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吉州窑的黑釉瓷器,包括素黑釉、“兔毫”、“虎皮斑”、“玳瑁”等标本进行了系统研究,测定了胎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显微结构、烧成温度及釉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等,以探讨吉州窑瓷器的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2.
黑釉瓷器在中国古代陶艺形式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但黑釉瓷的发展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因为在古代早期一直都是青白瓷器占据着市场的认可,烧制的技术也是十分成熟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随之发生不断的变化,黑釉瓷器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瓷器艺人通过改变其中的铁元素含量创作出黑瓷器,黑釉瓷器也开始逐渐被更多的人认可和关注,在宋朝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而建窑又是宋朝烧制黑釉瓷器较成熟的窑炉,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黑釉瓷器中对于瓷器的发展起到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市场的认可和肯定激发了艺人创作的热情,建窑烧制的黑釉瓷也是显得更加成熟,为后世的黑釉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浙江临安天目窑黑釉瓷的科学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家治 《陶瓷学报》1997,18(4):185-194
研究了近来在浙江临安天目山地区发现的窑址群中出土的质量很高的带有兔毫纹的黑釉盏瓷片胎、釉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和烧制工艺。讨论了这些黑釉瓷的命名问题,胎、釉的特点及其与建阳窑、吉州窑黑釉瓷的区别和某些瓷片中兔毫纹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4.
黑釉瓷是传统瓷器釉色之一,常见于建盏,但不限于建盏,其泥坯中铁元素含量越高,烧制出来的建盏就越纯黑亮泽,建盏艺术于宋代时发展至鼎盛,彼时人们热爱茶文化,常喝白茶,而黑釉瓷的“黑”恰好与白茶形成鲜明对比,寓意“黑白分明”,与彼时文人墨客所追求的精神理念相符合,也导致了黑釉瓷在宋代颇受追捧,无论是烧制技艺还是艺术价值都有了极大的提升,留下了许多富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时至现代,科技更为发达,黑釉瓷的创作与烧制技艺也有了新的艺术与技术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由中子活化分析(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NAA)研究了江西湖田窑北宋、南宋、元早期和元晚期青白釉瓷胎中多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用SPSS(statistics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湖田窑青白釉瓷的瓷胎可以划分为北宋、南宋、元早期和元晚期4个阶段;从北宋到元早期,古瓷胎采用单一的瓷石为原料;元后期开始采用在古瓷的胎中掺入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工艺,结合考古发掘的材料和文献资料,可以推测采用二元配方的年代应该在公元1320年左右。  相似文献   

6.
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热电离质谱计对吉州窑窑址出土原料、窑址周边采集植物灰、窑址周边开采的现代制瓷原料和吉州窑黑釉瓷进行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和Sr同位素分析,以此探讨吉州窑黑釉瓷胎釉原料与配方。结果表明:当地开采的绢云母质黏土适合于制作吉州窑黑釉瓷胎。黑釉可以利用当地开采的绢云母质黏土、经过淘洗的高硅植物灰和少量的含铁矿物配制而成,植物灰所占质量大于50%。黑釉的釉料配方中没有加入方解石。  相似文献   

7.
张志兵 《陶瓷》2021,(7):112-113
建窑是宋代福建烧造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场,建窑主要创烧于晚唐五代,历宋、元、明、清四代,有着悠久的烧瓷历史,对于周边区域产生极大影响.在烧制历史过程中,由于第五代柴窑瓷器的烧制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瓷工艺的创作热情,在这样的势头下,建窑取得了良好发展.本文从建窑烧制的主要类型入手,分析各类型的主要特征,探寻建窑黑釉瓷的...  相似文献   

