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采用溶胶-凝胶法,通过高温炉焙烧工艺和微波炉焙烧工艺分别制备了La1-xSrxCoO3粉体.凝胶的差热-热重分析表明,粉体在600%:左右相变基本完成;钙钛矿相已形成.对200%:凝胶焙烧的粉体作了X—ray衍射相分析表明,粉体主要以金属氧化物的形式存在,还没有钙钛矿相形成.高温炉焙烧工艺和微波焙烧工艺的X—ray衍射相分析表明,高温和微波焙烧所得粉体为钙钛矿结构,出现的其他相较少.用电化学工作站测试仪器研究了电催化特性,焙烧9min样品的催化特性相对较好;高温焙烧温度越高,粉体的结晶越完全;800%:煅烧样品的催化特性相对较好.微波烧结样品的催化特性和结晶比电炉煅烧的稍好.  相似文献   

2.
由化学共沉淀和溶胶-凝胶两种方法制备了Nd:YAO粉体,采用真空热压烧结工艺得到了Nd什掺杂浓度分别为lat%和5at%的Nd:YAO激光陶瓷.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应用正交试验法对Nd:YAO透明陶瓷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制备该陶瓷体的最佳工艺: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粉体,Nd抖掺杂浓度为1at%,柠檬酸与金属离子物质的量之比为6:5,在真空气氛中于1500℃热压烧结.  相似文献   

3.
以熔融法制备可加工生物玻璃陶瓷的基础配方及分相机理为基础,采用溶胶-凝胶法分别制备了金云母和羟基磷灰石粉体,并由复合工艺制备了金云母/羟基磷灰复合材料。通过DTA、XRD、SEM等对粉体及材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溶胶-凝胶法可制备出以钠金云母为主晶相的粉体,将该粉体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羟基磷灰石粉体进行混合可制备出可加工性生物活性材料。  相似文献   

4.
为获得致密细晶、介电性能优良的BST/MgO陶瓷,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包裹MgO粉体的BST凝胶.凝胶预烧温度为750℃,粉体烧结工艺为1300℃保温2 h.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出的BST/MgO陶瓷包含BST和MgO两相,无任何杂相,陶瓷晶粒生长完整且均匀,气孔呈现圆形,相对密度达92.4%,具有良好的介电性能.  相似文献   

5.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共沉淀法制备TSAG纳米粉体,利用XRD和SEM等测试手段对不同方法合成的TSAG纳米粉体进行表征,并根据谢乐公式计算出粉体粒径大小。结果表明共沉淀法经1200℃煅烧6h可得纯度高,平均晶粒尺寸为49.7nm的TSAG粉体,溶胶-凝胶法经1000℃煅烧3h可得纯度高,平均晶粒尺寸为23.25nm的TSAG粉体。从煅烧温度、保温时间以及制备所得粉体粒径大小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相较于共沉淀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可获得晶相更纯,粒径更小,颗粒分布均匀,分散性能好的TSAG粉体,且此方法更省时节能。  相似文献   

6.
以YAG:Ce粉体为基础原料,以YAG玻璃为烧结助剂,真空烧制了YAG:Ce陶瓷。采取正交试验法,研究了烧结温度、保温时间以及烧结助剂加入量对烧制YAG:Ce陶瓷的影响。采用XRD、SEM和荧光测试等试验手段对制备出的陶瓷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陶瓷的收缩率。结果表明,在1 400、1 450和1 500℃温度下陶瓷的主晶相均为YAG;保温时间在烧结过程中的影响最小,烧结助剂的加入量是影响试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收缩率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加入质量分数30%的助剂,在1 500℃下保温4h。发光强度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加入质量分数20%的助剂,在1 500℃下保温4h。  相似文献   

7.
溶胶-凝胶法制备BST/MgO复合粉体晶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降低钛酸钡锶BST/MgO陶瓷烧结温度,减小BST晶粒尺寸,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BST/MgO复合粉体,DTA/TGA,FT-IR,XRD,TEM和SEM分析BST/MgO干凝胶的晶化过程.结果表明,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包裹MgO粉体的BST凝胶,凝胶经干燥、预烧得到BST/MgO复合粉体.凝胶干燥后形成含Ba2 ,Sr2 的非晶态干凝胶,干凝胶在晶化过程中会形成BaCO3和SrCO3,它们与TiO2反应形成钙钛矿晶型结构的BST.BST的钙钛矿结构主要在550~650℃形成,粉体在700℃预烧后基本完全晶化,得到包含BST和MgO两相的复合氧化物粉体,其中BST晶粒大小约20 nm,MgO晶粒大小>0.1μm.粉体经冷等静压成型和1300℃无压烧结制得BST晶粒为3~5μm的BST/MgO陶瓷,烧结温度比普通固相反应烧结温度低约150℃.  相似文献   

