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玉峰 《中华建设》2012,(6):258-259
我国是世界第三大高原冻土大国,高原冻土区总面积达215万平方公里。在高原冻土区进行筑路工程建设,其路基的安全、稳定性是高原冻土地区建设高质量道路的基础,也是目前高原冻土地区路基建设工程的一个薄弱环节。高原冻土地区的筑路工程,让冻土地表与外界的热量交换发生了改  相似文献   

2.
南方极端冰雪气候条件下冻土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南方部分地区极端冻雪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冻土,已成为工程界广泛关注的问题。通过对江西、湖南、湖北及广西省表土的调查与试验研究,对南方极端冰雪气候条件下冻土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南方冻土类型主要为短时冻土和瞬时冻土,对冻土的分布地区、冻胀等级、危害性进行了分析,为南方极端冰雪气候条件下冻土引发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青藏铁路属冻土地区。冻土地区的测量工作有别于一般地区的测量,其前期准备工作更细、更复杂,简述了其过程。  相似文献   

4.
利用黄河源区9个气象站1997—2018年的逐日气温、地表温度和冻土深度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基于ArcGIS的反距离权重插值法、高程插值法和相关系数法,对黄河源区温度和季节性冻土最大冻结深度以及封冻期起止时间进行分析,研究最大冻结深度与温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河源区季节性冻土的最大冻结深度分布具有较明显的纬度分带性和垂直分布性,纬度较高地区大于纬度较低地区,海拔较高地区大于海拔较低地区。同时纬度高海拔高的地区相较于纬度低海拔低的地区来说,冻土冻结起始日出现的更早,解冻日出现的更晚,封冻期更长;黄河源区季节性冻土的冻结起止时间均发生了变化,大致表现为冻结起始时间延后,冻结消融时间提前,封冻期缩短,不同地区变化幅度有所不同,源区平均缩短速率为8 d/(10 a)。近20年来,源区绝大部分地区气温、地温和负积温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呈波动减小的趋势,最大冻土深度和冬季平均气温地温、周期内平均气温地温、负积温均呈负相关关系,其对负积温的响应最为显著,相关系数R=-0.762 7。这说明负积温每上升100 ℃,最大冻土深度将减少7.07 cm  相似文献   

5.
我国冬季冻土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及东北地区,面积约513.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53.5%。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冻土地区水利工程的配套、建设和治理力度,由于平均气温都在-10℃以下,最大的冻土深度在0.8~18m之间,冰冻期长达4个月之久,因此,水电工程衬砌渠道受建筑物冻胀破坏是冻土地区普遍存存的问题,经调查,其中有12%遭受严重冻胀破坏。  相似文献   

6.
冻土是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土体.分为永久性冻土和季节性冻土,它们约占北半球面积的79%,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的冻土面积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卫星遥感技术的使用促进了冻土研究的快速发展.主要针对俄罗斯亚洲部分的NOAA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根据AVHRR数据的波段特性使用分裂窗算法对地表温度进行计算,解译出永久性冻土和季节性冻土,并统计其冻土面积的变化,得出了俄罗斯北亚地区的永久性冻土正在逐年退化为季节性冻土的结论,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郭娜 《东北水利水电》2011,29(3):67-68,72
本文分析了风电场架空输电线路的特点以及季节性冻土对线路基础的危害,并结合风电场中35 kV直流输电线路杆塔基础的稳定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季节性冻土地区,特别是对冻深较大的地区,在基础埋深达到要求的同时,切向冻胀力也会对基础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对季节性冻土地区的输电线路基础工程除按一般地区的要求进行设计施工外...  相似文献   

8.
高寒地区冻土活动层温度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等效显热熔法是研究高寒地区冻土活动层温度场水文过程和生态变化的重要方法.通过引入描述冻土活动层饱和程度的参数,改进了等效显热熔法,使其适用于非饱和带.在假设土壤含水量不变,忽略水分对流和热源(汇)的前提下,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模型模拟了黄河源区玛多县冻土活动层的温度状况.结果表明:改进的等效显热熔法是合理、可信的,可以用于高寒地区冻土活动层变化规律与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季节性冻土地带渠系水工建筑物的冻害情况凡温度为负温或零温,并且含有冰的各种土称为冻土。冬季冻结,夏季全部融化的土层为季节冻土;冬季冻结,一、两年内不融化的土层为隔年冻土;冻结状态持续三年或三年以上的土层为多年冻土。地球上多年冻土地区占陆地面积的26%,季节冻土地区更遍及各大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省不同地貌单元58个地下水位观测站资料,结合寒冷地区气候、冻土及降雨径流条件,分析了寒冷山丘区受冻土影响下的地下水补给过程和特点,提出了寒冷地区河川基流量的分割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针对青藏高原冻土地区不同的路基设计原则,采取不同的路基冻土施工保障措施,如片石通风路堤、热棒等,以确保青藏铁路格拉段建成后尽可能少地发生病害.  相似文献   