8.
孙福昆 《陶瓷》2021,(8):149-150
在黑釉瓷发展过程中,其同时具有物质的重要特性和非物质的文化意义,而这些也共同形成了黑釉瓷的文化特征要素.本文简要阐述了黑釉瓷的历史、工艺以及文化内涵,希望为相关研究学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凌志达 《硅酸盐学报》1993,21(5):471-476
用SEM,TEM,ESCA和EDXA对釉面闪现彩色色斑和色环的宋代涂山窑黑釉瓷残片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釉表面有一层厚度为零点几微米到几微米的薄膜,膜和膜下的釉层具有不同的分相结构和化学组成。釉面闪现色斑和色环是由于光的薄膜干涉。对薄膜的成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江曦 《陶瓷研究》2023,(5):32-35
建窑是我国的著名古窑,其产品深受各阶层人士的喜爱。本文以国内建窑研究文献为梳理和分析的对象,从“建窑”“建盏”“天目”“茶文化”“鹧鸪纹”等关键词出发,按照类型学的分类方式将研究建窑建盏的文章分为六个类别。笔者在文章第一部分将对收集到的论文简报进行整理与综述,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将着眼建窑的保护与发展,在展望建窑遗址保护与技艺传承的同时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期抛砖引玉,为学界进一步揭示建窑历史原貌和研究脉络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宋代的瓷窑中,吉州窑以烧制黑釉茶盏而闻名于世,黑釉茶盏的大量烧制与宋代斗茶的兴起密切相关。黑釉茶盏的装饰丰富多彩,有各种窑变釉装饰、剪纸贴花装饰、木叶纹装饰等,极富地方特色与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12.
用中子活化分析方法测定产地存在争议的外龙泉内青花和仿龙泉古瓷残片胎的元素组成,确定古瓷胎中La,Sm,U,Ce,Nd,Eu,Tb,Yb,Lu,Hf,Ta,Th,Sc,Cr,Co,Rb,Sb,Cs,Ba等微量元素的含量.选用可信度高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分析,并与浙江龙泉窑和江西景德镇古瓷胎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外龙泉内青花古瓷与仿龙泉古瓷关系密切,为同一地方烧制;它们与浙江龙泉窑古瓷关系疏远,与景德镇古瓷关系紧密,推断它们都产自江西景德镇.  相似文献   

13.
本文有关作者踏勘了浙江省瓯江流域各个古代窑址,在缙云、丽水两地发现了能散射蓝色的乳光釉残片。经光学显微术、分析电子显微术和化学分析,证实这种釉具有液相不混溶结构,它的连续相富CaO。孤立相富SiO2,孤立相小滴的粒度服从正态分布,其平均直径在0.1-0.2μm的范围。缙云乳光釉中孤立小滴表面具有许多尺寸在100-200A的更微小的小珠。  相似文献   

14.
龙元祥 《中国陶瓷》2006,42(5):82-84
中国是瓷、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它汲取了儒家、道家、佛教的精髓,中国的吉州天目与饮茶结合,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唐宋时期,日本的留学僧来到中国,把茶文化和禅宗,特别是中国的天目瓷制造技术带到岛国,经过长期的消化、吸收、融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茶陶文化,见证了中日两国人民传统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不同质量分数的添加物对吉州窑黑釉进行焙烧,期望制得一种能在低温下快速烧成的釉料。用扫描电镜、能谱仪、红外光谱分析仪等仪器对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添加物的黑釉焙烧后进行了结构、成分及形貌分析。结果表明:在800℃烧成时,加入5wt%添加物能与原黑釉良好地结合,产生了理想的效果,制得薄薄的、疏松的表面结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景德镇湖田窑新挥发现的、十三世纪末期刻有“天目”铭的窑业遗物及基出土情况,并就此探讨了与“天目”研究相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造办处是清宫特有的艺术品管理与制作部门,制作大量颇具精美雕塑制品。景德镇御窑厂承担清宫瓷雕生产任务,由造办处对其进行管理和监制,对于促进御窑厂瓷塑的发展具有极重要作用。在造办处各方面积极影响下,清代御窑厂瓷塑发展迅速,形成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龙泉务窑黑瓷粗、细胎用原料分别与白瓷粗、细胎相同,故可以认为当时该窑在制作瓷坯时是不分黑瓷白瓷的,只是涂釉不同。样品外观分为茶叶末釉、酱色釉、油滴黑釉和普通黑色釉,它们釉的含铁量在3 .3 - 7 .8 % 。釉滴黑釉组成特征是含高硅(74 .1 % ) 、低铝(12 .1 % ) 和低铁(3 .3 % ) ,其釉属钙碱釉,釉较厚,釉表面有磁铁矿微晶,使外观呈银色小油滴。茶叶末釉属钙质釉,釉中生长较多的钙长石和普通辉石晶体,还有残留石英和磁铁矿结晶,所以形成茶叶末釉的外观。酱色釉是由部分含铁量较高(6 .6 - 7 .8 % ) ,钙镁氧化物含量较低的黑釉在较高的烧成温度和较强的氧化气氛下烧成,釉面生成赤铁矿晶体层,故外观表面呈酱红色,面下仍为黑色。样品烧成温度1200 - 130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