8.
以硝酸锂、偏钒酸铵、硝酸钙、硝酸镁、正硅酸乙酯为先驱体,采用溶胶 凝胶法低温合成纳米(Ca0.7Mg0.3)SiO3微波介质陶瓷粉体,研究了不同粒径粉体的烧结行为及微波介电性能.结果表明,通过在钙镁硅溶胶中添加锂钒烧结助剂可大大降低陶瓷粉体的晶相合成温度,干凝胶在800 ℃煅烧后可获得晶相组成为CaSiO3和CaMgSi2O6、粒径为100~400 nm的陶瓷粉体,可满足超薄流延陶瓷膜片的制备要求;该粉体在890 ℃烧结后获得致密结构的陶瓷,具有良好的微波介电性能,介电常数为7.13,品质因子为23 913 GHz,可用于制备与银电极共烧的微型多层微波器件.  相似文献   

9.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GdBCO超导粉体.以Gd2O3,CuO和BaCO3为原料.柠檬酸为螯合剂,用氨水调节pH值为6~7,可以得到性能较好的蓝黑色溶胶.溶胶经过凝胶化后获得干凝胶,将干凝胶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煅烧而获得GdBCO超导原粉.XRD分析表明煅烧后的GdBCO超微粉在不同的温度下获得不同的相,其中1000℃烧结得到的是Gd-123相,同时TG-DTA分析结果也表明,1000℃为GdBCO超导粉体的最佳煅烧温度.  相似文献   

10.
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高温焙烧和微波焙烧分别合成了La0.6Ca0.4CoO3复合氧化物.凝胶的DSC和TGA分析表明:复合氧化物粉体在680℃左右相转变基本完成.然后以此为依据,对200℃凝胶焙烧的粉体作了X—ray相分析,表明粉体以金属氧化物和金属单质的形式存在,没有钙钛矿相形成;对700℃、800℃和900℃高温炉焙烧粉体分别做了X—ray相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焙烧温度越高,结晶程度越好.又对比了三组微波焙烧所得的粉体和800℃高温炉焙烧粉体的X-ray相,微波焙烧所得粉体也为钙钛矿结构,但与高温焙烧所得粉体相比,结晶程度还不够完整.线性扫描伏安测试表明,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La0.6Ca0.4CoO3电极,在碱性溶液中具有良好的氧还原活性.并且,通过合适的微波焙烧工艺合成的粉体的电催化活性要比高温焙烧所得粉体的催化活性高.  相似文献   

11.
分别以Y(NO3)3和氨水、NH4Al(SO4)2.12H2O和碳酸氢铵为原料,采用化学沉淀法与碳酸铝铵分解法合成了高活性、平均粒径分别为39 nm和95 nm的Y2O3和Al2O3超细粉体.以Y2O3,Al2O3超细粉和商用Nd2O3粉体为原料,采用固相反应法,经1 700℃真空烧结15 h,制备了Nd:YAG透明陶瓷.含x(Nd)=1%的YAG陶瓷在可见光区最大透光率约为53%.对YAG陶瓷的烧结过程和显微组织研究表明,Nd的引入明显地促进了陶瓷的烧结,同时晶粒得到细化.  相似文献   

12.
BNT系纳米粉体的制备及微波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柠檬酸盐法成功制备出分散良好的颗粒状BNT系纳米粉体。经TEM和XRD分析,粉体的平均粒径约30 nm,其主晶相为Nd2Ti2O7,经1 300℃烧结成瓷后还出现了BaNd2Ti4O12相。此类材料具有良好的高频特性,用此类材料研制出的单片微波陶瓷电容器具有良好的微波特性。  相似文献   