12.
寒冷地区冻土水文特性与产流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寒冷冻土地区(以下简称寒区)的气候特点和冻土水文特性,在揭示冻土期土壤水分动态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于无冻地区和无冻期的产流机制和相应的降雨径流关系,对寒区应用蓄满产流模型提出了改进意见,文中提出的实际成果资料和分析方法为寒区水文预报和水文计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冻土地区和季节性冻土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3/5,渠道混凝土衬砌工程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冻害问题。在工程建设中,就冻土区渠道防渗工程冻胀防治举措而言,工程人员可以依据不同的地理水文特征,通过对不同气温环境下冻胀程度进行合理分析,系统地采取回避冻胀、消减冻胀两大体系处理防渗工程中的冻胀问题,运用切合实际的冻胀防治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渠道工程进度。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相比于传统的钻孔勘探的方法,卫星遥感技术可以更准确、方便、全面地估算河北省季节性冻土分布及最大冻结深度。利用2002—2022年的遥感地表温度数据,以及1970—2021年的气温数据,采用Stefan公式模拟了河北省季节性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分布及变化规律,并分析了河北省季节性冻土最大冻结深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平均气温的相关性。河北省季节性冻土最大冻结深度总体随海拔高程的降低呈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近50年来,随着气温的升高,河北省季节性冻土最大冻结深度总体呈现减小趋势,平均变化率为-3.60 cm/10 a;季节性冻土的最大冻结深度与平均气温的关系整体呈负相关,中南部及中北部地区的相关性较好,大部分地区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达到了0.55以上;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反演的最大冻结深度可为揭示河北省季节性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工程区处于高海拔季节性冻土地区,研究渠道在冻胀力的作用下产生的破坏现象,经过分析破坏机理后有针对性的采用试验段对高海拔季节性冻土地区的渠系工程进行渠体的抗冻胀及自身材料抗冻融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冻土地区和季节性冻土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3/5,渠道混凝土衬砌工程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冻害问题。在工程建设中,就冻土区渠道防渗工程冻胀防治举措而言,工程人员可以依据不同的地理水文特征,通过对不同气温环境下冻胀程度进行合理分析,系统地采取回避冻胀、消减冻胀两大体系处理防渗工程中的冻胀问题,运用切合实际的冻胀防治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渠道工程进度。  相似文献   

17.
长江江源高寒地区气候变化对水文环境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江源高寒地区的水文气象要素(气温、降水、蒸发、径流)和水文环境(冰川、冻土、积雪、湿地、沼泽、植被)已受到重大影响。尤其是随着气候变暖,长江江源地区出现了冻土及冻土环境退化、植被退化、冻融侵蚀和土地荒漠化的四大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对该地区近50年气候变化对水文气象要素和水文环境影响研究现状的辨析,从国家需求和科学问题两个层面上,提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这对于促进长江、黄河上游地区和岷江、大渡河、嘉陵江的河源区生态屏障建设,特别是保障三峡库区水资源安全利用研究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水工建筑物冻害破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筑物的冻害现象和破坏的严重性,引起了水利工作者的极大关注。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采用未冻土的设计理论,而不考虑冻土的特点及对建筑物的作用来设计冻土地区的水工建筑物,难免要遭受冻害的破坏。  相似文献   

19.
《水利发展研究》2004,4(12):64-64
永久冻土地区贮藏着大量的碳.在全球变暖的条件下冻土层内的碳是否会释放到大气中,从而加剧全球温室效应?在永久冻土地区占国土面积60%的俄罗斯,这一问题受到科学界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0.
冻土区基础设计的合理性是建筑物设计的重点,是工程成败的关键。冻土区天然上限冻融循环、冻胀、融沉等病害十分普遍,许多水工建筑物基础由于工程地质条件,特殊的功能性限制只能采用深基础即桩基础。钻孔灌注桩基础,是国内外工程广泛采用的基础形式,可适用于各类地质条件。文章着重阐述灌注桩在冻土地区竖向承载力及抗拔稳定性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