相似文献   

12.
头孢菌素C过滤过程中总过滤时间的优化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龙耀  王岚 《化工学报》2013,64(9):3256-3261
针对头孢菌素C(CPC)发酵液在工业生产中难过滤的问题,在收率衡算模型基础上,结合浓差极化机理引入时间参数,针对连续洗滤过程(CFD)建立考虑时间的膜分离过程估算式,并以最短膜处理时间tmin为目标进行了优化求解。结果表明,在优化的膜处理过程中,CPC收率从85%增长到95%所用时间占总处理时间的30%~40%;而前浓缩比a值在0.5~0.8范围内时,总膜过滤时间差别不大。在一个相对较宽的可操作范围内,适当调整前浓缩比或/和调整目标收率,可以对生产过程的时效性及CPC收率、滤液/保留液体积等生产指标进行优化与控制。  相似文献   

13.
发酵液的过滤澄清是头孢菌素C(CPC)分离与提纯的首要环节,对CPC产品的质量、成本和生产进度等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针对CPC发酵液的膜过滤过程,分别给出了过滤过程评价指标和滤液质量评价指标。通过对部分评价指标的分析,讨论了影响各指标水平的具体因素,并建立起了有关参量间的量化模型,从而为滤液质量的控制与生产过程的优化提供了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外加磁场影响膜分离土霉素发酵液过程的实验研究,发现外加磁场有助于提高膜通量,在外加磁场条件下,有利于改善膜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发酵法生产氨基酸的过程中,需要后续工艺对发酵液进行分离纯化以提取目标产物.电驱动膜过程正逐渐成为该领域研究与应用的热点.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普通电渗析(ED)、双极膜电渗析(BMED)、离子取代电渗析(ISED)、电复分解反应器(BMT)等常见的电驱动膜过程在氨基酸发酵液处理中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常见的膜堆构型及其工作原理、特点与应用实例.分析表明电驱动膜过程可以实现混合氨基酸分离、无机盐脱除以及氨基酸的制备,膜堆结构、操作参数的优化以及新型分离膜的研究与应用可以提高过程性能.同时也指出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研究对象以模拟发酵液为主,规模化应用的报道还不多见.但是可以预见高效、环保的电驱动膜过程将会在氨基酸发酵液处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2,3-丁二醇分离纯化中反应精馏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醛-环己烷反应萃取体系能够有效分离发酵液中的2,3-丁二醇。文章重点研究了2,3-丁二醇-乙醛反应萃取液的连续水解精馏工艺,为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水解精馏使用阳离子交换树脂HZ732为水解催化剂,以2,4,5-三甲基-1,3-二氧戊环(2,3-丁二醇-乙醛缩醛)水解率为指标,考察了反应段温度、反应段级数、进料速度、进料油水比(2,4,5-三甲基-1,3-二氧戊环和水摩尔比)和回流比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到优化水解精馏工艺条件为:反应段平均温度90℃,反应段理论板数为20,进料油水比为0.6,进料速度0.2 h-1。在该条件下2,4,5-三甲基-1,3-二氧戊环水解率为73%,未水解2,4,5-三甲基-1,3-二氧戊环被回收。水解液经精馏得到2,3-丁二醇产品,纯度(质量分数)>96%,总收率≥93%。开发了连续水解精馏工艺,为整个工艺工业化实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1,3-丙二醇是合成聚乳酸的主要原料,以甘油为底物的生物法制备1,3-丙二醇是以绿色化学为特征的技术。但1,3-丙二醇极性很强、微生物发酵液成分较复杂,产品收率偏低,质量难符合制备高性能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要求,故1,3-丙二醇的分离提纯成为了生物法合成技术的关键。对于1,3-丙二醇发酵液,提纯过程包括发酵液预处理、脱盐和浓缩提纯。本文讨论了用于1,3-丙二醇提纯的主要技术,包括采用离心、过滤、絮凝脱大分子物质,用离子交换、电渗析、双水相萃取或有机溶剂沉淀等方法脱盐类,及通过精馏、萃取、吸附对发酵液浓缩提纯,或是以上某几个分离工艺的组合。提出整个分离工艺仍存在很多问题,对各工艺路线不断进行优化,开发新的经济高效的分离提取工艺路线,是目前实现规模化生物法生产1,3-丙二醇的技术重点。  相似文献   

18.
乳酸是合成聚乳酸的原料,生物法制备乳酸是目前工业上生产乳酸的主要方法。但乳酸发酵液成分复杂,后续的分离提纯过程成了制约乳酸生产的技术瓶颈和难点,也决定着乳酸的品质与收率。本文对乳酸发酵液的主要的分离提取工艺进行了介绍,包括结晶分离技术、酯化水解法、萃取法、分子蒸馏法、膜分离法、吸附法及与发酵耦合的原位分离技术。并提出单一的分离技术很难有效提取乳酸,需将多种技术集成、改良提纯工艺路线。其中,将各种新型高效的集成技术与发酵过程的有机结合,实现连续或半连续的发酵过程,可提高乳酸产率和产品质量,有望形成高效率、高品质、低污染、低能耗、可工业化的乳酸提纯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