13.
以Al(NO3)39H2O,Y(NO3)6H2O和Nd2O3为原料,采用硝酸盐热分解法在1000℃左右合成了单相Nd:YAG陶瓷超细粉体.加入0.5%的正硅酸乙酯作为烧结添加剂后,前驱粉料经1500℃~1700℃真空热压烧结5h得到具有一定透明度的掺钕钇铝石榴石多晶陶瓷.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手段对Nd:YAG陶瓷材料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当焙烧温度为1000℃时,前驱粉体可以直接得到YAG立方晶相,没有YAM和YAP等中间相生成,煅烧所得的粉末颗粒细小均匀,呈椭球状,颗粒尺寸为200~250nm,且分散性较好.真空烧结后的陶瓷晶粒尺寸在2~4μm,并且随着烧结温度的提高,Nd:YAG陶瓷的晶粒增大,晶形发育完整,气孔减少,晶粒内部和晶界的化学组成基本相同.所制备的Nd:YAG透明陶瓷在可见光区最大透光率为47%,在红外光区的透光率接近56%.  相似文献   

14.
应用微波加热技术进行高纯Al2O3陶瓷烧结是一种理想的选择.本文使用一种新型的圆柱形微波多模烧结腔体进行了Al2O3陶瓷的烧结研究,该设备可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烧结温度,并能实现坯体的整体烧结.分别对纯Al2O3粉体和Al2O3/MgO混合粉体进行了烧结实验,结果表明,添加MgO作为助烧剂烧结得到的陶瓷试样的相对密度高于纯Al2O3粉体烧结得到的陶瓷试样,在1 700℃下保温40 min,其相对密度可以达到理论密度的97.8%,维氏硬度达22.3 HV/GPa.从SEM图中可观察到试样微观结构良好,晶粒大小均匀,致密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15.
利用溶胶.凝聚法制备了Ni0.5Zn0.5Fe2O4粉末材料,烧结温度范围600℃-950℃。对材料的结构、红外、磁学和微波吸收特性进行了研究。材料的XRD图谱和原子力显微镜形貌观察表明,材料在纳米尺度范围之内。在500cm-1--600cm-1波数范围内,材料具有明显的红外吸收特性。材料的晶粒尺寸随着烧结温度的提高而增加,且较高温度烧结的材料具有相对低的矫顽力和饱和磁场。利用反射衰减实验研究材料在6GHz--10GHz波段范围的吸波特性,结果表明,0.33mm厚度的样品在常温下的反射衰减达到1.8dBm。  相似文献   

16.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CaMnO3粉末,加入Bi2O3混合、压块后,在900%烧结12h得到样品,并对样品的物相、组织和热电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制备出的热电材料是单相的CaMnO3,加入Bi2O3后没有形成可观测的第二相;随着Bi2O3加入量的增加,样品的平均电导率增大,温差电势减小;平均电导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呈半导体特性,温差电势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加入Bi2O3促进了烧结,降低了烧结温度,改善了材料的热电性能。  相似文献   

17.
The effects of microwave sintering on the properties, phas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W-20Cu alloy, using composite powder fabricated by spray pyrolysis-continuous reduction technology, were investigated.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hot-press sintering, microwave sintering to W-20Cu composites could be achieved with lower sintering temperature and shorter sintering time. Furthermore, microwave sintered W-Cu composites with high densification, homogenous microstructure and excellent properties were obtained. Microwave sintering could also result in finer micro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8.
The effects of microwave sintering and conventional H2 sintering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W-15Cu alloy using ultrafine W-15Cu composite powder fabricated by spray drying & calcining-continuous reduction technology were investigated.In comparison to the conventional H2 sintering processing,microwave sintering to W-15Cu can be achieved at lower sintering temperature and shorter sintering time.Furthermore,higher performances in microwave sintered compacts were obtained,but high microwave sintering temperature or long microwave sintering time could result in coarser micro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9.
吸波材料SiC对微波烧结纳米TiO_2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TiO2是一种无机功能材料.采用溶胶一凝胶法及微波烧结联合制备了纳米TiO2,研究了添加吸波材料SiC对纳米TiO2晶型和粒径的影响,并利用微波烧结机理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微波烧结时间短,比传统的烧结时间大大的缩短,效率提高了2倍以上;添加吸波材料SiC烧结纳米TiO2成型的时间要短;SiC的添加方式不同,导致了烧结成型的时间也不相同,制备复合SiC/TiO2粉体的烧结成型时间要比用SiC铺床的方法进行烧结的时间短,但TiO2不够纯.其中含有SiO2.  相似文献   

20.
采用溶胶-凝胶燃烧法合成了掺镱钆镓石榴石陶瓷粉体(Yb:GGG),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热重差热、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测试技术,对Yb:GGG粉体的物相结构、热稳定性、粒度及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合成粉体为GGG相,在900℃煅烧8 h后,转换成纯的GGG纳米粉体,所得的粉体样品分散性好、颗粒度小、粒径均匀,颗粒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